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四个以文”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2024-07-16李娜
在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文化无疑是更本源性、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存在和构成要素,重视文化传承发展更是一座城市成为美好生活载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强调,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天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以及老字号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景观等。这些都是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四个以文”的丰富内涵,科学把握“四个以文”的实践要求,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不断彰显天津城市文化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力量。
一、深刻理解“四个以文”的丰富内涵
1.以文化人,文化具有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成风化人的功能。古人云,“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简意赅地点明了文化所具有的载道、化人、以化成天下的价值和功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观和天下观。其中,以文化人是安身立命、治世安邦、达济天下的关键一环。“文”是以文化人所依赖的重要内容,以文载道,不仅指代人文知识和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还包括通过人们的共同行为表现出来的社会风俗、行为习惯、实践品格及思维方式、核心价值、规范体系和道德素养等。“化”是以文化人的方法、途径和过程,以文化来感化人、教化人,使人们接受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与此同时,“化”的两端是施教者和受教者、文化主体性和人民主体性,如何实现二者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发展,是以文化人的重点和关键。“人”是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和落脚点,要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有灵魂、有主体性的独立个体来看待,而不是将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因此,以文化人的核心要义是发挥文化在传承文明、规范行为、教化人民、凝聚力量等方面的作用。
2.以文惠民,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什么人的问题,既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和人民城市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作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突出表现为各种文化样态和文化产品。按照谁创造、谁拥有、谁享有的原则,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是文化的拥有者,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因此,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原则。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城市文化建设,激发各类文化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为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供更多便利和选择,以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3.以文润城,文化是展现城市精神气质、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样态。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迹,是绵延城市生命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根和魂。以文润城的基础在于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助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解决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当下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文润城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有效利用,积极汲取其在推进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益成分,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4.以文兴业,文化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点。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深刻揭示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关系。发展文化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这就要求坚持将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转化和利用,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力度,培育打造一批新型文化企业、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新模式。
二、科学把握“四个以文”的实践要求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如何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以文”为天津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坚持以文化人,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赓续文化血脉、守好文化根脉、涵养城市之魂,巩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人的关键在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健全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制度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魂。要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实践特质和当代价值,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家风建设,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风貌。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五史”教育,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路线,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加强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聚焦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名人故居为载体,讲好天津故事,厚植文化自信自强根基。
2.坚持以文惠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健全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文化场馆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化惠民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与此同时,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体育活动、阅读活动、休闲活动等方面,还要给予多方支持,营造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津派文化等方面,持续打造文旅精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特色文旅体验。
3.坚持以文润城,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这源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特别是对近代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长城、大运河(天津段),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十八街麻花等老字号品牌,京剧、相声等传统曲艺,红色文化资源及各类文物,等等,所进行的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留存在城市肌体中,在历史和现代融合中延续城市文脉、彰显时代风貌。根据《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要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和保护体系,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延续津沽文化脉络,深化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保护利用和永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营造富有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坚持以文兴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依托各类文化资源,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文化发展新理念、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并将其融入到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生活中,为天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要加强文化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领域融合发展。一方面,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构建完善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品牌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新的文化场景、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在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畅通文化产品传播流通、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和改善文化消费环境等方面,还要持续发力用力。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动天津文旅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
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习近平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研究”(23LGMZX-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