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1995—2023)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07-11陈翠翠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藏书楼藏书研讨会

摘  要:

自1995年9月8日,在北京市中国书店举办“中国当代藏书活动研讨会”以来,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已经持续开展了近三十年,在这期间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推动着中国藏书文化的学术研究进程。文章主要借助文献调研法和数据统计法,梳理了1995—2023年该领域专题研讨会的情况。通过分析研讨会的内容、形式以及参与群体的构成,归纳其特点和发展规律。最终以“述往事,思来者”的思维,提出藏书文化研究应重视史料的发现和解读,借助书籍文化史和数字人文的方法,构建立体鲜活的中国图书文化史,以便拓宽研究视阈和丰富呈现方式。

关键词:

中国图书文化史;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4)04-0017-06

Review of Academic Seminars on the Theme of "Book Collection"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1995-2023)

CHEN Cuicui

Abstract:

Since the "Seminar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Books Collection Activities" was held at China Bookstore in Beijing on September 8, 1995, the academic seminars with the theme of "book collection" have lasted for nearly 30 years, during which the academic research process of Chinese book collection culture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epened and promoted.This paper mainly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statistics method to sort out the situation of special seminars in this field from 1995 to 2023.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form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articipating group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the seminars are summarized.Finally, with the thinking of "recounting the past an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study of book collection cultu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cove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and vivid history of Chinese book culture with the help of the methods of book culture history and digital humanities, so as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horizon and enrich the presentation mode.

Keywords:

history of Chinese book culture;book collection culture;academic seminar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1],藏书活动可以追溯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2]的商代,而研究“中国藏书史”和“藏书文化”的学术史,实际上仅有百余年的时间。

据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常熟理工学院研究馆员曹培根等人的研究,自清末叶昌炽(1847—1917)结撰《藏书纪事诗》以来,中国藏书文化的研究出现过两次热潮:

第一次以洪有丰(1892—1963)《清代藏书家考》、袁同礼(1895—1965)《清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宋代私家藏书概略》系列论文,以及谭卓垣(1900—1956)所著英文本《清代藏书楼发展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等为代表,关注藏书楼和藏书家、断代藏书史、区域藏书、书院藏书以及历史上图书典籍的聚散。

第二次以1982年公开出版的《中国藏书史话》和《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为标志,这一时期在历代藏书家题跋和书目集的编印、早期藏书史论著的订补再版、断代和区域藏书家研究、中国藏书家个体研究、藏书家辞典和综论性著作出版方面有突出贡献。此外,薛贞芳和刘鸣亚又在《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分析》一文中,考察了第三次研究热潮,即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演进的藏书文化[3]。

可见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中国古代藏书”这一史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讨。笔者注意到,自1995年以来的近三十年里,召开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深化藏书文化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1  近三十年来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概览

植根于历史悠久的藏书文化传统,我国藏书历史文化研讨会为学界专业人士搭建了分享展示的平台,汇聚了以任继愈、来新夏、黄永年、程焕文、徐雁、韦力等

为代表的各领域专家、学者,旨在保护中国的藏书文化,延续其精神内涵,助力书香社会的建设。现予以梳理如表1。

2024年第4期总第260期

陈翠翠:近三十年来(1995—2023)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综述

从表1可知,1995年9月8日上午在北京市中国书店举办“中国当代藏书活动研讨会”,标志着业内外人士开始关注和重视当代私人藏书活动。此后,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由不同单位主体,以不同主题于北京、浙江、河北、上海、江苏、天津、山东等地陆续召开,前后至少达三十余次,

并收集和汇总了国内各地学者甚至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为推动藏书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斐然的贡献。比如汇编出版了《天一阁论丛》(宁波出版社1996年版)、《开放的藏书楼  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百年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藏书文化研究》(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江南藏书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守望书香:江南藏书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版)等论文集。

2  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的特点和规律

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主要在明清藏书楼遗址所在地举办,江浙地区作为图书文化胜地,自然成为学术会议召开的首选之地。据表1统计,在镇江的文宗阁、宁波的天一阁、湖州的皕宋楼、常熟的铁琴铜剑楼等明、清著名藏书楼遗址举办的次数,占比达到47%。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承藏书文化的精神内涵,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藏书文化、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术氛围。文章通过分析主办方、举办地和会议主题等要素,发现研讨会在内容、形式和参与群体构成方面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2.1  藏书内容广泛化

回顾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的主题内容,1995年“中国当代藏书活动研讨会”以任继愈、来新夏、黄永年先生为代表,厘定藏书概念。1996年“天一阁及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探讨了天一阁的历史地位与藏书经验,以及中国藏书文化的相关问题。1997年“中国古代藏书楼国际学术研讨会”对藏书文化和私家藏书范围进行了界定。2003年“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明确提出藏书楼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说明学术研讨会前期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此基础上,2007年“皕宋楼暨江南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进行了皕宋楼藏书到江南藏书文脉的研究。2009年“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探讨了铁琴铜剑楼藏书的地位和影响,及现存藏书楼的复建。这一时期藏书文化的研讨主要以某个藏书家或藏书楼为主题。

随着藏书文化研究日趋成熟,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内容已经延伸拓宽至整个图书文化事业。如“2011华夏阅读论坛‘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讨会”回顾梳理了中国古旧书业的发展。2013年以“图书馆与民间文献”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重视图书馆收藏民间文献的历史意义。2014年“中华藏书文化论坛”讨论了藏书文化对经典阅读、书香家庭、校园推广和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2023年“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将新时代图书馆史、志的编纂作为主题之一。

总体来看,学术研讨会的内容还是以藏书文化为中心,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秉承着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要清楚将要到哪里去的观念[4]

,呈现出两条发展规律:一是由古代藏书文化的积累沉淀与精神内涵,到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性融合发展;二是将近现代图书馆史、当代图书馆事业纳入研究范围,勾勒出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态势,其关系是一脉相承的。这不仅丰富了我国藏书文化学术研究的内容,而且具有开展推进的可持续性。

2.2  开展形式多样化

学术研讨会往往是通过学术成果的交流来反映前沿研究,有“集众人之智,成众人之事”的意义,这也决定了研讨会方式以学术报告为主,有时结合有奖征文、讲座沙龙、小组讨论的形式。而藏书作为人类以阅读、保存、鉴赏、研究和利用等为目的,进行收集、典藏图书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融贯古今的“活”着的文化,所以藏书展览、实地调研、藏书家捐赠、藏书楼复建等活动,也借助学术研讨会之便回归历史情境,为学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向社会公众传播和弘扬地方文化。

比如1997年的“缪荃孙学术研讨会”,还举办了缪荃孙图书馆和缪荃孙纪念馆的开馆仪式;2016年至今在河北石家庄和沧州连续举办的“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论坛”,每届都围绕“学术论坛+狮城读书月+藏书展览”分别设置主题;2023年在山东聊城召开的“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采取“学术研讨+实地走访调研+藏书精品展览”的形式。对藏书精品的公开展览,已成为学术研讨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些甚至借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全息视频演示、沉浸式数字场景、微信导览等多种手段,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浏览和阅读古籍,加深其对藏书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2.3  参与主体多维化

学术研讨会由地方政府部门、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等带头主办,参与群体主要由大学教师、在读博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图书馆馆长和研究馆员、藏书家、出版社编辑构成,关涉文学、历史学、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图书馆学、出版文化学、阅读学等学科。

藏书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始终渗透诸多学科,并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其内涵密切相关。正如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所言:“中国的藏书文化伴随着图书的产生而出现,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以逐渐完备的藏书机构为保证,以专门收藏家和研究者所建设与藏书文化有关的多种专学为羽翼,并以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为主要支柱,围绕着藏用关系的演化,不断润泽着全民族,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结构之一。”[5]他不仅强调藏书文化涉及目录、版本、校勘等专门学问,并衍生出刻印、装潢、插架等多种社会文化活动,且其“仁人爱物”“藏用结合”的精神,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理念相契合。近三十年来以“藏书”为主题的研讨会中,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服务、藏书文化传承与书香社会、书籍的筹划和出版、藏书楼遗址复建和数字工程、图书馆与革命文献等论题,都呈现出更加开放、融合、创新的特点。

3  关于“藏书历史文化”研究的思考

“藏书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社会意义,它的研究已有百年积淀,学术成果可谓是与时俱进、硕果累累,但在史料搜集和解读以及研究方法方面,仍受限于“传统藏书史”的规范。今后应在积极开拓史料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史与西方书籍史、数字人文结合起来,以期拓宽学术研究视阈。

3.1  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

中国历史学家陈垣(1880—1971)在治学中强调研究和著述离不开资料,否则史学工作者提不出史实,就无法论证[6]。这说明史料中保存着过往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是认识、解释和建构历史的基础。藏书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注重对新史料的发现,也须重新阐释旧史料,以达到理论提升的作用。此外,国内学者还可以通过调研海外的中国文献、遗书和历史档案,或者由外国人创作或整理的中国古籍,以及由汉语编撰或被翻译成汉语且与中国古籍相关的成果等[7],为开展学术研究积累重要依据。

如,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对天一阁藏《天圣令》的发现整理。随着历史档案的开放,学者们从理性客观角度重新认知陆树藩(1868—1926)当年将藏书售给日本的真相。2023年“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聊城大学讲师周广骞通过释读新发现的杨如兰(1738—1804)及其夫人赵氏(生卒年不详)墓志铭的内容,研究海源阁杨氏家族世系和杨氏良好家风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苏全有突破以往单一的历史人物影响和贡献研究视角,关注学部、邮传部、督抚等部门和官员群体在内的清末政府。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丁延峰追索考证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藏海源阁旧藏本《说苑》的版本沿误问题等。

文化交流虽随主流的波动而向前推进,但也要与潜流和支流并行,这样才能推陈出新,因此具有民间性和基层性的人物事实也不容忽视。序文题跋、日记笔谈、报刊读物、家谱族谱、私人文集、图片影像、口述史料等,在解读人类历史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口述实录作为一手资料,对研究图书馆史非常重要,研究者应该具有自觉的抢救意识,发挥其珍贵的学术价值。如2011年10月,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组成“中国记忆”项目组,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建立传统文献与口述资料相结合的专题资源库,并将口述史集工作拓展到中华文化的其他领域,建立新的口述史馆藏,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

3.2  学科方法论的融合

受中国传统文献学观念的影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促使文献史及其他专门史始终保持一贯的趋势[8]。藏书史和藏书文化研究中,学者通常是阐述藏书家的生平或某一藏书系统的源流,考察藏书的内容、种类、版本、管理、利用,最后探讨其命运和价值。但这很容易局限于个案而忽视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关联性,以致出现大量的重复性研究。因此,学者们可以融合借鉴西方书籍史的研究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强调总体史观以及人的社会活动和思想观念,使藏书史和藏书文化的研究更加生动[9]。

第一,突破中国传统目录学、版本学的视角。私家藏书迅速发展,促进了图书的再生产和出版,对于书籍的研究可以结合“编辑—生产—传播—阅读”的过程。以《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为例,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平认识到书估和抄手在书籍商业化和流转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勾勒出清代学人群体之间卖书、藏书、借读、抄书、批点的社交网络和多样面貌[10];美国汉学家包筠雅研究福建四堡的刻书,注重对书单、账簿、订购单、书目、书话等原始文献的发现,探究文本知识从编辑到传播的过程,及读者对文化的参与性[11]。还可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传统文化角度,追溯考察藏书楼建设的历史情境,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象征。如天一阁阁名、建筑布局、文献管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儒、道、佛三教的文化内涵;唐开元年间集贤院的地理空间设计与变化,和当时的“王治”本质;各府、县学尊经阁的藏书秩序与官学渗透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基于数字人文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数字人文是人文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主要借助计算机和社会科学等方法,解决人文领域的研究问题。许多数据库不仅具有保存资料和检索工具的功能,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组织和分析材料。譬如,“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将海量的中国文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展开数据库的建设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以及“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可查询和了解藏书家在一段时期或区域内的概况。

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还有:南京大学杨璐嘉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SPSS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私家藏书楼文化遗迹分布模式与进士数量、书坊数量、河流水系、高程地貌之间的关系[12];上海大学王赛蒙和熊静基于GIS空间信息模式,揭示了明清时期江浙藏书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呈现的地理分布特征和规律[13];四川师范大学罗宝川通过LoGaRT工具,将清代方志中藏书楼地理分布、清代方志记载的官学藏书楼对应区域地理分布,以地理图景、数据表格的方式呈现,进而分析空间分布的成因等[14]。这些都是通过文献数字化的处理,实现信息、数据、知识的挖掘,这种助力人文研究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

4  结语

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开展近三十年,其以藏书史、藏书文化为核心议题,包括藏书目录、出版、考据、图书馆等专学的研讨,开展形式创新多样,研究内容贯通古今,为来自不同国家、机构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生产出丰硕的研究成果。

同时,学术研讨会的开展也是一段学术史的构建,以便清晰地认知中国历代藏书文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当数字人文、西方书籍史等方法论在人文社科领域得到应用,我们既应该反思藏书文化研究在“文献校雠学”上的局限,也应该寻找适合中国学术传统的史料组织和阐述方法,并充分利用数字人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藏书相关的大量数据,通过可视化手段,将藏书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给公众,使公众对藏书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读书·治学·写作[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21.

[2]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429.

[3]薛贞芳,刘鸣亚.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分析[J].津图学刊,2004(2):66-68.

[4]程焕文.图书馆馆长的非专业化: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图书馆史对于图书馆馆长的重要性[J/OL].图书馆论坛:1-7[2024-04-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40613.1016.002.html.

[5]来新夏.中国的藏书文化与人文主义精神[J].图书馆,1997(5):81-82.

[6]陈智超.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

[7]毛瑞方.中国古籍与古文献学的涉外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3):37-43.

[8]赵益.从文献史、书籍史到文献文化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0(3):110-121,160.

[9]孙岩.开展“活”的“藏书楼”研究:对藏书史和图书馆史中若干概念与方法的审思[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3,41(5):83-91.

[10]徐雁平.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208.

[11]包筠雅.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2]杨璐嘉.面向数字人文的中国私家藏书楼文化遗迹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J].图书馆论坛,2024,44(2):79-91.

[13]王赛蒙,熊静.基于GIS技术的明清江浙藏书家地理分布研究[J].情报探索,2023(1):54-59.

[14]罗宝川.清代地方官学藏书楼的地理分布与成因探析:以LoGaRT为工具的观察[J].图书馆论坛,2021,41(5):40-47.

作者简介:

陈翠翠(1995— ),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图书文化史。

猜你喜欢

藏书楼藏书研讨会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珍惜每一本藏书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