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古代祭祀所用礼玉
2024-07-14李艳红
李艳红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活动。玉器是祭礼中的重要物品,种类繁多,寓意丰富,与其他祭品搭配使用,对祭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为沟通天地,人们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从而形成了尚玉的传统。关于玉用于祭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灵,灵巫。以玉事神。从玉,霝声。”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玉,玉是巫用来使人与神沟通的灵物,故灵即是巫。从古代“礼”字也可看出古人祭祀用玉的传统。《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丰亦声。”“丰”字的繁体(豐)的下半部是“豆”字,指礼器,用来盛放祭品;上半部两个“丰”代表两串玉,甲骨文中的“玉”字即如此写法。由此可见祭祀用玉之俗由来已久。
《春秋左氏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吉礼为五礼之首。古代祭祀名目、种类繁多,四季各有专门的祭名。《说文解字》所收“示”部字有63个(重文与新附不计),如礼、祭、祀、禅、祡、祖、社、祠、祝、福、祐、祈、祷、祓、禳、祸、祟、禁等,这些字多与祭祀、鬼神、祸福有关。《周礼》中有对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社稷、五岳、山川林泽以及四方百物等祭祀典礼的记载。“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祭山曰庋县,祭川曰浮沈”,意思是说:祭祀天神要把祭品与柴一起点燃,炊烟袅袅上升时,就是天神在享用祭品,天神一定会赐福于人们;祭祀地祇时是在地上挖一个坎,把祭品放进去埋起来,这就等于地祇享用了祭品;祭祀山神时是把祭品悬挂在山上;祭祀河伯是把祭品如牛羊等和玉一起沉入河里。以上这些因为祭祀对象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祭祀方式,祭品略有差异,但是都要用玉。
玉作六器
《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年》云:“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牲畜、玉器和布帛,这些都是祭礼中必须要有的祭品。
《周礼·春官》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从这段话中,我们也看到当时祭祀要有礼玉、牲币。礼玉即文中的“六器”。
祭祀所用礼玉是非常讲究的,玉的颜色与形状、大小规格都要与天地四方神灵相配,与主祭人的身份地位也要相配。“六器”是以玉制作的用于礼神的玉器: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分别与苍、黄、青、赤、白、黑六色对应。东汉郑玄《周礼注疏》载:“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半天见。”这里对“六器”的形状描述得很清晰:“璧”象征天,是一个圆形的玉器,因而以苍色玉璧祭天;“琮”象地,是一个方形的玉器,因而以黄色玉琮祭地;“圭”象征春天初生的万物,是一个上尖下方的长方形的玉器,以青色玉圭祭东方之神“青龙”;“璋”是圭的一半,代表夏天,以红色玉璋祭南方之神“朱雀”;“琥”象征秋天的肃杀,是如老虎一样凶猛威武的玉器,以白色玉琥祭西方之神“白虎”;“璜”是璧的一半,代表冬天,主闭藏,以黑色玉璜祭北方之神“玄武”。如此,对天地四灵的祭祀都与玉相关联。
《周礼·春官》又说上述六种玉器还可以用来“敛尸”,东汉郑玄注:“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这个注释具体说明了以“六器”敛尸时,六种玉器在人身体上的具体位置。
玉璧
如前所述,玉璧为圆形,呈扁平状,中部挖一个圆形孔洞,称为“好”,孔洞周边的璧体称为“肉”,肉大于好,方为璧。璧由新石器时代研磨谷物的石环状石器演变而来,其造型暗含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人们以璧象征天和太阳,并将其作为祭天的礼器。璧还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贵族生时佩带,死后随葬,以彰显身份高贵。
玉琮
玉琮外方内圆,是一种中空的柱状体,高度不一。在中国古代玉器中,玉琮往往被赋予浓厚的神秘色彩,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玉琮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大量出土,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玉琮王”是国家级宝藏文物。
《周礼》云“以黄琮礼地”,元代毛应龙的《周官集传》注云:“琮,瑞玉,大八寸,其状外八角而中虚圆。琮之言宗,八方所宗,德象地。”意思是琮是用来祭祀地祇的,所以其形似地而方。毛应龙解释琮的尺寸和形状时都提及数字“八”,又用“宗”来声训琮,清楚而深刻地表达了八方归宗大地、大地厚德载物的深层意义。
玉圭
古代帝王、诸侯在进行祭祀、朝聘、丧葬活动时多以玉圭作礼器,圭被视为瑞信之物。圭也作“珪”,为长条形,上尖下方,刻有人面纹、兽面纹、鸟纹等纹饰,其形制大小根据人物的地位和圭的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体现出明显的等级观念。圭不仅象征天子和大臣的身份与地位,也是他们参加朝会典礼时必带的礼器。
另外,圭亦是盟誓的器物,也有石制的。如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的侯马盟书书写于形状不规则的玉质、石质盟书上,绝大多数为圭形。其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出土于河南温县的温县盟书,也是书写于不规则石质圭形薄片上的盟誓文字。这些材料与传世文献《春秋左氏传》中盟誓之辞例相互佐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盟誓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玉璋
璋,为传统礼玉之一,《说文解字》曰“半圭为璋”。璋呈扁平长方形,顶端作斜锐角形,常用于祭祀、婚聘、殓葬等,不同形制的璋有不同的用途。《周礼》载,“以赤璋礼南方”“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文献中关于璋的记载亦较为常见,《诗经·大雅》中有“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棫朴》),“卬卬,如圭如璋”(《卷阿》)。
《诗经·小雅·斯干》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在周王室看来,子息生育是关乎社稷江山的大事,若有人家生了男孩,就要为他单独准备睡床,为他定制好看的衣裳,给他玉璋作为玩具,以寓示男孩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后来,“弄璋之喜”就成为祝贺人家生了男孩的用语。
玉琥
虎威武凶猛,为百兽之王,古人常以玉石雕琢虎形,或在器物上琢刻虎纹。但究竟什么是玉琥,目前学界还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琥”是一种雕成虎形的玉器。《说文解字》云:“琥,发兵瑞玉,为虎文。”古器物专家那志良则认为琥不能做发兵之用,发兵用的是虎符。考古学家夏鼐指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可见,后世对“琥”的理解与文献记载的相关内容是不统一的。如果按照“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理解,那么玉琥与“六器”中的其他五种相比,是最写实、最具象化的。
玉璜
璜为弧形玉器,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多种形状。一般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只有少数璜接近璧的一半,多数为璧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有学者认为璜之形为“虹”,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复刻,并引用古籍中的“虹饮”之说,认为常见的璜两端多雕作龙首或兽首纹,与“虹饮”现象(传说虹下吸水)有所关联。古人以黑色的玉璜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璜的形状或是玄武形象的抽象化表现。
综上所述,玉器是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礼器,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其与其他祭品搭配使用,对祭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