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策略研究
2024-07-09程明李欣屿陈阳
程明 李欣屿 陈阳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与技术、技能密不可分的“人”更为重要,引导高职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职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只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促进学生强化已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特质,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积极心理 构建策略 心理测量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9-3567(2024)06-0080-03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Taking 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CHENG Ming LI Xinyu CHEN Yang
Changchun Automotive Industry Institute,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rai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in China is "high-quality laborers and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people" which are inseparable from techniques and skills, are more important, and guid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build positive psychology has become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main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not only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echniques and skills,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to promote them to strengthen their exis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sitive psychology; Construction strategy;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以新时代为背景,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积极心理构建的策略,本文将综合运用积极心理学、统计测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 当前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现状分析
1.1 调查研究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精神,依法依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保健与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全面了解该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1],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发了一套针对该校学生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并组织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估,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并深化结果分析,加强结果利用。
测评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保证心理筛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心理筛查中所采用的量表均来自心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测评工作覆盖了该校全体学生,共4个年级,2022级(大一)3 474人、2021(大二)3 232人、2020级(大三)2 583人、2 019级(大四)33人,共9 322人参与了测评。大一年级《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包括自尊、幸福感、社会支持、焦虑、抑郁、生活事件、躯体化、手机依赖、自我伤害意图等9个维度;大一年级《学校适应测评问卷》包括专业认同度、积极主动成长、对学校满意程度、友谊质量满意度、积极品质发展水平等5个维度;大二年级《心理素质测评问卷》包括人生态度类型、人生目标强度、情绪智力发展水平、自主发展水平、他人评价等5个维度;大三、大四(毕业)年级《职业准备评估问卷》包括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择业中面临的困难、职业价值观等3个维度,系统评价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2 结果分析
大一参与测评3 481人,其中完成测评3 474人(99.80%),未完成测评7人(0.20%),其中可靠问卷2 716份(78.18%)。结果表明:2022级心理健康水平优秀的学生57人(2.1%),心理健康水平良好325人(11.97%),心理健康水平一般1 871人(68.89%),可能存在较高心理风险342人(12.59%),存在较高心理风险121人(4.46%)。
大一学生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风险比例分析:社会支持较少1 088人(40.06%),自我伤害风险较高839人(30.89%),生活满意度较低781人(28.76%),生活压力水平较高397人(14.62%),手机依赖水平较高377人(13.88%),焦虑水平较高375人(13.81%),抑郁水平较高351人(12.92%),自我价值感较低243人(8.95%),躯体症状较多160人(5.89%)。
总体来看,大多数新生无心理健康风险(82.96%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及以上),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区间,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较少(40.06%),无法从家人、老师、朋友等的身上获得支持力量;自我伤害风险较高(30.89%),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自我伤害的欲望较强;生活满意度较低(28.76%),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
大二学生心理素质一般,少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应注重2021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素质较好及心理素质优秀所占比例。
大三学生普遍追求利他贡献,看重职业能否体现出为别人服务,能否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工作岗位赋予自己的权利、控制力、影响力,能够扩大交际圈,较高的社会地位且比较稳定。
近两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2022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2.96%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及以上)与2021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3.12%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及以上)相当,且连续两届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一致,主要表现为社会支持较少,自我伤害风险较高及生活满意度较低。
近两年毕业年级职业准备情况对比:与上一届毕业年级学生(2019级、2018级学生)相比(7.01%),2020、2019级职业准备优秀的学生比例(7.69%)有所提升。其中,顺利就业信心较高的比例(21.06%)显著高于上一届毕业年级学生(14.77%),并且在心态成熟度、信息积累程度、纠结混乱程度等方面有所改善。应全面加强毕业年级学生职业准备,提高顺利就业信心,提高职业准备优秀人数比重。
1.3 构建积极心理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在过去10年中新兴的研究取向,与传统心理学研究对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的关注相对立,致力于探索个体的积极特质和经验,包括正面情绪、性格优势、良好人际关系以及积极价值观等方面[2]。
在职业院校中,积极心理学方法的运用与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其植根于“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积极职业探索以及理性应对挑战”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方法体现了对人自我发展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尊重,旨在全面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
2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积极心理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1998年首先提出,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注重培养个体积极乐观的情绪,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养成个体自助助人和助人自助的独立人格和个体积极心理品质[3]。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应该兼顾“全体人群”,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人”,注重挖掘个体内在的资源和力量,强调对人自身优势和价值的研究,强调个体主动参与以及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性。
2.2 积极心理品质
21世纪初,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项目主任彼得森组建研究团队,展开针对品格优势分类与测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团队在研读经典论著的基础上,总结了3 000年人类历史中,在不同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人性美德[4]。之后将这些美德归纳为六大品格优势: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最后依据这六大品格优势,发展总结出24项具体的品格优势。
3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实施策略
3.1 健全心理健康监测干预机制
3.1.1 施行心理健康年度报告制度
完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采用全方位、多角度测评方式,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教师提名等筛查手段,建立入学适应期、人生态度期、顶岗实习期三阶段动态心理测评系统。每学期开学后及重要时间节点对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成长困惑、心理问题等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决策提供充分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3.1.2 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学院、班级、寝室校内四级心理健康管理网络,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倾向或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对在心理健康状态普查中发现高危群体和特殊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问题严重的要及时转介到专业诊疗机构。
3.2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阶段教育
3.2.1 做好入学时期心理教育
开设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实现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课程内容可以包含大学新生适应、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人格和自我意识、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更好地处理与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5]。
3.2.2 做好关键时期心理教育
处于发展过渡阶段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也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在解决入学时期适应问题的同时,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养成积极健康良好的心态,优秀的抗挫能力,坚强的意志力,正确面对学业等的压力,对于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3.3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
3.3.1 开发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课程
基于该校学生发展特点,开发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全年级段整体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小班体验课,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让学生在入学阶段,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及应对压力的方法。
3.3.2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改善学生职业准备情况,关注准备较差的学生,增加正面教育引导,重点了解职业准备很差的学生所面临的困难,给予专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好就业相关准备,提升学生择业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就业的各项环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3.3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根据心理状态评估报告,设计年度心理健康团体辅导主题菜单。并面向全体学生推送,根据学生申报情况,依托心理实践工坊,开展系列主题团辅活动。
3.3.4 丰富学生心理健康实践体验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如“爱我系列”主题活动,举办校园心理文化节,通过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灵摄影、声音疗愈、心理讲座、心理树洞等多途径、多维度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
参考文献
[1]祝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6):121-124.
[2]张璐,姜永志,萨茹拉.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模型研究[J].科技资讯, 2022,20(9): 251-253.
[3]冯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西部学刊,2023(12):129-132.
[4]李漫云.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路径研究[J].才智,2023(36): 97-100.
[5]祁进,周方遒.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20(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