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的典范

2024-07-10李旭飞

国画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王老笔墨山水画

李旭飞

王颂馀先生是我国现当代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书法家,是天津美术学院德高望重的卓越的艺术教育家,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天津美院中国山水画教学体系得以创建,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天美山水画后学,我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我从8岁开始描红临帖,之后学习山水画。10岁时跟随母亲回蜀中探亲,父亲又经常带我出游,十几岁已下苏杭、上黄山、登匡庐、入三峡,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山水画家,并努力学习山水画。当时天津和平文化馆开办了一个山水画班,刘子久先生的学生孟寒松老师教我们从“四王”小品入手,之后又与一位陈老师学习陈少梅的山水画法。那时文化馆里经常有如孙其峰、龚望、孙克纲等津门名家的作品展和笔会,其中山水画家我最喜爱王颂馀先生的作品。

正巧父亲与王颂馀先生的儿子是同事,于是也就有了我与王老的初次见面。记得是1986年5月一个温暖的下午,我随父亲来到柳州路一个安静的小区,在一栋一层楼左手的门旁贴着一张纸条,上写“每天下午4点后会客”。王老的家是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他的书房兼画室只有10来平方米,陈设简朴,至今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画板上钉着一张四尺三裁的宣纸,上面用遒劲的线条寥寥数笔勾勒出山形,几个苍劲的苔点跃然纸上。王老认真地看了我临摹陈少梅和“四王”的习作,然后亲切地告诫我:“传统要学宋元,画山水不能总画传统,还要向自然学习,要‘求新,陈少梅要是还在也不会那么画了……”寥寥数语,实在是让一名初学者刻骨铭心且受益终身!现在回想起来,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正是对王老一生山水画艺术探索之路的写照……

诗书画兼修,深耕传统

王老对传统的研习是多方面的,他在自述中说“我六岁学书法,乃当时学龄儿童之通业,十五岁偶得机会学画……”可见从六岁起,王老就开始接受传统国学教育,之后在其父和多位书法老师的教导下,从北碑入手,中年又着力于帖学,50岁后形成了他“质健为妍”的独特书风。在诗文方面,王老更是在多位国学大师的指导下,深研经史子集,为之后的书画开拓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国学修养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王老深厚的国学、诗文和书法功底,才最终成就了他的山水画艺术!

王老的山水画早年从临摹入手,对传统的南北宗画法均有深入的学习,之后结识溥心畬先生,成为其山水画艺术的转折点。溥心畬先生为他打开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境界。之后又师从刘子久先生,同时在当时京津画派的影响下,从北派山水入手,上追明、宋。通过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王老深研过南宋李唐、马远,明代周臣、唐寅的画法,并深受溥心畬先生影响,其画山石、树木造型严谨,结构明确,用笔肯定,画风清新,富有古意。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古,但非食古不化。深入传统,而能最终有自己的面貌,是每一位从传统中走来的中国画家必须要面对的命题。而自清初以来,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个命题的画家并不多。徐悲鸿当年正是对以“四王”为代表的食古不化的中国画坛萎靡不振的现状不满而振臂一呼,倡导用西画改造中国画。现在看来,虽矫枉过正,但也的确让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和山水画,重新焕发了生机!王颂馀先生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的。

王颂馀先生自述“五十年代……四十岁才识创作道路,学画真趣得于新,攻坚信心定于斯……”自古书画创新之路,皆是甘苦自知。王老的创新创作之路,也是尽经艰辛,经过了三个阶段:50岁前对传统的研习阶段。50岁左右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时代变迁,思想也随之而变,在“为人民服务”的感召下,王老的艺术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艺竞新是必然的趋势”。50年代末,随着进入天津美院担任教学工作,他的艺术眼界从传统临写转向了大自然,并开始了多年的写生之路。他多次上黄山、登太行,将传统技法在生活中运用,同时成功地将大自然与传统相互转化,创作了一大批写生稿,其画风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批写生稿中,显示了他厚积薄发的传统功力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在那一幅幅充满鲜活现实生活的画面中,塞外江南、太行精神、黄山松云,都成为他笔下对新时代的讴歌之曲。他的一笔一画、一点一线,均生动自然且功力深厚,此时传统与自然在他的笔下完美结合。这一时期对自然与传统的转化与再认识,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书入画,摹写自然

“重、拙、大,我于书画也力追此境……于笔墨求能质健为妍。”王老在这句自述中明确了他一生对书法和山水艺术的追求。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是每一位成功的中国画家的毕生追求。王老画中的笔墨也随着他的书法用笔而转变,越到晚年,画中点线全以其书法点线写出,如屋漏痕、折钗股、积点成线,均转化为画中树木、山石,尽显博大、古拙之气象,与灵动的水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质健为妍”的艺术境界。

色墨结合,笔开新境

在书法用笔的基础上,王老的山水创作将“重、拙、大”的笔墨与色彩完美结合,在他的画中以墨破色、以色破墨兼用,相比传统山水画突出了视觉感受。王老的墨色运用既有传承更有新意,他的作品建构了一种鲜活又具诗意的精神图像。《滦水清兮清且甘》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滦入津”之后,作品虽为主题性创作,但笔墨用色鲜活,画中以苍劲有力的书法用笔勾勒出主体山势,山头以赭色破墨封顶,右下角以泼墨相呼应,两块墨色与主体苍劲的笔墨形成大的黑白对比关系,为增加色彩效果以石青点缀于山脊之上,与水之绿相应,整幅画通过鲜活的笔墨和用色,写出了绿水青山的意境,表现了王老深厚的功力与创新思想。

执笔从教,守正创新

“教画二十余年,教学相长,近年所探讨者是如何诱导学生于处理专博及传统创新问题能善入善出,哲理知用,期在交互反复排列生活、临摹、写生、创作诸课之讲析实践上建立一教学体系。”

1959年,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改为河北美术学院,绘画系设立中国画教研组,王颂馀先生就是这一时期来校任教,从此他致力于山水画教学二十多年。在教学实践中他将南北的传统笔墨精髓深入于早期山水画教学体系之中,从此“培根铸魂,深入经典,重视山水画传统教学”这一基础教学思想,成为天津美院山水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当时以苏联教学体系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尤显弥足珍贵。当时在学校教学的同时,为更加深入学习传统,系里还挑选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专门拜老教授为师并留校任教,正是由于当时以王颂馀、孙其峰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对传统的坚守,为后来天津美院中国画专业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探索出具有天美特色的山水画教学体系——即融寓入室式与学院式教学为一体,以守正创新为精神内涵的山水画教学体系。1962年毕业的首届中国画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这一教学体系的最早的受益者,我的恩师白庚延、吕云所两位先生最具代表性。

在教学中,王老倡导从三个方面入手,传统、写生、创作并举,一是“坚守传统、知晓画理”,就是让学生通史明理,要明白什么是传统的精华和法度;二是“师法自然,寻找自我”,在深入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走进自然,在自然山水中印证传统,领悟并感受自然对自我艺术灵感的激发,以创造新的技法为目标;三是“融合中西,守正创新”,不但重传统,还要向西画学习,更重视创新,这是天美山水画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该教学体系经过王老等老一辈山水画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形成具有天美特色的山水画教学体系,即通过寓入室式与学院式教学,有效地传承传统精髓,形成观照自然、融合中西、守正创新的学术精神。

王颂馀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永远是天美人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王老笔墨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笔墨厨神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笔墨厨神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