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自我革命向度研究
2024-07-11许和宝徐望袁修雨
许和宝 徐望 袁修雨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的自我革命思想由资本主义特定的时代背景、无产阶级转向自觉斗争的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基调三方“合力”推动形成。其所内蕴的政党建设要旨与历史使命、理论的开放性与科学性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不断革命的策略,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何以可能、何以必然、何以实现的回答。深析《共产党宣言》中的自我革命思想,对新时代以自我革命纯净政党本质、锻造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自我革命引向纵深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和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自我革命思想;向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24)02-0012-10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24.02.002
A Dimensional Study of Self-Revolution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XU Hebao,XU Wang,YUAN Xiuyu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elf-revolution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as propelled into formation by a "combined force" of three factors: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of capitalism, the theoretical necessity for the proletariat to engage in conscious struggle, and the revolutionary and critical tone of Marxist theory. Its inherent principles and historical miss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the openness and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its theory, and the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combined with the strategy of continuous revolution, provide an answer to why the self-revolution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is possible, inevitable, and achievabl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self-revolutionary thought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new era to purify the essence of the party with self-revolution, forge the modernity of the party, and lead the self-revolution to depth.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self-revolutionary thought; a dimensional study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自我革命作为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并提出新时代自我革命的新要求,即“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1 ,可见我们党将自我革命置于何等重要的位置。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全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需要回溯我们党的建设理论的源头——《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自我革命作为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在《宣言》中有所体现。深析《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现实关照,不仅可以将自我革命的研究推向纵深,还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的形成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1,任何思想的形成既需要从特定社会历史土壤中汲取营养,又离不开特定阶级需要所提供的动力,还有赖于从创始人的思维模式中生成理论特色,这三大因素形成了理论诞生的“合力”。要想厘清《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的形成背景,自然离不开对这种“合力”的探究。
(一)社会历史土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之惑”和空想社会主义失败后的“时代之问”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确立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苦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枷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跃升。对此,马克思在《宣言》中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塑了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3。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以资本利润为所求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向“赤裸裸的利害关系”4。以此为导向,资产阶级逐渐暴露了它通过压榨与剥削工人获得自身利益的丑恶本性。工人沦为资产阶级获取利润的工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得工人不禁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说的“资本主义是美好家园”“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最终形态”产生疑惑,也为日后无产阶级自我觉醒提供了环境要素。在有产者对无产者日益沉重的压迫下,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愈发凸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愈加激化。在此矛盾催化下,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这促使工人在上述疑惑的基础上开始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在学派林立的思潮洪流中,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多数人的向往与追求,其所畅想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缺陷、人人平等的未来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认为应建立一个“旨在改善占人口大多数的穷苦阶级命运”5的新社会,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约束的根本问题;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认为应用生产消费一体化的“法郎吉”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欧文引入“新村”概念,提出“作为大家的共同财产只应当为大家的共同福利服务”6的共享思想,旨在破除资本主义的阶级壁垒。但此时的思想家多出身于资产阶级,不免受到阶级性与历史性的局限,因而其思想也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他们既无法找到正确的历史规律,也无法发现实现理想社会的真正力量,即无产阶级所蕴含的巨大革命能量。因此,这种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的社会主义注定是一种空想。至此,整个社会陷入了沉思,发出了“社会的明天在哪里?”“如何才能实现心中‘理想国?”的时代之问。在“工人之惑”和“时代之问”的叠加下,亟须一种科学理论解开工人的疑惑、回答时代的问题。可以说,工人和时代的呼唤构成了《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
(二)阶级需要驱动:无产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历史必然产物
19世纪上半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失败后,工人逐渐意识到,依靠改良资本主义的方式去实现理想社会,只会是幻想。因此,工人心中逐渐萌发了“革命的种子”。与此同时,大工业时代的机器应用培养了工人的纪律意识,率先觉醒的工人群体形成了阶级意识,先进个体领导工人在同工厂主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意识。这为无产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提供了思想契机。“革命的种子”和“思想的契机”将无产阶级斗争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前,工人斗争的目的大多是为改善当下的生活条件,这种斗争的总体特征是自发性和无组织性。工人未意识到致使自身贫困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将机器看作贫困的根源,企图通过破坏机器来改变贫困的生活状态,“卢德运动”便是这一时期工人斗争的典型。但随着斗争的深入,工人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为思想意识觉醒奠定了一定的精神基础。自此工人逐渐有了转向自为阶级的趋势,并逐步走向团结。随之而来的革命斗争也有了明显变化,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代表。工人在“三大工人运动”中对斗争的理解、强度和策略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一是对斗争的理解更深刻。相较于之前对斗争目的的认识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如增长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三大工人运动”中,工人意识到片面关注经济利益只会重蹈失败的覆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所以,工人在“三大工人运动”中增加了政治诉求,如《里昂工人宣言书》要求选取工人代表,《人民宪章》要求工人有普选权等。二是斗争的强度更大。相较于之前工人将生活苦难的原因归咎于机器并毁坏机器的表现,“三大工人运动”采取的斗争形式则是游行、罢工、集会等,这种反抗方式强度更大,对资本主义的打击也更沉重。三是斗争的策略性更强。相较之前工人行动的无组织性,“三大工人运动”中工人不仅联合起来,还形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对工人运动进行指挥。这些都表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由于此时无产阶级处于“自觉”阶段的前期,工人的斗争思想尚未形成体系,加之资产阶级的猛烈反攻,“三大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运动的失败暴露了无产阶级在转向自为阶级的过程中缺少科学思想的洗礼,也为先进思想的诞生提供了阶级支撑。在此形势下,《宣言》中的自我革命思想呼之欲出,在无产阶级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中孕育而成。
(三)主观生成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和批判性的价值旨归
革命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这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践中。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唯物辩证法之中。马克思曾说过:“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从其生成源头出发,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起源。黑格尔宏大哲学叙事中所蕴含的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成自我完善的革新思维奠定了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止于对黑格尔的批判,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彻底的自我批判、自我扬弃、自我革命的理论品质。正如马克思所言:“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2从实践中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策略,也是极具革命和批判色彩的,即不断革命策略。《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实现一个这样的世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而实现这一切必须“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4,并且“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可见,工人的斗争需要革命的理论去指导,革命的理论需要斗争的实践去发展。所以,工人是在斗争失败的经验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是在参加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源于实践的需要,是自身批判性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必然产物。而《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必然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品质意蕴与价值关联。同时,其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此前核心思想进行总结的精华之作,也必然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命的思想底色和理论品格。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和批判性的价值旨归为《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的诞生创造了充分的主观生成条件。
二、《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的基本内容
时代虽为《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土壤,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何自我革命、何以自我革命、如何自我革命,这是时代所无法回答的,要去《宣言》中寻找答案。
(一)自我革命何以必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党建设要旨与历史使命要求
《宣言》所表明与规定的共产党要坚持以自我净化维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建设要旨,以及立志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何自我革命的根源所在。
在《宣言》第二章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截了当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即共产党是“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的政党。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属性优势。基于此,为始终保持政党先进与纯洁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论战。他们批判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指出其实质是一种空想主义;同“‘真正的社会主义”2作斗争,揭露其是彻底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深挖蒲鲁东主义的理论缺陷,指出其根本错误在于唯心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表现,为今后共产党人以维护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作为政党建设要旨提供了经典范例。同时,也将刀刃向内的实践勇气与善于自我纠错的优良传统注入共产党的政治血脉之中,为日后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自我革命推进政党建设,最终实现先进性与纯洁性永不褪色的目的导向埋下了伏笔。在《宣言》问世170余年的今天,人类社会飞速发展,执政环境复杂多变,与《宣言》诞生的时代已大有不同。但不变的仍是来自党内外有害思想的侵蚀和腐化,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丧失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危险。而对于如何应对上述危险,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为维护党的本质属性、坚决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政党建设先例已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的答案。纵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百余年历史,若不是坚决同错误思想划清界限,若不是始终以《宣言》中党的建设要旨坚定维护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自我革命,更不可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宣言》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艰辛中昭示了自我革命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精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的美好愿景。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又谈何容易,正如《宣言》指出的,共产党已经被敌对政党视为“欧洲大陆的幽灵”,为了围剿这个幽灵,“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5。以此,揭示了共产党人要想实现此历史使命必定会遭到旧势力的极大阻挠与抵制,意味着推进历史使命是一个极其艰辛与漫长的过程。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意识到,共产党要想将历史使命变为现实图景,既要有坚定的使命信念,又要有高昂的革命斗志。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执政党,对外要不惧风险、善于斗争、坚持民主,对内要自我革新、自我批判、凝聚党内人心共识、纯净党内思想。以此推进党内外协同建设,最终提升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实现历史使命的实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1这也从侧面道出了历史使命与自我革命的关系,即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具体言之,推进历史使命必然要进行自我革命,离开自我革命根本无法实现历史使命。当时代舞台转到21世纪,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不会变,将面对的风险挑战也不会减少。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自我革命成了必然选择与执政的应有素养。可见,历史使命的实现进程中蕴含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自我革命才能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
(二)自我革命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放性与科学性的品格奠基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所以能够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紧随形势发展不断自我提升,在自我革命中超越自我,归根结底是源于《宣言》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放性与科学性的品格奠基。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开放性品格是对《宣言》中自我革新的基因遗传,而自我革命便是在此基因中孕育而成。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性文献,《宣言》并不是一成不变、永不过时的,而是开放的,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宣言》于1848年正式出版,但此后数年马克思、恩格斯又撰写了多版序言,以补充、更正、更新相关不足和脱节之处,使其更加完善和符合当下需求。在《宣言》发表的第二十四个年头,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当下的时局与二十余年前已有较大不同,指导性的理论一定要作出相应的革新。基于此,他们在1872年德文版《宣言》序言中,以自我否定的态度指出: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2。相应地,“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3。以此推进《宣言》的守正创新与开放发展。由此可见,百余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对《宣言》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为共产党奠定了实事求是和刀刃向内的党性原则。这既将自我革新的基因刻在了政党理论之中,又为自我革命何以可能提供了路径,即以自我否定促进自我提升、实现自我革命。而自我革新、自我否定、自我提升不仅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放性的具象表征,更是成为日后党自我革命的锐利武器。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4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想始终立于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发展,就必须坚持自我否定,必须传承好《宣言》自我革新的优良基因,在自我革新中实现自我革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科学性品格源于《宣言》自身的科学性,这是实现自我革命的前提条件。以往资产阶级思想家要么由于阶级局限性只看到资产阶级积极的一面,要么陷入旧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虽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但找不到通向人类美好明天的“密钥”。而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创作的《宣言》,其科学性既体现在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体现在客观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并找到了通往共产主义的正确路径。可见,《宣言》达到了以往理论所无法企及与触及的高度与深度。正如列宁对《宣言》的评价:是“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5。因此,坚定以《宣言》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也具有《宣言》的科学性特质。这为日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够实现自我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石。具体言之,只有坚持以《宣言》为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动摇,才能将自我革命的可能性转为现实性,才能真正落实自我革命。换言之,正是由于党的源头理论中含有科学的自我认知与修正的意蕴奠基,才使得党不仅能够完成自我批评并依靠自我批评不断壮大,还能够在总结错误经验中不断成长,最终能够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由危转安、由安变强、由强成大,使党蜕变为真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自我革命何以实现:坚守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不断革命的斗争策略
推进自我革命的关键在于,践行《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为民的源头设定和不断革命的斗争策略。
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自我革命最深厚的底气与最坚强的后盾。百余年前,《宣言》所提出的“两个绝大多数”理论就预设了百余年后“为了谁奋斗?”的答案,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首节提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在此基础上,《宣言》进一步规定了无产阶级领袖——共产党的鲜明特质:“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2以上不仅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特性,更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何以实现自我革命的“秘密”——执政党能否实现自我革命,关键在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否与“绝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简言之,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动力之源。因为,要想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要做到不谋私利、甘于奉献,时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自我反省、自我革命,以此打破党内利益藩篱,充分彰显“人民政党为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本色。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宣言》最忠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其组织肌体必然携带着能够实现自我革命的政治基因。时至今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3可见,这既是我们党能够实现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4,更是《宣言》“两个绝大多数”理论渗透到中国共产党肌体中的政治体现。
《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斗争策略是执政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深层动因。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论及德国革命问题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应是不断革命。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在此过程中必须“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5以提高工人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使其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6并始终保持斗争意识。唯此,才可能将不断革命的细胞注入共产党的血液之中,促其自我警醒,最终确立“革命始终在路上”的思想路线。因为《宣言》已预见到“胜利只是暂时的”7,“‘炸毁旧的国家机构”8、确立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之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执政党仍会面临各种威胁与困难,其中因封建思想残余、外部敌对势力腐蚀等致使的权力异化便是重大威胁之一,稍有松懈便会使革命成果付之一炬。因此,即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仍不能放弃《宣言》所提的“不断革命”的斗争策略。当前我们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宣言》的时代背景虽大有不同,但仍面临着来自党内外的各种严峻的风险挑战,如外部不良意识形态入侵、内部某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等,这些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不断强化革命思维,践行《宣言》的不断革命思想。具体来说,这要求我们党既要做好敢于同外部敌对势力进行长期斗争的准备,又要有定期主动纠偏、自我反思、清夜扪心的意识,更要有自我革命持久化与长期化的思想觉悟与党性修养,将自我革命久久为功地推进,防止执政党陷入权力异化的历史窠臼中,最终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如愿实现。由此可见,《宣言》不断革命的斗争策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实现自我革命的内生机制与深层推动力。
三、《宣言》中自我革命思想的现实关照
经历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宣言》中的自我革命思想历久弥新。究其原因,除了因其本身所蕴含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自我革命何以必然、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的丰富内涵外,还因对当下我们党如何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如何锻造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将自我革命引向纵深提供了独特的《宣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现实启示与指导价值。
(一)坚持以初心使命为自我革命的价值导向,永葆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
《宣言》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源头。《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理论,既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又界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与使命。这对新时代以初心使命为价值导向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一,始终牢记自我革命为了“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以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导向,即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正如毛泽东所言:“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又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具象体现。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必须厘清基本价值导向和逻辑关系,即要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从政治高度考虑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3的论断。以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自我革命的推进逻辑,即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逻辑起点推进自我革命,在自我纠错中成为人民群众认可的、先进与纯洁的、能够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其二,始终牢记自我革命依靠“谁”。只有知道依靠“谁”,才能牢记为了“谁”。《宣言》不仅规定了革命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还发现了革命的第一推动者也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第四章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抱团,组成一支团结的无产者队伍,以此进行革命斗争,唯此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无产者革命队伍的基本组成元素便是人民群众,这一方面说明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先进作用,另一方面解释了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和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原因,即人民群众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之源和底气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4我们党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才取得了建党百年来的优异成绩,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故而,在新时代以使命初心为价值导向推进自我革命,仍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力”5。只有将革命的“戒尺”交由人民,执政党才能将审视的目光聚焦自身,做到反躬自省、自我修正。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体党员一般:“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6人民的戒尺打到党的肌体上,虽会有阵痛,但换来的不仅是人民的拥护与爱戴,还换来我们党肌体的健康与洁净。可以说,自我革命虽指向自身,但不依靠自身。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将自我革命深入肌理,彻底跳出历史周期率。
由上可见,《宣言》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以自我革命永葆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根源所在。
(二)坚持以守正创新为自我革命的实现路径,锻造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848年《宣言》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又先后撰写了七版序言,以此作为补充和更正。这一方面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理论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体现了无论如何创新都不改《宣言》核心内在的守正信念。这既是守正创新的源头,又是自我革命的原型,对新时代如何理解守正创新与自我革命的关系,锻造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一,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自我革命。恩格斯在1872年《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曾对守正创新进行了索引性表达:“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1因此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可见,理论要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但创新不等于颠覆,必须坚守《宣言》“基本原理”的正,如“两个绝不会”“两个绝大多数”“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唯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改旗易帜的风险,才能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最终锻造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理,在新时代我们党要想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始终做纯粹的、永立于时代潮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在守正创新中做到自我革命。具体言之,就是要坚持以守正创新为动力,推进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即使是受壮士断腕之伤和刮骨疗毒之痛,也不可能更改初心、停下创新脚步。唯有这样,才能永葆初心、牢记使命、自我警醒、自我净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最终实现在守正创新中推进自我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3而这也说明,未在守正创新中推进的自我革命,终究是不完整的自我革命,是无法实现自身跨越的自我革命,更是无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我革命。
其二,坚持在自我革命中做到守正创新。《宣言》在谈及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时强调,当下并不具备使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历史使命“一步到位”的条件,因而要随时局变化不断自我革新。在革新中,既要坚持守正,即不忘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又要坚持创新,即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采取不同的革命策略。这昭示了守正创新是自我革命的重要内核,自我革命无法离开守正创新,二者是辩证关系,即守正创新是自我革命的内在方法论要求,自我革命是守正创新的原理导向。因此,《宣言》关于如何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的论述,实际上内蕴了“坚持在自我革命中必须守正创新”的论断。所以,新时代我们党将自我革命向纵深推进,以此锻造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坚持把守正创新作为自我革命的内在方法论要求。简言之,就是在自我革命的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最高纲领不动摇,牢记自我革命的第一指向是党,首要是为党守根铸魂;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更迭、形势变化、实践推进的需求不断创新,以此达到自我扬弃、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目的。唯此,才能真正落实在自我革命中做到守正创新,最终实现在自我革命的推进中始终不褪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本色、不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本质、不改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作风的品格本味,进而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锻造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由此看来,《宣言》所蕴含的以自我否定实现自我飞跃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今天中国共产党能够将守正创新与自我革命熔铸一体的理论之基。
(三)坚持以不断革命的策略推进自我革命,以此将自我革命引向纵深
《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两个必然”理论,呈现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历史结局,但又强调此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革命策略。因此,就要把革命久久为功地推进下去,直至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这一方面表明了革命需要渐进深入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解释了革命需要持之以恒的必然性。这对新时代坚持以不断革命的策略推进自我革命,以此将自我革命引向纵深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一,时刻保持“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认知,以此将自我革命的精神永刻在共产党人的基因之中。《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推进伟大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必然会频繁遭遇来自党内外的各种困难挑战。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执政党一方面必须做好同外部反动势力进行长期斗争的准备,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自我审视常态化与持续化,将自我革命引向纵深。唯有此,才能保证无产阶级执政党行稳致远,才能确保历史使命的最终实现。当下,我们党正处在新时代背景下,但仍没有脱离《宣言》所预言的历史轨迹,即仍会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与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员队伍构成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2。因而,需要每一位共产党员牢记《宣言》“革命始终在路上”的嘱托,时刻警醒自我革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自我革命融入党员的血液之中。以此,才能满足“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3的自我革命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4的战略部署。
其二,坚守“两个决裂”的思想指导,以此提升自我革命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不断革命”的斗争策略,不仅体现在《宣言》“两个必然”理论之中,还蕴藏在《宣言》“两个决裂”思想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决裂”思想,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这一方面体现了共产党“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认知,另一方面暗示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地和主动地进行自我革命”的要求。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剖析,“两个决裂”思想实际蕴含着双重深意:一是社会革命的核心是所有制性质,这必须通过物质革命实现;二是自我革命的核心是头脑观念,这必须通过思想革命实现。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前者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便对社会革命的主体——无产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要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想革命,充分发挥作为先进阶级正向的能动反作用,以此引领社会革命,最终实现社会变迁。因此,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宣言》“两个决裂”思想不动摇,以此调动和提升全体党员自我革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言之,就是要求全体党员牢记《宣言》“两个决裂”的思想内涵,以激发全党自我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6,以此为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政党赢得未来提供可靠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7同时这也说明,只有以无私无畏的魄力和自剜腐肉的勇气自觉地、主动地、勇敢地进行自我革命,才能发挥自我革命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法宝的真正威力。
综上,《宣言》所内蕴的“不断革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地将自我革命引向纵深的内生动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1因此,对于《宣言》中自我革命的向度研究是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一方面,《宣言》中所内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党建设要旨和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放性与科学性的品格特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不断革命的斗争策略,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何以必然、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的重要问题,促使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自我革命;另一方面,《宣言》中所内蕴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使命、守正创新、不断革命的思想,对新时代我们党以自我革命永葆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锻造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自我革命引向纵深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能够促使我们在实践中更有效、更深入地推进自我革命。可见,《宣言》中自我革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我们党长久的进行自我革命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党能够实现自我革命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董必荣.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
[23]王玉莹,方章东.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形成的逻辑理路[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2(3):5-11.
[24]朱光亚,杜云.从普世价值到科学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1(3):5-11.
【责任编辑:毕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