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典型特征分析
2024-07-21王璐
摘要:新时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完善中国叙事体系,塑造全新的中国形象,是中国主流媒体提升的核心方向。为加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新闻奖从第21届开始正式设立“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典范性,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际传播的新趋向。本文分析了第31届、32届、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典型特征,旨在从理论角度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规律,并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要点。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国际传播 典型特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和平崛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媒体持续对中国进行恶意抹黑,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面对这一挑战,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国际传播效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将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随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明确了要重点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战略定位,要求尽快构建契合我国国际地位的国际话语体系。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自第21届起,中国新闻奖特别增设“国际传播奖”,也令获奖作品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新闻实践的标杆。笔者以第31、32、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为例,归纳梳理其典型特征,提供借鉴参考。
一、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内容特征
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在叙事内容上表现出鲜明特色,通过他者化视角、多元化议题和故事化叙事,有效提高了内容吸引力,夯实了国际传播的内容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他者化视角。国际传播不能只讲自己的故事,而是要做好国内议题和国外议题的交叉平衡,以他者视角来加强中国故事与国际社会的逻辑关联。这有助于吸引更多海外受众的关注,柔性增强传播内容的感染性,间性提高传播内容的认可度。通过对近三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梳理,本研究发现中国议题的全球化表达已经成为“新标配”,亦即以他者视角客观讲述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在多维交互中强化他者认同,进而提高国际传播信服力。例如,第32届的三等奖作品Along The Yangtze River(《家住长江边》)聚焦中国生态建设成就,邀请法国自媒体人菲利普实地探访长江沿岸的生态保护情况。该作品真实再现了当地群众的幸FSwsPmKjzYEBqcxub6Y8IyQtVLu9gJa61Va4Z39ctVc=福生活,并先后在英国SKY TV、韩国阿里郎电视台、澳大利亚华夏电视台播出。此外,该作品还成功斩获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度丝绸之路视听工程重点项目、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等殊荣。第33届的一等奖作品Home Story in Jiangsu(《“家”在江苏》)也是典型的他者化视角叙事,通过外国建筑师团队在江苏城乡的学术调研,真实呈现百姓生活“家”故事,在重要节点向海内外成功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涵。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8/SWKpZUzQUS9p7ZPFUJFDcq.webp)
2.多元化话题。紧扣热点议题、关注多元话题,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基本选择。热点议题能够快速吸引受众关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发力点。通过梳理发现,许多国际传播获奖作品都会主动设置重大热点议题。例如,《“象”往云南》《问答二十大》《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坚如磐石》等,围绕云南大象迁移、两岸统一等重大热点议题主动发声,在国际舆论场中迅速发酵,极大地提高了国际传播效力。此外,多元议题可以让受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中国,有利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议题设置十分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例如,第32届文化类作品《百年现代考古学·河南当惊世界殊》以及New discoveries at Sanxingdui Ruins shed light on Chinese civilization(《三星堆遗址新发现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文明的传承。第33届生态类作品《被人类养大的东方白鹳如何回归野外》,讲述了东方白鹳一波三折回归野生大家庭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天津湿地生态和动物保护的努力和成果。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国际传播的议题内容,展示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独特魅力。
3.故事化叙事。当前,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越来越多地采用平民视角的微观化、故事化叙事。这些作品聚焦百姓生活和身边小人物,通过小故事反映国家发展成就,在弥合意识形态对立、强化国家认同、全面讲述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海外受众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例如,第32届获奖作品《林海深处的驯鹿青年》以鄂温克部落最年轻的养鹿人古木森为主角,讲述了他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传承鄂温克驯鹿文化并创业致富的经历。这个故事深刻诠释了脱贫致富这一宏大主题。第33届获奖作品《预见中国:从大湾区看未来》(China Next:Bridge to New Horizons),从微观层面讲述了粤港澳三地年轻人在湾区创业的故事,但却宏观指向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题鲜明,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国内外受众得以切实感受到中国智慧的伟大之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形式特征
中国新闻国际传播获奖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包括样式多元、沉浸交互和虚实共景,这些传播形式特征与优质内容形成互补,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灵动性和新颖性,通过快速“吸睛”来提高传播效力。
1.多样形式。在技术赋能的推动下,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表达形式和传播载体日益多样化。文字、图片、广播、动漫、直播等多种传播形式在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充分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和情感诉求。例如,第32届获奖作品《守护湿地“三宝”》采用大量场景声和人物同期声,通过“长镜头”式的手法推动叙事,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该节目在澳大利亚双语频道的播出使外国观众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湿地的故事。第33届获奖作品《京味》,以微纪录片鲜活的表达方式,以及精致的视觉语言,全面呈现了新时代北京“高质量发展”成果。同时,该作品还推送了819条短视频、30张主题海报,辅以微信公众号图文等多种形式,以中、英文多种版本推出,让更多国外受众真实感受“北京之治”和“中国之治”。
2.沉浸交互。近年来,在AR、VR、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媒介形态日益多元化,H5、直播、短视频、虚拟新闻等形式逐渐走进国际受众的视野,并通过视听符号形成了极具沉浸感的新闻交互场域。这不仅丰富了话语形式,还强化了受众的在场感,有效传达了新闻内容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实现了新闻传播载体和话语边界的持续拓展。例如,第32届获奖作品《世界看崇礼:一起向未来》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的场馆展示和时间交叉立体讲述冬奥故事,具有非常强的沉浸感、交互性。第32届获奖作品《打卡!中国军队》,采用线上多维交互的方式,围绕时间进行线性叙事,让受众直观全面地了解习近平总书记领航强军兴军的足迹,并从基层体验、武器装备的细节处入手,让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全面感受新时代部队官兵的风采以及大国重器的力量,同时全面阐释了习近平强军思想。
3.虚实共景。在新闻叙事实践中,空间建构是重点,包括新闻发生的现场空间和文本叙事的开放空间。传统新闻叙事更多强调的是对现场空间进行直接建构。然而,从近年来国际传播获奖作品来看,媒体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虚实共景的空间叙事。首先,新闻媒体开始深入目标国,进入现实空间中开展深入交流,以实现在地化传播。例如,第31届获奖作品《沙县小吃“安家”葡萄牙》为例,通过置顶、推送、精选等定向传播手段,有效增强了叙事结构的空间开放性、互动性,使受众能够在虚拟场域内进行自由讨论,进而增强内容传播的渗透性和精准性。此外,第33届获奖作品A mega project to benefit everyday life(《同时照12000面镜子是什么感觉?》)融合动画、XR、虚拟制片等新技术,让受众在虚拟空间中切实感受“超级镜子”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的无限魅力,并从细节中感知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实践要点
基于对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典型特征的梳理归纳,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实践要围绕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生态和叙事技巧四个维度进行创新探索,把握多元化、社交化、数智化和国际化四个要点进行深层拓展,以实现国际传播内容边界和价值边界的有效延展。
1.传播主体多元化。在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刊播单位中,全国性和地方性媒体是主导,境外媒体最少。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记协并未过分强调全国性媒体的主导地位,而是兼顾省级媒体的重要作用以及境外媒体的辅助作用,如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广电总公司、日本共同通讯社、加拿大华语广播网等。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传播优势,因此在未来的国际传播中,应该灵活调动、合理搭配各类媒体,提高国际传播合力。特别是地方媒体可以通过微观叙事展现地方特色。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地方媒体必须区分内宣和外宣,有意识地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随着平台世界主义的推广,平台战略开始向全媒体、大众化、圈层化方向演变,地方媒体要把握机遇,做好调适,在内容生产与传播上一定要注重在地化与去中心化的结合,充分吸纳整合目的国多元主体要素,以顺利达成上述目标诉求。
2.传播渠道社交化。近年来,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特别重视社交媒体传播渠道,这也是未来国际传播的主流趋势。例如,第31届获奖作品《江河情缘》(Xi’s efforts to heal the rivers of China),英文版同步在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境外社交媒体账号及Xi’s Moments账号面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海外累计点击量超过400万次。新闻专题《南京记忆·世界记忆》不仅在Radio江苏、微讯江苏、我苏网等地方性传播平台上投放,还在泰国风、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等国际平台上推广,引起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强烈反响,在国际上取得了较高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传播生态数智化。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层赋能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底层逻辑开始向技术整合方向转变,技术融合成为内容生产的根本驱动。技术融合的前提是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其中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增强了国际传播的精准性和长效性,也使得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更加丰富。这也是当前国际传播将技术融合与创新置于首位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在近三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的获奖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数智化基因”的作品。例如,《在中国,看Frank打开长三角“盲盒”》、《真实中国:民主自由人权探索之旅》、In less than a Century,Chongqing Achieved Bridge Capital of China(《百年巨变〡山水重庆,中国桥都!》)等,新闻游戏、4K、实物玩偶、XR等新技术元素不断涌现。可见国际传播正在形成以智能、智慧和智力为内核驱动的数智传播生态,这也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新趋向。
4.叙事技巧国际化。在未来国际传播建设中,相关主体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实践,主动学习新理念、新模式,深入贴合海外受众的阅读需求,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输出中国观点,讲好中国故事。此外,在议题选择上,要重点选择那些与时代同频、与世界相关的热点议题。在重大战略、重大事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展开议题设计,从而快速吸引海外受众关注,将中国话语和中国价值高效转化,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质性力量。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8/VT9um5qDXTjh3BJrDPbkSn.webp)
四、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到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必须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战略任务为重点,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两方面入手,加强创新探索。要把握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社交化、传播生态数智化、叙事技巧国际化四大要点,全面提高国际传播议程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积极打造“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国际传播集群,全方位提高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能,为中华文化、中国形象、中国话语的持续输出提供核心驱动。
作者单位 韩国釜山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成倩.新时代国际传播内容创新与传播特色探析——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为例[J].传媒,2023(06).
[2]姜飞.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基础与未来[J].编辑之友,2023(03).
[3]李彦水,尚燕华.深度报道的“四度”策略研究——以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23(03).
[4]刘子衿.全球视野 融通中外 创新传播——中新社二十大报道的国际传播实践[J].传媒,2022(23).
[5]关月婵.地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及升级路径——从点状传播到传播体系建设的思考[J].传媒,2022(22).
[6]谢萍.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更有效地“观中国”——以中国新闻社“东西问”之“观中国”系列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2(21).
【编辑:陈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