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石遗址:岳石文化的命名地
2024-07-11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夏朝是开启这段历史的第一个朝代。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整个夏代的对外关系,主要就是与东方夷人的关系——战争和交往。夏代的东方秘境,一直倍受关注。1960年代,平度东岳石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秘密,并由此而命名了与夏文化共存的东夷早期青铜文化——岳石文化。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一
平度东岳石遗址,坐落于平度市大泽山东岳石村东南,淄阳河水库的东北部台地上。遗址东靠大泽山,南依大泽山支脉高望山和明堂山,并有淄阳河流过,西、北两面地势比较平坦。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于1984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石遗址分别于1960年和1993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2016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又组织开展了一次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调查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勘探面积约8万平方米。
两次考古发掘及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采集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青铜器文物标本千余件。
石器主要有斧、铲、镢、锛、凿、刀、镞等器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双孔半月形石刀、浅凹槽石斧和方孔石锄。陶器以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轮制陶不发达,陶胎厚重;表面除磨光之外,常见凸棱、附加堆纹、划纹、戳印纹以及彩绘;器类常见大袋足甗、尊形器、蘑菇状纽器盖、舟形器等,还有数量众多的陶网坠。青铜器主要是少量的锥形器。通过这些文物,可以大致勾绘出夏代东方夷人的生产生活场景。
公元前1900至公元前1600年,岳石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兼具美观与实用性,半月形石刀弧背直刃,其中有许多正面微鼓、背面内凹,便于抓握;亚腰石斧打磨精致,可以十分方便地捆绑在手柄上,用以收割庄稼;方孔石锄同样便于固定在木柄上耕作。所有这些,均反映了当时的石器加工技术。数量众多的陶网坠也表明,当时人类已经掌握结网捕鱼的技术,捕获的鱼类可以改善饮食结构和增强体质。
二
“夷”之名始见于夏代,但作为一种文化,其应植根于更早的史前时期。截至目前,共发现岳石文化遗址340余处,分布在以泰沂山系为中心的地域并向四周扩展,东至大海,西到鲁西及豫东的杞县一带,北到河北东部及辽东半岛南端,南至苏、皖北部地区,与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应该说,在夏代纪年的历史时期,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要超过二里头文化的范围,这一时期的城址有章丘城子崖、定陶十里铺等遗址。
考古学证明,夷、夏之间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着斗争与交流的关系,岳石文化基本保持夷人史前文化的分布范围,而在与夏文化接壤地带则有相互影响的现象,与文献记载基本相印证。
东夷族首领皋陶曾辅佐舜、禹。夏朝初建时,有“益干启位,启杀之”的记载,而益、启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夷、夏部族集团首领争夺部落联盟领导权的内部之争,“羿浞代夏”到“少康复国”等事件,是这一权力斗争的延续,后羿是“因夏民以代夏政”,少康复国借助了东方有仍氏、有虞氏的支持,最后“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有夏一代,夷、夏关系一直伴随着斗争与交流。
东岳石遗址的发掘,对于探讨岳石文化的来源与发展、分布范围、年代与分期、类型划分等具有重大意义;岳石文化的发现和命名,明晰了东夷文明的脉络,对探索研究胶东半岛古代文化,揭示夷、夏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摘自《青岛历史文化故事》,王春元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