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目睹了凶杀案,但为啥他的证词不可信?
2024-07-17coco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2a6anBquAXxXYospKYr94M.webp)
你重生了,变成了张三。这次,你亲眼目睹了一场凶杀案。
随后你作为目击证人接受询问。即使你斩钉截铁地指着嫌疑人说:“那天我看得一清二楚,就是他干的!”别人能信任你吗?
The Innocence Project(无辜者计划)是美国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曾帮助两百多名被冤枉的嫌疑人翻案,证明清白。根据其网站显示的数据,该组织处理过的案子中,有63%的无辜者都是因为目击证人的错认含冤入狱的。
作为目击者,为什么证词会如此不可靠?这其实也不怪你。
试想当一场凶案发生时,你不巧位于现场且手无寸铁,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上前肉搏肯定不是个好选择。
现实中的犯罪事件都事发突然,需要你在有限的时间感知环境、认清事态,并做出反应。在这种千钧一发的关头,人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高度紧张的状态也让你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力下降。
恐惧的情绪还会让你的身体本能地做出反应,切换至防卫模式,如闭上眼睛、掩住耳朵,将感觉封闭起来,以此抵御来自外部的可怕刺激。
因此,别说盯住穷凶极恶的歹徒,连直视犯罪场面都需要你拥有莫大的勇气。
我们经常相信“眼见为实”,但眼睛犯错也是常有的事。
在具体的案发场景,你的视野与环境的限制息息相关,光线、天气、目击距离等客观因素,决定着你能够观察到的信息。例如,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定不如光线充足的白天带来的视野好。
而当歹徒突然掏出一把刀时,你的视线实际会更频繁地聚焦于武器之上,导致忽略歹徒的面容。这种“武器聚焦”现象在醉酒的人中更甚。
在记忆研究领域,大量实验已证明,诸如武器、暴力此类新奇的、带有大量信息的事物更能引人注意。越血腥残暴的场面,越是聚焦眼球,但之后能被人回想起的细节却越少。
有研究者让其被试分别观看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一个人在房间行走,手里拿着一把血淋淋的切肉刀,或者一本杂志。目睹切肉刀的被试明显不如后者记住的细节丰富。
有时,你还可能陷入主观预期的误区,也就是看到某种景象后,会自行“脑补”。
例如美国曾有一个案例,五名男子去打猎,中途他们的车陷在了雪里。其中两人前往附近的农场求助,三人留下守车。突然,一男子看见前方的山丘上有东西在移动,他以为是鹿,把这个发现告诉同伴。在取得同伴认同后,他朝那头“鹿”开了一枪,不料他射杀的竟是一位去求助的同伴。
来到数媒时代,我们对犯罪事件的经验来源于新闻、电视、电影、游戏等媒介途径,这些经验如同个体的认知模版,辅佐着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因此,案发时你看到的信息就容易出错或不准确。即使你胆识过人,心思缜密,在后来的辨认程序中,也很难确保你的记忆不出差错。
电影《盗梦空间》中,筑梦师能通过梦境从人的大脑盗取信息,植入逼真的记忆,改变他们清醒后的决策。同样地,现实中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我们所笃信的记忆是流动、易变的,甚至与真实事件相去甚远。
伊丽莎白·洛夫斯特是一名美国著名的记忆研究专家。在她看来,人们重构而非重演记忆,我们对过去的复述呈现着一个鲜活变化着的现实。
在保存记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抗的是记忆的遗忘。
事发后的一小时,你能记得目睹的大部分信息,但24小时后,你遗忘的细节会增加,能提供的证词的准确性也在下降。
此后,你遇到的各种新鲜事物,例如走在路上与人交谈了一会儿,又或是经过一块播放着新闻的电视屏,过程中各种信息都会悄悄潜入脑海,唤起新的脑补,篡改记忆。
即便完好地保存了记忆,你还需应对质询程序中错误信息对记忆的侵扰。
记忆研究领域,有一项著名的“撞车实验”:研究者让被试观看一段车祸的录像,然后使用不同的措辞对他们提问,让他们估测肇事车辆的车速。
在英文里,“撞毁”(smashed)比“碰撞”(hit)表示的程度更高。相应的实验结果显示,接触问题中含有“撞毁”一词的被试组,比接触问题中含有“碰撞”一词的被试组,估测的车速快了6.8英里/小时。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分别向被试提问——“你看到一个撞碎的车前灯吗”,或“你看到那个撞碎的车前灯吗”。结果,听到后一种提问的被试,更倾向于把“撞碎的车前灯”这一信息加入他们的记忆。这些带有错误假定前提的提问,通常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污染着目击者的记忆。
如同人群会交叉感染,记忆也会交叉污染。当你跟其他几个目击证人交流案情时,你们彼此提供的信息会无意地融合、编码在一起。即便交流前经过提醒,这种交叉污染依旧难以避免。
记忆的流动和脆弱,让刑侦人员必须谨慎对待目击者的证词。“双盲”辨认和顺序辨认,是目前公认的比较靠谱的呈现程序,可以降低对目击者辨认过程的干扰,提高证词的准确性。
其中,“双盲”辨认要求主持证人辨认工作的组织者,不能是警察或法医等侦查工作的参与者,他们不知道辨认对象中是否有嫌疑人,也不可以在提问时使用暗示性的语言、表情或动作。顺序辨认则是按顺序逐个展现具有嫌疑人特征的辨认对象,让目击者进行辨别和判断。
此外,刑侦人员还会利用DNA检测,例如将现场收集到的指纹、毛发等,与嫌疑人的DNA进行比对,来辨认凶手,准确率也比单独听取目击者的证词大大提升。
所以,作为张三的你,下次再遇到凶杀案,不用试图记住所有案发细节,还是先保护好自己,剩下的交给警察叔叔。
(棋风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