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建设中的困境和实现途径探析
2024-07-09刘宁
刘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① 首次提出了有效市场的范畴,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良性市场机制。本文通过回顾有效市场的建设历程与成就, 分析当前实现市场有效的困境以及实现市场有效的路径,对市场机制中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历史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实现市场有效的困境在于微观上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中观上有效市场自身建设不完善和宏观上政府与市场职能界限不清晰的困难,实现市场有效一方面要提高有效市场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要弥补市场调节现存的缺陷,从市场自身、市场机制、有为政府和市场主体四条路径出发,更好地发挥有效市场对于资源调节的决定性作用。
有效市场的定义
马克思关于市场的探讨
马克思关于市场的探讨是认识市场的起点。马克思认为,市场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市场的存在。他提出关于市场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分工的角度看,市场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二是从流通的角度看,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三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市场是商品经济运动中的交换行为的总和。② 市场承载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资本、商品的经济运动。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详细考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包含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规律及其作用方式。他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首先由价值规律决定,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不同商品的价格不管最初用什么方式来互相确定或调节,它们的变动总是受价值规律的支配”。③ 影响市场价格的另一个因素是供给和需求,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相互作用,“如果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又决定供求”。④ 此外,竞争也影响着商品的价格,“竞争……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⑤ 马克思认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于可以根据供求关系、市场价值和竞争等规律的综合作用,对社会总劳动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受限制的,一旦生产的规模超越了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参考马克思关于市场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有效市场的内涵、预防和规避市场的弊端。
有效市场的含义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动形态。①至于有效市场的定义是什么,国内有关文献研究都在结合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说明,如林艳丽认为,“有效市场”,即“强”市场,要求在微观资源配置领域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②游昭妮认为,有效市场是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市场规则、价格机制和竞争要求自发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它应当具备“市场功能健全、市场秩序稳定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这三方面的特征。③ 综上,本文认为,所谓“有效市场”,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良性市场机制,包含了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内容。有效市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行,另一方面依靠有为政府的调节。
我国有效市场建设的历程和成就
有效市场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的发展历程和现阶段状况的考察,可以反映出我国有效市场建设中各机制建设的现状。
价格机制的建设
价格是最灵敏的经济信号,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指导。价格机制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一方面影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商品生产者的经营与投资行为,包括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与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但价值规律不是万能的,它在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领域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容易导致社会资源浪费、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进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由政府指令性定价,在固定价格体系下,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产品真实成本,又不能反映供求关系,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平衡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干扰。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要求价格机制发挥应有的反映供求、引导生产和配置资源的作用。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的改革经历了“以调为主、完善计划价格机制”和“以放为主、实行混合价格机制”的历程。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化价格改革全面展开,各领域的“双轨制”价格基本实现全面并轨,走向更高水平的市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指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随着一系列价格改革相关文件的出台,实行政府定价的产品范围进一步幅缩减,价格更加灵活反映市场供求,价格机制更好地引领资源配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价格杠杆更好地发挥降成本、调结构的作用,有效市场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充分彰显。
供求机制的建设
供求机制指市场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市场供求与竞争和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①市场运行中,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相互作用,对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做出影响和指导,从而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经济中供求机制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其积极方面在于通过供给与价格相互作用所提供的价格信号反映市场需求等市场信息,指导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和销售。消极方面在于,市场价格信息对现实供求的显示具有滞后性,并且“供”和“求”力图互相适应却从来不会相互适应,双方的重新脱节最终会转而成为尖锐的对立。完善供求机制的关键,是使供求关系灵活地变动,② 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发展中,使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资料充分流动,在供求不平衡的动态中力图使供求在量上与结构上平衡,因此,供求机制的建设既需要“放”,又需要“管”。
我国供求机制的建设体现在供求管理制度的建设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国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供求管理制度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作用,依靠计划调节实现供求平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当时的“票证经济”。1955年出台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暂行办法》正式开启了“票证时代”,对于粮食、食用油、布匹等各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实行依据票证购买的需求管理制度,它保证了向全体人民供应基本的产品需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供求管理处于“管”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供求管理进入“放”与“管”相结合的阶段,并且“放”的程度逐渐升高,供求机制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越来越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综合方式改善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票证经济”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量化的指标性管理到泛化的指导性管理,供给管理制度的转型标志着我们在有效市场建设过程中对于供求机制认识的加深,对于供求机制作用利用能力的提高,供求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得到彰显。
竞争机制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源于市场主体对于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要求参与竞争的必须是产权明晰、行为自主的市场主体。市场竞争一方面是有序的,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优化企业内部和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又是无序的。其一,市场主体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并且市场竞争的手段多样,形式丰富,难免会出现各种投机欺诈性的竞争行为,影响竞争的公平性。其二,自由竞争必然造成垄断,垄断企业在其垄断地位下控制市场价格,使一些产品价格虚高,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其三,竞争以个体利益为唯一目标,忽视了事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影响收入公平,容易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我国竞争机制的建设在于有序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对垄断行为的限制。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争机制的缺失、竞争机制的引入再到竞争机制配套法律法规完善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排斥竞争,这种竞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十四大报告提出要让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在市场中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随着《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的颁布,调整竞争关系、保护公平竞争、限制垄断行为,竞争机制的建设愈发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配置资源上升到决定性地位,我国在竞争机制的建设上更加注重调节市场竞争与行政性垄断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打破行政性垄断,党的二十大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202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在制度建设上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等缩小了行政性垄断对于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阻碍,确保了市场竞争真正的优胜者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产生。
当前实现市场有效面临的问题
建设有效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高效、高质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现代市场体系以市场主体和各类细分市场为微观基础、以市场机制为中观运行机制、以市场监管为宏观制度保障,实现市场有效就是要通过健全市场体系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制度,保障市场运行机制顺利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建设有效市场的困境,一方面在于市场机制建设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来源于微观基础层市场主体活力的不足、宏观层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不清晰,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掣肘,影响有效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微观基础:市场主体活力不足
市场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产权资格,依法成立并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和经营者。① 当前建设有效市场的困难在于市场主体活力不足,这种活力不足来源于产权不明晰的限制和应对经济风险能力的缺乏。第一,国有企业在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制约,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激发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时也面临着分类标准和产权归属方面的困境。第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具有相对自由的主体地位,但多数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管理经验不足、人才引进较难、应对风险能力较差,限制其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三,在经济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困难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不利于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企业家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仍需进一步提升。
中观运行机制:有效市场自身建设不完善
首先,市场机制建设存在一定的障碍。价格机制建设上,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仍在政府手中,一些涉及全体人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并不完善。在供求机制建设上,仍未形成消费与供给的结构平衡,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供求机制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全面地发挥指导作用。部分市场竞争秩序混乱,某些企业的垄断性行为造成竞争不足;一些企业的经营行为背后存在着政府的干涉,破坏了竞争的公平,行政性垄断的破除道阻且长。
其次,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不能很好地克服。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仍存在收入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某些企业的投机逐利性行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此外一些企业为压低生产成本不惜违规排放、向全社会转嫁环境成本最后,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在市场调节过程中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信号真假难辨,对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产生了不利影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宏观制度: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不清晰
从宏观来看,建设有效市场的困难在于政府与市场职能界限不清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难题。在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现为市场地位上升,政府经济职能逐步弱化,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不过四十余年,虽然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达到了能够“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地位”,但实践中还存在着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晰的问题,政府经济职能不明确,某些方面管得“过严”,有些方面又管得“过松”,出现了越位、失位等问题,成为制约有效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桎梏,政府“有形的手”作用发挥不当甚至会成为市场机制不能正常运行的“幕后黑手”,这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还是有效市场建设必须突破的难关。
实现市场有效的路径
提高有效市场建设水平
1.从市场自身出发,完善建设有效市场的必要条件。
价值规律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市场具有三个本底特征:行为自主、产权明晰、竞争公平;有效市场的底层逻辑是“自主+产权+竞争”。① 行为自主,即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经营发展目标、自主决定生产经营行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只有行为自主,才能真正作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的逻辑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还需要明晰的产权,市场经济下,对于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等权利的明晰在利益分配时形成明确的标准,一方面维护公平,另一方面是激励机制的基础。此外,竞争公平是有效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公平的竞争,不公平的竞争会挫伤市场主体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竞争机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市场自身并不会自动地满足有效市场的条件,需要有为政府发挥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缺陷。
2.从市场机制出发,改善市场机制运作方式。
针对当前市场机制建设出现的问题,要实现市场有效,就要改善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通过完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建设,使市场机制运行得更加顺畅、更加高效。具体来讲,第一,深化市场化价格改革,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完善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价格机制建设的配套法律法规出台或完善。第二,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全面认识与精准把握提高产品质量和供给成效,利用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联动作用,淘汰落后产能与“僵尸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刺激需求与保证供给的动态平衡中促进经济发展。第三,推动竞争机制的转型,推动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机制的发展,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竞争、打击非法竞争和垄断行为。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使各要素能够跨地区充分流动。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设,破除行政性垄断,规范指定政府权力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弥补市场调节缺陷
1.从有为政府出发,实行科学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科学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是实现市场有效的宏观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为政府的经济职能除了要完善市场微观基础、保障中观运行机制还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确立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指导经济健康发展,同时还要进行市场监管确保市场机制的运行发挥良性作用,这就要求有为政府一方面要“建设与完善”,另一方面要“调整与弥补”。
针对市场调节存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有为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过价格监管体系和调整供求关系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进行价格和供给的调节,兜住民生底线。对于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问题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监管,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序性。对于市场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社会公共产品缺失等问题,要通过行政性手段克服市场失灵,引导经济健康发展。最后,要把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相处之道,坚持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厘清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间的边界,切不可越界逾规。
2.从市场主体出发,弘扬先进企业家精神和道德培育。
2020年7月,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企业家们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从五个方面对企业家精神做出了定义。先进的企业家精神不仅是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更在于企业家作为市场主体对于有效市场作用的发挥和落实。企业家精神助力实现市场有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是市场规则的践行者。有效市场需要企业家发挥诚信守法的精神来践行市场规则,减少市场中诚信缺失、违规违法等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的发生,通过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的企业家精神推进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推进有效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企业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机制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市场经济的局限会造成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企业家发挥奉献精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两极分化的弊端。
(编辑 碣石 )
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 2020-11-04 (001).
② 时家贤.马克思恩格斯的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6)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7.
④ 同上,490页
⑤ 同上,479页
① 张传平.市场逻辑与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② 林艳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融合的理论内涵阐释[J].辽宁经济,2022 (06).
③ 游昭妮.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J].党政干部论坛,2021 (12).
① 王天义.《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的逻辑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 2 (02).
② 魏杰.社会主义经济调节通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①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市场决定的伟大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执着探索与锐意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9.
① 程必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理论逻辑与政府实践逻辑[J].西部论坛,2023, 3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