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多元化选拔培养规制研究
2024-07-12张珉
张珉
摘 要:后备人才是雪上项目发展的动力源泉,北京冬奥会成功实践多路径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方式,短期内极大缓解了我国雪上项目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后奥运时代,通过聚焦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探析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成效,对比国外冰雪人才培养路径,发现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需要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推进政策的落实完善、重视理论制度的规范化。对此,提出建立“多位一体”的培养支持体系、规范跨季跨界跨项选材制度、“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双轨发展、完善基于民族认同的归化政策等举措。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规制,丰富我国雪上项目的人才储备,以此推动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开启我国全新人才战略格局。
关键词: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多元化;选拔培养;规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863/G80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24)03-0040-07
Research on Diversified Selection and Training Regulations for Reserve Talent in Snow Sports in China
ZHANG Min
(School of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0, China)
Abstract: Reserve talent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snow sports.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has greatly alleviated the shortage of talent in snow sports in China by adopting various paths for tal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post-Olympic era, by 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reserve talent in snow sports in China, analyz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training, and comparing with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s of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 in snow sports in China need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improvemen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s.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multi-faceted” training support system, standardize the selection system across seasons, disciplines, and borders, promote the dual-track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professionalism, and improve naturalization policies based on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 in snow spor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riching the talent pool of snow sports in China,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ding sports and culture nation, and opening up a new talent strategy pattern in China.
Key words: snow sports; reserve talent; diversification; selection and training; regulatory construction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备与举办推动了我国雪上运动的跨越式发展,使雪上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当前,逐步完善的场馆设施,日渐丰富的区域性、国家性赛事,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精准有力的推进政策,为我国雪上项目后备竞技人才的培养带来更多可能性。由于我国长期在冬季项目上呈现“冰强雪弱”的态势,因此雪上项目竞技人才缺口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众多学者纷纷在体制机制、困境约束、路径手段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已有的理论研究多笼统地将冰雪运动归于一个整体,而忽视了雪上运动的特质,如受场地限制更大、危险系数更高、更具有早期专业化等。同时,现有研究多围绕北京冬奥会开展,着力解决短时间内对运动员进行选拔,而相对忽视建立长期稳定的培养机制。专业运动员作为各项体育赛事中的主角,其选拔和培养路径需要有充分的理论和制度指导,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经验作为北京冬奥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效益毫无疑问应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后冬奥时代,面对雪上项目运动员的职业化发展倾向、传统举国体制的改善、跨界跨项选材模式的发展、归化运动员的身份定位等问题,如何总结冬奥会经验,不断完善雪上项目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制度,促使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更加稳定化与常态化,正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并由此构成本文的研究目的。
1 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横向比较
1.1 雪上项目后备人才界定与培养目标
综合全国各地冬季运动人才培养规划,可以发现各规划方案对雪上项目人才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划分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合。由于专业竞技运动员毫无疑问会被纳入到所有规划方案对人才概念的界定之中,因此只需对后备人才进行有限解释,这里仅指代雪上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即以运动竞技为目的的运动员以及具有发展为运动员潜力的雪上项目业余爱好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竞技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成绩导向,对竞争意识、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愈发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领域,则表现为运动员向往的“美好生活”和人才培养制度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新时期,应当把运动员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培养目标和着力点,使运动员有能力、有可能实现竞技生涯阶段竞技水平有所成就、学业有所获取,退役后职业生涯有所保障[1],从而完成自我的人生理想。
1.2 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成效与困境
在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前,我国雪上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注册运动员数量极其匮乏。此后,以备战北京冬奥会为核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在对照其中提出的“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和“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等目标,进行“固点、扩面、冲刺、精兵”的努力准备后,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功完成了北京冬奥会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的任务,并通过跨界跨项选材、归化外国运动员、实施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以及招纳非传统举国体制培养的职业选手等途径,组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代表队,雪上项目后备人才梯队也由此得以充实。
要培养出高水平全方位发展的雪上项目运动员需要长期、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在备战冬奥会的短期目标完成后,实践积累下的一系列经验和问题也值得我们总结和关注。例如,多主体的培养方式如何得到保障;跨界跨项选材中由于相对年龄原因未能脱颖而出的运动员,后续跟踪和定期监测的培养机制如何建立;归化运动员的双重国籍争议如何解决等问题,均构成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若干现实困境。只有建立长期、稳定且多元的选拔培养机制,才能有效巩固冬奥成果,避免相关政策沦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2],为我国雪上运动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1.3 国外冰雪人才培养路径
1.3.1 韩国多样化的协同培养方式
早在2010年,韩国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冬季体育新苗运动员”计划。该计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新苗运动员阶段,通过学校、社区体育组织以及其他体育培训机构选拔具有潜力和兴趣的年轻运动员。这个阶段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冬季体育的机会。被认定为有潜力的新苗运动员将会进入更加专业化的训练体系,在随后的青少年精英运动员阶段接受包括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更加系统和专业的培训。其中表现出色的青少年运动员将会进入下一阶段,继续被选入国家预备队进行更高强度的训练及参与国内外的比赛。最终,最优秀的运动员可能达到第四阶段——晋升为国家队正式队员,并作为国家队的中坚力量,代表韩国参加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级比赛[3]。这一培养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层层选拔和培养,使年轻运动员在冬季体育项目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而培养计划的成功与否和相关体育机构、学校、教练员团队、家庭支持以及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密切相关。此外,在引入外国运动员方面,韩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冬奥人才招募计划”,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也相应提出更为具体的“冬季项目发展政策”等。
1.3.2 西方雪上项目强国的人才培养方式
欧洲传统雪上项目强国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很多国家的孩子们从小就会接触各种冬季运动,以便教练员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技能培养。许多欧洲国家都有专门从事特定冬季运动的青少年学院,这些学院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和支持。同时,欧洲国家通常会将教育与体育训练相结合,确保年轻运动员在学业和体育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在追求体育生涯的同时不会影响学业。在更高层面,很多国家还建有国家发展中心,配备一流的冰雪设施和教练员,营造集中的训练环境,被认定为极具潜力的运动员可能会被吸纳到这些中心接受更先进、更专业的训练。与训练和培养相配套,欧洲国家在各种冬季运动项目中都设有青少年竞技联赛,这些联赛为年轻运动员们提供了一个参加高水平比赛和积累经验的平台,帮助他们发展运动技能和磨练竞技心态。
在美国,大学体育对冬季运动员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冬季运动项目实力的大学会吸引有天赋的运动员,为他们提供兼顾学业和体育发展的机会。美国冬季运动组织经常会与公共和私营实体合作,为运动员发展提供资金。与欧洲模式一样,美国也建有雪上运动地区培训中心,用来发现和培养人才,并提供高质量的教练员、滑雪设施和比赛机会。此外,以社区为基础的体系也向基层儿童普及冬季运动,旨在能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并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美国冬季运动国家管理机构则为运动员的发展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框架,负责组织比赛、制定标准,并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协调合作,确保各类人才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得以实现循序渐进的发展。
2 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手段的审析
2.1 体育产业发展角度
职业运动员相较于我国传统模式培养的运动员来说与商业的联系更为紧密。近年来滑雪项目职业化发展较快,职业赛事种类日渐丰富,众多个性鲜明的职业滑手们往往年纪轻轻便多项赞助代言傍身,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的同时,也成为广告商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形象和价值的有力代言人[4]。“品牌价值”原本只局限于企业,是一种加深消费者印象、与竞争者区分的象征,但随着时代演进,“品牌价值”的内涵得以延展,既能代表出色的专业能力,又能作为独特的个人风格,进而创造无法被轻易替代的价值。例如,安踏作为国际奥委会官方服装赞助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广告、社交媒体和现场活动进行了一系列品牌宣传,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为冰雪运动员带来更多的曝光机会和个体价值,从客观上激发出冰雪运动员力争上游的意愿。此外,安踏还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与赛事,发掘和培养下一代体育人才,展示了其在体育服装产业中的领导地位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从装备提供、经济赞助、科研支持到品牌推广等多个方面,相关体育产业和运动员培养之间已形成双向互益的关系。
2.2 政策落实完善角度
现有的政策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冰雪运动整体内容中涉及后备人才;二是在后备人才相关内容中涉及冰雪项目;三是冰雪后备人才政策;四是某一冰雪项目的等级评定标准。在冰雪运动相关指导意见、规划类文件中,多个文件都在围绕冰雪运动的开展工作中提到大力培养后备人才,鼓励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用多元化模式培养后备人才。对于有关工作,从政策法规、兼顾学业、资金投入、场地建设、科技支持、上升渠道等方面提出对后备人才的鼓励与保障,对于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提出扶持,从供给侧提出指导型条款。全国性文件提出总体工作方向,地方性文件大多配合全国性文件并结合地方特点加以拟定。此类文件统一呈现出有高层设计、有方向、有相关人群,涉及的范围较为全面,但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可量化的标准不足,对于后备人才的界定较为模糊笼统,缺少详细的工作计划。
2.3 理论制度规范化角度
2.3.1 跨季跨项跨界选材
在参与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中,通过跨界跨项选材途径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比例将近1/5,雪上项目更是近一半的运动员来自跨界跨项选材,彻底改变了雪上项目只能依靠个别省份进行人才输送的局面。但同时也应当明确,跨界跨项选材是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的特殊办法,在经过冬奥会的实践之后,也遗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跨项运动员的年龄限制、跨界选材项目限制的合理性问题,如何保持好跨项来源范围的开放性与有限性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此外,北京冬奥会后,相关负责人利用跨界跨项奖励机制进行违法利益输送、出现贪污腐败的丑闻,也为与选拔奖励直接挂钩的监督机制的不足敲响了警钟。
2.3.2 归化运动员途径
在国际体育界,归化运动员有时被称为“自然化运动员”或“国籍切换运动员”。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和国际各大体育联合会,都设有相关规定,来管理归化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和条件。在竞技体育领域,归化运动员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其引起的争议却从未平息[5]。在备战北京冬奥会过程中,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归化”尝试,但是大规模的归化是否真正能起到带动薄弱项目发展的作用还有待商榷。不仅如此,双国籍问题更是对我国归化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归化运动员的身份认同问题,质疑其能否真正代表国家的利益,过于依赖归化运动员是否会制约本土人才的培养,降低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本土运动员而言,与归化运动员的竞争可能变得更加激烈,对于他们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3 中国特色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规制构建
3.1 建立“多位一体”的培养支持体系
青少年是冰雪运动发展的基石与未来,积极营造浓郁的滑雪氛围,坚持从抓基础、促普及、补短板、谋共享出发加强青少年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凝聚起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主体的力量联合培养,以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业余范畴,家庭在儿童从小接触体育运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支持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并在他们整体的运动过程中提供情感和后勤支持。通过家庭滑雪、参加雪季俱乐部等,家长可以发现孩子所喜欢的滑雪项目,并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滑雪的热情和天赋,可以考虑为他们选择有经验的教练员并提供专业的滑雪培训。同时,家长们也应控制滑雪培训的频度,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控意识,通过鼓励和关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拥有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校园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应当以体教融合为抓手,积极推行“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在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推广滑冰、滑雪等课程,加强冰雪后备人才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项目竞赛和阳光冰雪活动,培养和提升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团队协作意识和拼搏竞争能力,在储备冰雪后备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更加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投入和国家层面的引导。首先,应当大力支持雪上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现代化的滑雪场地,并确保这些场地设施在雪季得到充分利用。第二,要重视建立专业的滑雪教练员队伍和健全的国家滑雪赛事体系,确保滑雪运动员能够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与有效的比赛历练,不断激发自身的竞技激情,达到高水平的竞技水准。第三,支持滑雪产业的发展,将滑雪运动与旅游业结合,推动滑雪度假胜地的建设和推广。对滑雪装备制造、雪上运动设施建设等相关产业采取政策支持和物质激励,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滑雪相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6],促进冰雪人才养成与体育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3.2 规范跨季跨界跨项选材制度
北京冬奥会周期实行的跨界跨项选材是对我国以往冬季项目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突破性发展,为新时期冬季项目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在后冬奥时代,其蕴含的经验内涵仍值得我们充分发掘和延续,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持续助力雪上项目建设[7]。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到相对年龄的问题。相对年龄效应(RAE)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研究,指的是各类体育运动中的一种“选择误差”。尽管为了保证公平竞争,会根据儿童和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年龄将其分为不同的竞赛组别,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年龄差异可能长达12个月。在这种情况下,RAE被定义为在一个选拔年度内,年龄相对较大的运动员对比年龄相对较小的运动员所占的比例过高。人才识别系统如果没有重视到该问题,便极易基于选拔偏差,混淆成熟与天赋的关系。所谓的“成熟假说”便解释了体育运动中的RAE,其假设基础是运动员的相对年龄与其认知和身体成熟度相关。因此,年龄相对较大、成熟较早的运动员似乎更有“天赋”并被优先选拔;而年龄相对较小、成熟度较低的运动员尽管可能天赋异禀,但往往没有机会达到精英水平,就过早地退出了体育运动。
在围绕北京冬奥会这一短期目标的跨季跨界跨项选拔中,相对年龄问题尤为突出。在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拔的工作计划与培养方案中,均设置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表1),但其合理性有待考证,且各地具体实施的细化版分组标准不一,导致许多极具发展潜力的运动员遗憾落选。值得注意的是,据可查阅的指导文件显示,所有实施跨界选材的冬季项目中,仅自由式滑雪项目规定了不同年龄段分组选拔机制,对9~10岁、11~12岁、13~14岁三个年龄段设置了技术区别。
为了保障跨界跨项选材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今后应当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系统,充分考虑选拔过程中的劣势、伤病、选手成熟度和心理因素等各个重要方面,来解决相对年龄的弊端,确保选拔过程更加公平和科学。第一,应当引入生理年龄评估,通过生理测试,如骨龄、生长指标、生物学年龄等,评估运动员的生理发育水平。生理年龄评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运动员的身体成熟度,有助于避免因为纯粹的出生日期差异而导致的选拔不公。第二,引入相对年龄调整机制,使得在同一年龄组内的相对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可以获得一定的优势。这可以通过降低相对年龄较小运动员的比赛目标成绩要求、提供额外培训资源等方式加以实现。第三,多角度评估综合素质,除了竞技成绩外,综合考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心理素质、领导力等多个方面。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运动员的潜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年龄的绝对差距对选拔结果的影响。第四,建立长期培训机制,不能仅仅依赖短期比赛成绩作出定性,更要注重运动员的长期培训和发展。这有助于平衡不同运动员生理发育的不同速度,使选拔更具长远眼光。第五,建立全面的运动员健康档案,包括生理、心理、医疗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更好地满足每位运动员的发展需求。还应当强调运动的乐趣和长远益处,减轻过度强调年龄和成绩的心理压力[8],避免运动员之间的倾轧式竞争。
另一方面,应当注意跨界跨项选材项目来源的问题。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项目来源并未充分显示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且选材范围较窄(表2),许多有天赋但没有机会接触到冬季项目的运动员可能就此埋没。两个项目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是否可以互通换位应当充分考虑多重因素,并经过充分的论证。首先,应当评估两个项目之间的技能和技术要求是否存在相似性,如果运动员在原项目已经掌握了一些通用的基本技能,可能更容易适应新项目。判断技能的相似性可以通过专业技术评估和教练员的意见来确定,或者征求两个项目领域内专业人员的建议,包括技术难度、培训难度等方面。其次,应当全面比较两个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能测试可以帮助评估运动员是否具备适应新项目的基本体能水平,确保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能够适应目标项目的要求。有些项目对身高、体重、柔韧性等有特殊要求,为此还需确认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是否适合新项目。再次,运动员的潜力和学习能力也应纳入考量范围,有些运动员可能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快速学习新技能,这对于跨项转换非常重要。最后,应当充分了解和遵循国际体育组织或相关体育协会的规则和标准,及时了解国际上是否存在关于两个项目之间跨项转换的特定要求,确保跨项过程合乎规范。
3.3 “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双轨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依靠行政手段,建成国家队、省市专业队和业余体校代表队的“三级训练网”。伴随着举国体制下国家经费的大力投入,虽然在很多体育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我国雪上项目基础薄弱的困境始终没有得到缓解。21世纪以来,雪上项目职业化发展迅速,商业滑雪赛事逐渐增多且种类日渐丰富。以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为例,已经形成了Winter Xgames世界极限运动大会,Dewtour激浪巡回赛,九骑士Audinines等具有可观规模、较为成熟的商业赛事。这些商业赛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广告赞助、转播渠道、氛围塑造等方面都表现突出,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国优秀的运动员和观赛者参与其中。北京冬奥会上,相较于传统举国体制培养的雪上项目运动员,中国金牌榜涌现出一些极具个人风格的精英运动员。以谷爱凌、苏翊鸣为例,他们便是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双轨联合培养出的典范:幼时主要由家庭自费培养,在较小的年纪即成为职业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一定成绩并通过相应的选拔后,再加入国家队为国效力。而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双轨发展培养运动员的模式,离不开滑雪行业各个方面的完善。一方面,需要提升滑雪行业的职业化、商业化,吸引社会资本的介入;另一方面,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应全方位支持多元化的社会选材,建立职业运动员支持系统,投资培养年轻有为的滑雪人才[9]。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在项目教育和推广方面,应制定教育计划,向基层推广滑雪运动。通过制定学校计划、社区外联和滑雪学习计划,为青少年早期接触雪上运动提供机会。加强对运动员学科教育与体育培训的融合,确保运动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同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学科教育,以便在体育生涯结束后有更多的选择。管理部门还应继续拓宽选材渠道,扩大对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和社会各阶层的选材覆盖,确保潜在的优秀运动员不会因为地域或社会背景的限制而被忽视[10]。此外,还应建立更多专业的体育学校,为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环境。这些学校可以与专业体育俱乐部、训练中心及高校进行合作,从而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
第二,在项目内外部建设方面,相关立法部门应制定和颁行有利于滑雪活动的政策法规。要推动、倡导和鼓励私人投资滑雪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承办,增强滑雪产业的商业吸引力,促进专业滑雪社区的蓬勃发展。要不断升级和维护基础设施并追求达到国际标准,通过精心设计滑雪道、引进现代化的造雪设备、采取最先进的安全措施、扩建场地来容纳大量观众等举措提升滑雪爱好者的整体体验。要积极承办国际性滑雪赛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观众目光以及赞助商和媒体的关注。可在国内建立一系列滑雪巡回赛,将各种赛事衔接起来,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活动管理人员来进行组织和推广,形成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滑雪季竞赛体系。
第三,在项目赞助与融合方面,需借助滑雪赛事,与有关滑雪文化、户外活动和探险运动的品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各大企业可以通过参与赛事创建量身定制的赞助套餐,以活动品牌、媒体广告和产品植入等方式提高曝光率。要积极与体育卫视、流媒体平台和户外探险频道合作,对滑雪赛事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和新闻报道,提高滑雪活动的知名度。利用高科技设备和技术进行赛事报道,如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体验和观众互动应用程序等;也可利用数据分析来跟踪和评价运动员的表现,或分享比赛的精彩片段、幕后花絮,增强人们对于滑雪运动的了解与喜爱。
3.4 完善基于民族认同的归化政策
在国际体育舞台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归化运动员通常具有丰富的大赛经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国际水平的竞技实力,尤其对于一些需要高水平技术和经验的项目来说收效更为显著。归化运动员不仅可以为中国争取更多国际比赛的荣誉,还可以为本土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学习机会,推动国内相关体育项目的训练和竞技水平。同时,通过引进归化运动员可以更好地发挥外部优势,促进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改善国家之间的体育关系,构建更紧密的体育合作纽带,增进理解友谊,加强友好往来。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队中的多元化代表了国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
当然,我国在归化雪上项目运动员时不应只重视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归化运动员的“传帮带”作用,挖掘其对于推动我国雪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在制定归化政策时,需要平衡运动员的血统和民族认同感,避免排他性和歧视[11]。由于每个归化运动员的发展背景可能都不同,因此需要审慎考虑个例情况,将归化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成长历史、民族文化和家庭环境等都纳入考量范围[12],制定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政策,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本国民众的观点和反馈,以免社会出现广泛的消极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应当利用公开讨论、媒体宣传等方式征集公众意见,积极介绍成功的归化运动员案例,通过增加决策透明度来增进大众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归化运动员的双国籍问题也是一个焦点所在,例如北京冬奥会谷爱玲的国籍状态就曾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讨论。首先应当明确,运动员的国籍状态是一个事实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包含了法律问题。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第42条,运动员如果要代表一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必须具有本国国籍,但也允许事实上具有双重国籍乃至多重国籍的运动员代表其中一个国家参加比赛。在实践中,国际上具有中国血统的顶尖水平运动员是我们的重点归化对象,在归化运动员的国籍状态问题上,我国虽然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但不承认不意味着不可拥有,我国《国籍法》为这种冲突留下了缓和的余地,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在特殊问题上能够作出对自身有利的解释[13]。从国际视野来看,世界上因归化人才获利最多的国家非美国莫属,对特殊领域优秀人才进行归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表现,说明了国家具有充分吸纳优秀人才的能力[14]。因此,人才引进也是大国博弈重要的一环,体育界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应当以宽阔的胸怀去看待科技、医疗、新能源等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归化事宜,所有经过法律制度的认可、愿意代表我国、为国家争取荣誉的优秀人才都应当广为吸纳。这也要求相关的法律政策应当着力简化流程,积极提供额外的福利和资源支持[15]。要及时了解国际人才趋势,保持国家对各领域人才的吸引力,并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变化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国籍政策。
4 结束语
多元化的培养规制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来自不同社会群体、文化背景的雪上项目优秀人才,极大地丰富我国雪上项目人才梯队,提高冬季项目的整体竞技水平,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国的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度,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应当明确,多元化的雪上项目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的完善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从政策、法律、教育、社会等多层面着手,进行长期的创新和努力,任重而道远。后冬奥时代,面对我国雪上项目蓬勃的发展态势和需求,以打造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规制为径向,丰富我国雪上项目的人才储备,推动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是开启我国全新人才战略格局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波,郭振,王松,等.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6):12-19.
[2] 张春萍,胡恒,张子鳌,等.我国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政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0):31-37.
[3] 刘罡.冰雪运动人才储备战略布局思考:基于2018韩国平昌冬奥会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版),2017,31(3):76-80.
[4] 张瑞林.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建构与产业结构优化[J].体育科学,2016,36(5):18-23.
[5] 马肇国,孙侃然.“归化”运动员的国际趋势与中国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7,38(4):109-114,102.
[6] 张智,魏彪.基于北京冬奥会视角下的我国冬季体育项目发展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1):69-71.
[7] 郝月蓉,周静,苗向军.我国冬季项目跨界跨项选材研究与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3):42-46.
[8] 王阿婷,曹宗航,熊焰.竞技体育跨界跨项选材的学理基础、实践逻辑与实施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77-82.
[9] 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7(5):82-86.
[10] 孙雪.我国校园冰雪政策执行的阻滞与消解:基于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2):8-15.
[11] 辛松和,郭惠杰,赵明元.中国运动员被归化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1):19-23.
[12] 冯晓苏,张军,胡顺鼎.我国冰雪项目归化外籍运动员问题研究:初步实践、理性认知与实施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4):567-576.
[13] 肖永平,郭明磊.论国籍观念的演进与国籍法的变革[J].法学评论,2007,15(6):66-72.
[14] 王占坤,黄衍存.全球化视野下运动员归化现象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7):25-30.
[15] 徐伟康,郑芳.中国足球归化的理论证成与未来路径[J].体育学研究,2019,2(3):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