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观念阐释

2024-07-11董坤陈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方法论

董坤 陈硕

摘 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对系统观念的坚持,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烈的系统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展目标的贯通性、基本特征的统一性、本质要求的体系性、事业布局的协同性。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观念;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4)02-0024-06

按照学界一般定义,现代化意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纵观人类现代化进程,这一转型从来都不是单一向度的,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生活方式、心理结构等诸多方面,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整体变革过程。近代以来,由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成为了世界各国争相借鉴的对象。但资本主义现代化绝非唯一选择,这种现代化模式自身蕴含的对抗、冲突与片面性,决定了它只不过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的最高阶段,其历史性作用是为“真正的人类历史”奠定基础。就此而言,我们不应也不必从某种既定模式出发,而应当辩证具体地去理解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轨迹。按照罗荣渠先生的总结,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大国中进行的”,“在异乎常态的内外环境中进行的”,它表现为“一个历史连续性的破坏与延续的深刻矛盾运动”,也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不断冲击与挑战之下,不断选择与变换发展模式的过程”[2]。尽管模式不断变换,但整体而言,只是到了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才有了条件与可能,现代化也才逐步替代革命成为中国发展的主导逻辑;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彻底摆脱了对苏联的路径依赖,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向逐步明晰;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一、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系统观念,归根结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与新兴的“系统科学”“系统哲学”等致思路径既有相近之处,也有重要差别。坚持系统观念,最关键一点就是坚持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系统观念当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而是“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3]。中国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对“一”与“多”关系的探讨等都已经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系统观念,德国古典哲学更是充斥着对系统观念的理解。然而,这些对于系统观念的理解往往包裹于对世界的唯心主义认知之中。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才有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在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中,马克思强调必须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4];恩格斯在研究自然时指出,“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必须“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5];列宁在对唯物辩证法整体性的揭示中表达了自己的系统观念,他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6]作为我们党在革命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代表,毛泽东同志不只在实践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重大创新发展,《实践论》《矛盾论》就是这一发展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还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7],都深刻地体现并发展了系统观念。邓小平重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念,他始终强调要着眼于有机整体和长远利益,“从大局看问题”[8]。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政事业中坚持和发扬系统观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全党将其视为具有基础性和统领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正式将坚持系统观念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关键一条,标志着我们党对系统观念的坚持和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系统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主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并被运用到包括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中。我们党运用系统观念探索中国的现代化路径,最早可以上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系统性地提出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现代化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一现代化的政治条件是建立“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9]。现代化目标与政治条件的提出,可以被视为毛泽东同志运用系统观念对现代化进行构想的早期尝试。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面临着现代化道路与理念的艰难抉择。毛泽东清醒看到苏联工业化发展巨大成就背后的危机,坚持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10],虽然强调集中发展工业化,但也没有抛下农业与工商业。毛泽东运用系统观念探索现代化道路最集中的体现是《论十大关系》,该文辩证看待和处理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等,并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1]。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尽管此时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形成完全独特的模式,但邓小平同志已经从中国现代化的自身国情和特点出发,极富远见地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2]。借助于对系统观念的成熟运用,他不仅科学设定现代化目标,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还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等现代化战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挥系统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指引作用,既提出了面向新时期、新形势、新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擘画了未来50年的发展蓝图;又设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3]。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发展中的“烦恼”——比如发展的不合理、不协调、不平衡,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他不仅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性”,还在“协调”“可持续”上下功夫,强调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到,必须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4]在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运用系统观念,他深刻认识到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仅要求现代化事业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15],还明确要求做到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16]。现代化新征程上,坚持系统观念已然成为党的创新理论最为内核的科学思想方法,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拓展至为关键的世界观方法论武器。

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烈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

现代化本身就是高度复杂性系统性的发展过程。这种整体性系统性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深刻领悟与内在把握。整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系统性表现为发展目标的贯通性、基本特征的统一性、本质要求的体系性、事业布局的协同性。

(一)发展目标的贯通性

目标决定了事业前进的方向。现代化本身有其一般性的目标,但历史、国情、制度等的差异又使得不同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

从纵向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其推进拓展的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设定。1954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7]。在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18]。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并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同志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目标,并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使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明确、任务更具体,这就是新“三步走”战略;胡锦涛同志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发展的新“三步走”战略,同时将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四位一体”“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全方位推进和拓展。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完成时间,整整提前了15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显然,作为一种历史性生成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在阶段性上难免呈现出差异,但它们之间绝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动态性、连贯性地指向同一个根本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从横向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目标和路径,特别是在不同领域现代化之间的发展结构与次序上,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串联式”道路,形成了一种“并联式”的“赶超型”现代化模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单元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共同导向强国事业和复兴伟业的实现。

(二)基本特征的统一性

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对其基本特征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地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2-23细加研究不难发现,现代化事业的“中国特色”是系统性、整体性的,这五方面特征之间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相连,呈现出显著的内在统一性。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现实依据,它既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巨大红利,也给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而其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让十四亿多中国人民携手迈入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1],实现不了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与挑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丰富多义的,它同时要求物质上的富裕与精神上的富足,这就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一特征相吻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2]现代化事业既要有“金山银山”,也要有“绿水青山”,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而且十四亿人口的现代化对资源和环境的需要的确是巨大的,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3]。一个大国的现代化仅仅有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仍然是不够的,正所谓“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而,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举和重要保障。以上五个方面特征既存在相互关联性,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最终它们都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现代化。

(三)本质要求的体系性

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了明确论述,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23-24这九方面的本质要求,每一条都有丰富的规定性,同时又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完备的整体,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律、目标要求及世界意义的深刻认识。

具体而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及其必须遵循的道路和制度,这两条是根本性的“管总”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而且应当贯彻落实到方方面面的具体要求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建设的目标任务、战略要求。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从人类前途命运以及文明演进的高度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提出的理念、方案及其世界意义。特别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地表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标准,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不同国家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历史、文化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部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乃至崇尚对外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在彻底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同时,也给其他后发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高度借鉴价值的道路,探索出“一个既充分吸收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又能克服其弊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24],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九方面本质要求有总有分、内外结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未来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规定。

(四)事业布局的协同性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布局展现出了充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它首先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5]。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它们作为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和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协同发展。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性协同性还集中体现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它从全局出发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宏观规划和统筹安排。从结构上看,“四个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还有战略保证,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布局的系统性特征还体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26]从战略谋划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国内国际形势、兼顾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构想,是对“两个大局”辩证关系的精准把握。从事业着力点上看,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强调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种对内外部经济循环关系的主动调整和重新协同,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系统观念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格局的一种全新升级与重塑。

三、新征程上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

在以系统观念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受住了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路绝不会平坦无垠。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好现代化事业的各项战略任务,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一)加强理论武装,强化系统思维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20]65。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党同志应当认真学习、充分掌握和熟练运用。

(二)做好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

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做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2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通盘考量当前和长远工作的基础上,以超前的预见力、分析力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为新征程指明了蓝图。

(三)坚持统筹兼顾,提升发展质量

统筹兼顾是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把握,也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坚持统筹兼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求我们拥有全局眼光,关注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又要求我们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首要任务。部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顾此失彼、未能做到统筹兼顾。比如追求生产力的无限扩张和高消费,却忽略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承载能力;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却相对忽略了精神与道德的建设[28]。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辩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自主与开放、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在聚精会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外交等各方面建设,如此方不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二字。

(四)全面深化改革,彰显制度优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又一重要体现。而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实效,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改革成功的前提就在于对事物内部的现状和关系有系统性的认知,在改革过程中对各改革领域内容以及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耦合性关系有深层次的把握。也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9]。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痛点堵点需要疏解打通、有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难题需要破解,而要做到这些,关键还是要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在新征程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从系统全局、内在结构以及内部各因素的关系出发,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协调好改革的步骤与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不仅确立了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导向,还为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无论是强化理论武装、加强顶层设计,还是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前进道路上,我们唯有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包括坚持系统观念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得到真正贯彻,亿万群众的创造伟力才能真正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愿景才能真正从梦想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53-361.

[3]路·冯·贝塔朗菲,王兴成.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78(2):69-7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4.

[6]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1.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337.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0.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61.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2.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3-19.

[14]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15]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3-10.

[16]习近平.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J].求是,2022(16):4-9.

[1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8]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81-282.

[24]汪亭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及世界贡献[J].人民论坛,2022(17):40-45.

[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26]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4-17.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2.

[28]邓智平,李飏.现代化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114-116.

[29]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03-01.

责任编辑:武玲玲

Explanation of the Systemic Concep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ong Kun1, Chen Shuo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China)

Abstract:Throughout the historical period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systemic concept, which is a "fundamental method of thought and work", and has guided and promoted China's exploration of modernisation. The adherence to the system concept has give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 strong systemic character,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he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goals, the unity of the basic features, the systemic nature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the synergy of the career layout. To further exp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it is necessary to more consciously adhere to and apply the systematic concept to observe the situation, analyse th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work, constantl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of socialist modernisation, and firmly grasp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system concept; world view; methodology

收稿日期:2023-04-12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计划项目“中西现代政治理论、制度及治理效能比较研究”(2242020R40138);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年度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DDZTZK2021C06)

作者简介:董坤(1998-),男,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硕(1986-),男,江苏盐城人,东南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方法论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智能化的“世界观”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雕塑遗产》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