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技工教育 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2024-07-20邵伟军

职业 2024年11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传统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连接最紧密的技工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更需要大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优化技工教育结构、增强技工教育适应性、提升技工教育体系整体效能、推进技能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实践中,面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和部署,杭州技师学院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办学理念提质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提出形成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生产力。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在办学理念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坚持立足交通、聚焦产业、数字引领,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和“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思路,对接“轨、公、水、航、邮”五大综合立体交通网组成要素,构建特色鲜明的“大交通”专业体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以“技能数字化”应对“产业数字化”改革,用“数字技能化”满足“数字产业化”发展。学校不仅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还要成为培养千千万万技术革新能手、数字化人才的基地,成为企业的技术应用源、技术创新源和新技术的信息源。

二、办学模式提质更新

汽修专业工学一体化上课场景

新质生产力呼唤制度创新,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围绕“五个一体化”,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学校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专业及院校评价标准的研发和试点试评工作,通过建立标准,为技能人才培养树标杆。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以国家级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所在地产业发展、办学特色、学生基础及实训设备进行处理,持续推进课程标准校本转化,搭建了从普适性国际标准向特色化校本标准转化应用的立交桥。加强一体化师资培育,制定出台校本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和认定方案,打造以国家一体化骨干师资为标杆,三级工学一体化师资为主力,全体专业教师为基础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极大地提高了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课程资源,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推荐路径,建成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中心,搭建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学习平台,为实训教学、社会培训等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专业建设提质扩面

汽车喷漆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场景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专业是技工教育与产业联系的纽带,在专业建设机制上,学校始终坚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享,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产业园区。打造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专业体系,以交通类专业为“一体”,机电类、商贸类专业为“两翼”的专业布局,着力实施完善现代化专业体系的“星月工程”。“星”,即建设升级一批国家级、省级优质专业,提出“技能数字化、数字技能化”的未来专业发展新目标和新思路,一方面通过在传统专业找准新方向,以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媒介赋能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坚持专业对接产业,提前谋划、超前布局,开设了数字安防、数字网络安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新专业。“月”,即打造具有综合性、先进性、示范性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以两大高水平专业群为基础,强化专业建设与产业紧密联动,初步构建共享、分列、互选三个层级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学校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专业建设的指挥棒,发挥学校作为地方人才需求蓄水池作用,聚焦地方产业建设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四、产教融合提质深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为赋能现代产业发展,学校创新产教融合载体,持续深化“政行企校”合作机制。学校坚持深化产教融合,牵头成立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及长三角一体化等技工教育联盟。依托区域重点经济和特色产业,建立并持续优化磁性材料、医疗器械、数字商贸以及汽车技术与服务等产业学院,对口培养一大批产业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加强与知名企业的紧密联系,建设宝马、博世、大众等企业学院,持续深化“订单培养”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资源优势,面向合作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五、师资团队提质优化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熟练掌握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学校鼓励教师转变角色。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畅通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双通道,全面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制定“五个层级”校级一体化教师认定管理办法,构建“梯次培养、五级认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组建跨学科教学创新教师团队,进一步培养教师数字化能力,形成教学能力强、专业实践强、科研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教师团队。积极发挥杨金龙、蒋应成等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能研究、传帮带等方面的作用,教师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支撑。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战直播上课场景

六、实训基地提质革新

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极大扩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作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飞机维修、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的国家级集训基地,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持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断丰富实训基地培训、办赛、孵化等延伸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先进、更加一流的技术保障。学校采购空客A320大飞机等大型实训设备作为教学培训设备,结合相关应用技能标准,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课一致”的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教学实训平台,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平台+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实训、实战、实体”三阶递进全场景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实训基地社会化运营的功能,推广现代工作岗位培训的教学方法,以真实企业环境和施工任务,零差异建设完全真实的教学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职业代入感和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紧贴工作过程,实现学校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匹配、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任务衔接、学校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既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用工荒、部分技能人才上岗上手慢等问题,也通过多种多样的真实工作实践场景,提升技能人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七、技能竞赛提质见效

技能竞赛是检验学校服务新质生产力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学校创新构建了“选训评调赛转”全过程竞赛管理机制,形成了统一的竞赛管理组织和竞赛选拔体系,以教育赛、以赛促教。通过搭平台、建团队、选苗子开展“选人”的工作;通过制订高水平训练计划,建立训练体系,提高“训”练质量;通过全过程评价考核,开展选手“评”价;建立竞赛升降级和淘汰制度,实施竞赛选手梯队动态“调”整;组织选手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比“赛”实战能力;通过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竞赛成果研究,推动竞赛成果“转”化。学校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拓展世界技能大赛成果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把技能精英的训练模式转化为技能人才的普适性培养方法,以点带面,真正实现世界技能大赛成果有效转化。2023年,学校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师生共计172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或金牌28人次,13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竞赛管理机制成效明显。

数控专业工学一体化上课场景

八、国际合作提质开放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发展现代产业的经验做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学校打造国际化培养平台,主动对接并引进德国IHK(德国工商总会)职业(课程)标准,加快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建设;联合德国陆科思德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开展新能源教师认证培训;践行新发展理念,改革相关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引进国际标准助力专业建设。同时,选派人员赴以色列、德国等国家考察对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德职业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学校坚持教随产出,不断拓展“走出去”试点项目,签署合作备忘录,努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职业教育声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