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构建:价值、主体与道路

2024-07-16邓时宏史昱峰

求知 2024年7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从低潮走向复兴提供了历史坐标和强大动力。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不仅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运动的有机结合,而且正以其“五大特征”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由此,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历史的启示性意义在于扬弃西方的价值理念与现代化道路,尊重各国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元现代化道路中初步构建,从而为人类历史开辟出全新文明形态。

一、价值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证伪西方“普世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西方“普世价值”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共同体意识:西方“普世价值”以抽象的人为基础,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单一文明的现代化道路;而全人类共同价值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代表了世界多元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建构,亟需世界人民谋求现代化事业的价值共识,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替代西方“普世价值”。

1.西方“普世价值”悬设“虚假的共同体”。西方“普世价值”论建立在抽象的个人之上,是近代形而上学哲学在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解构近代形而上学,需要追溯到培根发起的“认识论革命”,直到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止。探究本质,形而上学观无非是传统的“主客二分”,将整个世界解释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由此,在思维着的历史中,人被定义为绝对同一的、普遍抽象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完全消失,只存在同质化的个体。随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捏造出“虚假的共同体”,并在思想文化领域鼓吹“普世价值”,旨在对抗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对资本主义的压制,从而毫无阻力地推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西方“普世价值”强调个人权利的绝对至上,将一部分人的权利“虚化”为普遍的抽象价值,从而为资产阶级开展殖民掠夺和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理论辩护。总之,西方“普世价值”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它只是戴着“普世主义”的面具,最终沦为资产阶级实行政治和经济双重统治的虚假工具。

2.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真正的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具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现代性资源,而且呈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共识,其在分野与融合中彰显全球价值共识,在批判与建构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文明共生与道路和合的深厚意蕴。因此,和平与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公平与正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基础,而民主和自由则是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度量衡和价值标准。这表明,人类社会是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是由整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世界现代化进程。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亟需在批判“虚假共同体”中回归“真正的共同体”,必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世界各国的制度差异、发展道路和历史文化,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构建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在世界各国多元现代化特质的道路中实践。

二、主体复归:人民中心替代资本至上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构建是凝聚历史主体合力的渐进过程,既需要反对资本至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剥离,也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共同体意识。

1.资本至上剥离共同体意识。资本至上的论调起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滥觞,但西方文明并不是现代文明的唯一形式。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文明,它主要通过血腥和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而开启剥削,通过攫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构建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虚假伪装的“三位一体”模式而不断展开自身,最后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人与人对立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强化,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输出为对外扩张的借口,将西方式现代化解释为体现“普世价值”的唯一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资本至上的价值体系被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普世价值”成为发达国家资产阶级获取资本增殖的工具,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给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资本至上是西方发达国家殖民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工具,不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直到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及其文明形态开始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从苏联模式到“以苏为鉴”,再经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艰辛探索,我国最终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结合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人民中心凝聚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面临的全球性发展难题与日俱增,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表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创造了社会历史,共同价值在历史生成中彰显。而且,人民群众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积极构建“真正的共同体”,那些参与社会生产的、作为生产力组成部分的劳动者既创造了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价值,从而奠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基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中心的价值观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各国都主张保护本国公民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将本国公民的精神价值作为国家发展的必要基础。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维护好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不断消弭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携手共建现代化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三、道路分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构建,不仅需要坚持和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和主体支撑,而且需要在道路比较的视野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1.扬弃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西方式现代化及其文明形态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建构,推动人类历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使得人的价值观和知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建立起来。在现代化文明的建构中,诸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以及作为思想先导的启蒙运动,资本主义文明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武器,消除了旧的生产关系和宗法制度,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彰显了现代化运动的世界意义。然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存在虚假的同一,西方文明被误解为现代文明的唯一范式。这是因为,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文明首先获得了现代社会的共同价值,以“普世文明”的面具出现在世界文明共同体之中,并将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世界历史的唯一模式。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学者大肆渲染“社会主义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他们企图抢占道德制高点,在价值观上垄断话语权。为此,我国必须坚持和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借鉴西式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积极要素,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现代化共性价值,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和世界意义。

2.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批判资产阶级“虚假意识形态”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经由列宁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终开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及其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性和革命性,旨在消解西方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为世界各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新的文明形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彰显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张力和实践伟力。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凝聚了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引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路径选择。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成为强国复兴的内外动力,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我国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驳倒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性意识,逐步推动多元文明的共生与融合,从而在构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回归“真正的共同体”。

3.构建现代化命运共同体。基于“普世价值”论,西方式现代化往往被解释为人类社会的“灯塔”和“中心”,但在实践中却呈现出“逆全球化”“零和博弈”和“强权政治”等诸多矛盾,当今世界亟需新的文明形态。显然,尽管现代文明继承了西方文明的宝贵遗产,但西方化并不是现代化,现代化也不只是西方化一条道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多元文明相互交融,各国人民对共同价值有着一致追求。因此,各国文明虽然价值观不同,但存在可资借鉴的精神基因,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结构,共同为文明互鉴提供历史动力。站在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实践场域,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价值共识,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是文明共生和文明互鉴的过程,世界各国必须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作者邓时宏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史昱峰系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人民政府一级行政执法员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