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合作意识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2024-07-12张雪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合作意识策略探究小学体育

【摘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是小学体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即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团结互助地完成学习任务。良好的合作理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在问题面前形成大局意识,增强自身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基于此,本文聚焦小学体育学科教学,首先论述了观念引导策略,包括明确自我认识、共享知识经验、树立全局意识三方面;其次从科学分组、趣味活动、评价反思三个角度着手,研究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最后立足于家校协同育人新视角,探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新思路。

【关键词】合作意识  小学体育  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154-03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逐渐将教学的聚焦点转向了“养心、健身、育德”综合性目标之上,合作意识便是体现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1]。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团结合作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将合作理念融入课堂活动之中,科学地设计体育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全面发展。

一、引导树立合作观念,提升学生整体认知

所谓“合作意识”即指个体对于共同行为以及行为规则的情感与认知,是个体合作行为产生的前提。由此可见,学生的合作意识之于其自身合作行为具有启发性、驱动性、指导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观念的可塑性,立足于多方面树立学生正确的合作观、人际观、全局观。

(一)明确自我认识,创造合作契机

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表明,学生合作意识的强弱往往与自我认知存在直接关联,其中包括对自身优缺点、社会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他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行为举止,使其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例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自觉以自身优势帮助其他同学,分享经验成果,促成双方间的团结合作;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认清自我后同样也能够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在合作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促使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因此,为发挥合作意识对行为动作的引领性作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明确自身长处和短板,并在合作中同其他同学取长补短,实现合作共赢。例如,体育教师可在新学期之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运动、一技之长、性格特点等自身情况,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并说出具体理由等等。一方面,自我介绍活动有助于教师在新学期之初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形成对本班级成员体育运动、身体素质、性格爱好等情况的基本认知,便于后续教学工作时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自我介绍的同时会在头脑中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和反思,使自我认知更加清晰明确。而在倾听他人介绍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潜意识地在自我和他人之间进行多方面对比,从而在逐渐产生的心理落差基础之上形成合作意识的雏形。

(二)共享知识经验,构建沟通桥梁

分享是实现团结合作的基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通常而言,人与人之间合作意愿的达成一般都伴随着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而合作成果的取得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的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因而由此及彼,在教学过程中那些自觉与同伴分享知识经验的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合作意识,更善于同他人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在开展集体教学时,应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条件。例如,在传授立定跳远相关技巧的课堂上,教师示范基本动作规范后,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实践。小组内部每位成员既是实践经验的接受者,又是传授者,即学生在接受他人建议的同时也可以按照自己对立定跳远活动的看法向他人提出建议。如此,小组内部成员便实现了知识经验的深度共享,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彼此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

(三)树立全局意识,开展团队协作

全局意识即指以整体客观利益为出发点,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与之相对的便是个人意识。在合作中,全局意识与个人意识是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范畴,如何妥善处理二者关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合作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甚至决定着合作的最终成败[2]。同理,在团队游戏之中,学生只有打破个人思维的桎梏,不过多计较个人得失,站在团队全局的角度上看问题,才能够坚定每个队员合作共赢的毅力与信心,增强团队战斗力。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如何将大局意识融入到团队协作之中,使他们领悟到全局意识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合作理念的理解。以50米接力跑小组赛为例,教师可以就赛道中不同节点接力人员的统筹安排问题为学生做出示范,安排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个体爆发力、耐力、速度、力度等各类因素在接力赛中所发挥的影响,从而合理安排接力人员次序,并从中展现出全局意识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可自行退出比赛,由各小组独立自主地合作商讨各赛道节点处接力人员的布置情况。比赛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接力比赛中的各组成绩分析学生对全局意识的领悟情况,同时做出合理点评,并组织各小组反思此次全局安排的不足之处及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此深化学生对全局意识的体验和认知,进一步增强其合作意识。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元渗透合作意识

(一)科学划分班级小组,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在合作学习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科学的分配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引导他们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应明确以下两点。

1.分组原则

为兼顾班级整体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情况,教师对合作小组的划分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两项基本原则。首先,同组异质是指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进行搭配,实现优缺点互补,从而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异组同质则是站在组与组的关系层面上,要求保持各小组层次的均衡性,以此确保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竞争的公平性。基于此,教师在对班级学生分组时,应统筹考量这两项基本原则,既要调动小组内部成员团结互助的积极性,又要激发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为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创造条件。

2.分组方法

在确定分组原则后,教师可以先从人数安排入手,对班级成员作偶数化分配,即每一小组的成员数都为相等的偶数个,如此将全班学生平均分为6~8组。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因素等差异进行分组,确保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同一组之中。如此既能够拉开组内各成员差距,又能使不同小组之间的能力与水平基本持平,满足“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要求。最后,组内成员需要进一步明确角色责任分工,如组长负责布置任务、安排学习、维持纪律,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之下完成课堂任务,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从而顺利完成各项课堂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小组成立初期可能会出现组员合作方面的问题,此时,教师在组长协调解决的基础上可以伸出援手,帮助组员解决矛盾。若协调无效,则可以考虑在不同小组之间适当做出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实现其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二)创建趣味教学情境,营造合作共赢氛围

游戏情境的设计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将体育技能教学同游戏形式融会贯通起来,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小组游戏锻炼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以跳绳训练为例,传统意义上的跳绳通常只是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计数型单摇跳,虽然这种形式简单易操作,但学生往往难以真正体会跳绳的乐趣,也无法形成合作意识。为此,教师不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跳长绳”游戏。每一组选出两名学生摇一根长绳,组内其余人成一路纵队站在摇绳人的一侧,当教师发出“预备”口令时,两边同学开始摇绳,而在听到“开始”的口令时,其他成员按顺序依次参与跳绳。“跳长绳”的游戏规则看似简单,但在实践过程中组内各成员均需要把握时机、相互配合。例如,两侧摇绳的同学需要控制摇绳的力度和节奏,保证绳子的松弛感,并尽量匀速摇绳以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便于跳绳的同学把握时机进入跳绳行列。此外,为延长跳绳持续的时间,跳绳同学的动作幅度和蹦跳高度应保持相对一致,并且时刻集中注意力,观察绳子转动的速度,以便及时调整跳绳状态,避免出错。当然,为提高小组跳绳的默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喊号子,一来可以增强团队气势,提高成员自信心,二来可以提升跳绳同学动作的协同性,减少出错概率。

(三)健全教学反思机制,实现师生互评互鉴

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不仅要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还要开展教学反思,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促进综合素质发展。而在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为导向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健全教学反思机制,将合作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彼此互评、互鉴,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进步。具体而言,评价与反思环节可以置于课堂最后,由各个小组内部成员相互点评,内容可以包括组长对自身领导能力的反思、组员对组长的建议与看法、组员与组员之间优缺点的互评等等。当然,教师也不应独立于教学评价环节之外,可以根据自己对各个小组参与活动时的印象发表评价意见,从而分别评选出配合最默契、关系最和谐、合作力最强的小组,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还能够站在组内其他成员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同时,在教师点评和奖励的激励之下,各小组更易树立以合作为荣、互助为美的价值观,建立起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网[3]。

三、推动家校协同共育,助力合作意识培养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非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家校协同育人既是促进学生美好品德发展的双重保障,又是引导他们参与团队合作的良好典范。在家校合作的环境之下,学生更能切实体会合作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增加与他人的合作行为,养成优良品德[4]。因此,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倡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运动中来,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家校环境。以乒乓球双打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双人对打的方式练习反手推挡技术,并对优秀小组示范进行录像,传送至家长群中。接着,教师可以在群中布置乒乓球反手推挡姿势练习的家庭任务,引导家长按照视频中的动作规范带领学生练习。应当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找到适宜练习乒乓球的场地并不容易。此时,为提高作业的普适性,教师可以适当简化作业要求,只训练学生反手推挡的动作规范性即可。家长观看视频之后,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本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乒乓球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领悟视频中的动作要领,如手臂和肘部动作、握拍姿势等等,在家中与学生开展合作训练,配合教师锻炼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又如,为提高学生在短跑时动作的协调性,教师可以设计家庭版的“二人三足”亲子游戏,由家长和学生在家中一处空旷位置开展活动。两人需用绳子将内侧两条腿捆绑起来,游戏开始后一齐跑出。此游戏要求家长和学生提前商定跑步时的抬腿顺序,并在游戏过程中时刻关注对方跑步状态,调整自身动作,以确保两人腿部动作的协同性、规律性。不难发现,游戏双方一旦有一方乱了阵脚或出现失误,游戏便难以继续下去,同样地,如若有一方只关注自身跑步动作的准确性,而忽视了与对方的合作,游戏也依旧归于失败。因此,只有家长和学生保持动作一致,在游戏过程中相互配合,才能赢得胜利。

综上所述,合作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一,从合作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使之受益终生[5]。当然,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还要着眼于生活,使教学回归本真。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多维度、多样化地渗透合作理念,在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合作价值的认识,增强其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传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基础教育合作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1):45-46.

[2]缪小琴.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2(3):33.

[3]狄雪莲.遵循阶段认知规律培养体育合作意识[J].小学生(下旬刊),2021(12):47.

[4]敬军.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策略剖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8):89-90.

[5]魏观锋.浅谈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6):49-50.

作者简介:

张雪莲(1972年10月—),女,汉族,福建宁化人,小学体育教研员,研究方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合作意识策略探究小学体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措施探讨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初探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