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7-09陈石
陈石
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复杂而又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建设,具体施工需考虑诸多因素,以确保农田建设科学化和区域种植需求。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不足,建设规划不科学,高标准农田建设出现障碍;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不同地区农业种植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途径创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需要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需注重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配备的良好基础设施,才能为农田生产活动提供切实的保障,从而形成节约化和集约化用地模式。农业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通过对田间道路的改造能够对各种机械设备的应用起到重要的辅助与支撑作用,有利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优化灌排条件能满足农作物用水需求、建设精准灌溉模式、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张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与影响。
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1.1资金支持不足:高标准建设的资金不足是极为普遍的问题,尽管政府部门对建设项目给予了资助,但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众多,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各项设施的改善与优化。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既要优化现有耕地资源,又要建立多种基础设施工程,基础设施缺乏需重新规划和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个别区域虽有基础设施,但运用时间长,总体运行效率不高,工程效益不能有效地发挥,在维修过程中需要经费。
1.2耕地质量较低:当前阶段耕地质量水平有一定提高,总体上还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相适应。尤其是受过去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施用化肥和农药的量较大,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降低土壤肥力的性能水平,同时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栽培的农作物没有实行轮作制度,经过长时间的耕作土地质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对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造成不良影响。需注重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满足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避免出现土壤板结酸化的问题。
1.3项目设计不合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项目设计机制不健全、设计不尽合理、缺乏整体规划、无法根据本地农业发展需求和耕地资源分布情况制定适宜的建设计划等。初期阶段各个地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主要推进项目,将其作为完成任务的一种方式,没有从乡村振兴战略及“三农”问题角度出发优化设计,使乡村发展和农业发展无法做到有效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历史不长,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区域缺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还仅仅是单纯的与过去的耕地资源规划经验相结合,不能贯彻统筹规划的思想。同时,项目设计时未考虑多样因素,如洪涝灾害、耕地产能、机械化操作等。
1.4工程质量水平较低,缺少完善管护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质量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工程建设结束时的质量达不到有关的标准与要求,很难得到有效的利用。如一些已建高标准农田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与农事要求发生不符;有的区域在灌溉工程的优化中,未结合地形和地势走向进行沟渠的有效治理,存在灌溉不畅的问题;工程施工单位对于农业的需求知之甚少,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工程质量水平降低的情况;监理单位未能尽职尽责,仅对项目建设完成后进行简单的考核,未能对项目建设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需要进行有效的管护工作,合理的管护机制能够保证高标准农田耕地资源质量不受影响。当前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工程运营期间尚未建立起适宜的管护体系。一些没有流转出去的高标准农田存在政府管理不善,集体组织管理方式陈旧和农户管护意识不足,个别区域已建成的农田没有进行生产作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介入降低项目利用率。
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
2.1拓展资金来源:政府部门要扩大资金来源,充实资金来源渠道,对高标准村建设活动提供重要资金支撑,以满足各项目建设的需要。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拨付量,细化工程建设活动,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和加强资金保障效果等。还需要调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以化解政府部门的资金压力。
2.2提高土地质量水平:秸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秸秆的处理中可以使用机械设备进行直接破碎,破碎后撒于土地表面并以翻耕的形式翻入土中,便于秸秆资源的腐烂分解,本实用新型保证了秸秆内部营养成分向土壤内部渗透,改良了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大力推广新型施肥技术。在施肥的过程中如果施用过多的肥料,就会带来污染的问题,导致肥料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投入加大,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被选用,对于土地资源内营养元素的检测并与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相结合,制定出适宜的肥料比例。施用配方肥不仅能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而且不产生资源浪费及污染问题。注重“牲畜一沼一肥”格局的运用,促进沼肥的有效利用,引导农民积造以人畜粪便等农家肥直接堆沤腐熟还田。循环生产模式还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避免粪便资源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2.3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模式:高标准农田的建成需要以质量水平为考核目标,对农田建设效果进行考核,并对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评估时应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层次把握高标准农田的经营现状,摸清农田的生产性能等,若发现高标准农田经营中存在问题,需即时选择对应措施加以应对,优化受损基础设施。将现代化技术合理应用于高标准农田评估监测过程中,如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对大面积范围进行监测和分析,把握不同地区高标准农田具体情况。
2.4完善管护制度体系:管护工作中需要注重长效管护体系的构建,要优化管护制度模式。明确具体管护主体、增强各类人群责任意识、让他们正确认识所肩负的管控责任;明确地方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责,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和经费使用情况实施管理,增强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强化对行政主体的控制成效;农户和各种经营实体都是负责执行高标准农田管理和维护的主体,他们的管理任务是根据受益者的原则来分配的。
2.5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高端农田能够对规模化农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应优化社会化服务、增强产出效益、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成本。培育和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建设面向市场竞争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必然要求,必须促进服务组织由兼业性向专业化、职业化经营管理方向发展,才能形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多功能服务主体。同时应在各项目上试点运行,使农民参与到生产管理中来,并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制和技术指导服务。
2.6优化定价机制: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完善定价机制,需根据各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状况以及市场模式调整定价方式,调动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热情。流转价格可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形成一个公开化的流转流程。制定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面向农民公示;把农村土地流转过程纳入到国家立法框架中去,用法律的形式确保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施。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同时,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满足新时期农民需要。还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来规范土地流转,保障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结语:高标准农田的不断推进有效地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对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耕地质量不高,项目设计不尽合理,项目质量水平不高,缺乏完善的管护模式等、土地流转不畅和农民缺乏积极性的问题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率。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要扩大资金来源、提升土地质量水平、优化高标准农田的评价模式与管护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排除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影响因素,促进建设效益与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