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矿文化的学校育人实践
2024-07-09宋东东谢若闲高小艳
宋东东 谢若闲 高小艳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是一部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重任的奋斗史。职业院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办学特色、服务的行业特色有机结合,把红色文化资源和行业文化特色有机融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创新学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形成文化育人实践新模式,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和行业文化育人实效。
一、立足行业特色,发掘红色地矿文化育人内涵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1932年,中华钨矿公司成立。钨砂贸易为红色政权提供了资源保障和经费支持,对于当时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充实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铁山垅钨矿和其余20余座国有钨矿一道构建了新中国钨工业的框架,并成为新中国钨工业的中坚力量。
红色地矿文化由红色革命历史中的矿山开采和贸易发端,是赣南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扎根赣南的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建校之初就勇挑重担,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等重大地质项目。1990年,该校学生江善斌写信给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要求为祖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毕业后赴西藏工作。朱训亲笔回信:“你们代表了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是我们地质事业的希望。”学校秉承“三光荣”“四特别”地勘精神,打造自然资源行业文化基地。从野外找矿延伸的攀岩运动更是让学校长期代表江西省参加各级各类攀岩赛项,被称为“攀岩世界冠军的摇篮”。
构建“红色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合”育人模式,探索红色地矿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学校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夯实育人基础,提升红色地矿文化育人效力
(一)建好一支队伍,强化团队育人效力
学校可以建立一支红色地矿文化传承队,健全文化传承组织机构,以教师为总领队,以社团为基本组织,以社团团长为副队长,推进红色地矿文化研究和传承等各项工作。学校可以以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为主,组建红色地矿文化传承队、新长征大学生宣讲团等,积极开展红色地矿精神传承与分享座谈会、红色地矿文化实地调研、红色地矿文化情境教学、红色地矿遗址走读活动等;以“弘扬地矿文化,争做红色传人”为主题,征集红色标语,整理红色歌谣、红色口述故事。思想政治教师带头学习,以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实地调研、集体备课等形式,挖掘红色地矿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和第二课堂教学。学校可以持续开展“红五月”红歌大合唱,“红色家书”诵读经典,“重走长征路”,红色地矿遗址走读,红色歌谣采录,“红色青春,为国找矿”主题演讲,“弘扬地矿文化,争做红色传人”红色标语征集、红色歌谣传唱、红色故事收集等活动,形成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参与、具有感召力的红色地矿文化活动品牌。
(二)编好教材,强化文化育人效力
学校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专门融入行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将行业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结合学校专业优势和特色,围绕自然资源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业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整合优势师资编写《江西矿产资源文化读本》,并以此作为专业读本为学生提供入学辅导,进一步传承地质“三光荣”精神。此外,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属地红色文化研究资源,探索将红色文化与地矿精神全方位融合,与当地红色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合作,开展“红色地矿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专题研讨会;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红色地矿三维虚拟仿真资源,以微电影、舞台剧、线上云游、线下走读等形式强化行业文化培育,增强学生对红色地矿文化的认同。
(三)建好园馆,强化服务育人效力
学校可以建设地质博物馆,打造集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数字化、科研、开发利用、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一流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馆,实现红色地矿文化与地质专业文化的紧密融合。面向江西中小学学生、本市市民等开展红色地矿科普教育,传承红色地矿文化,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育人作用。建立红色地矿资源数据库,梳理整合红色地矿文化资源,以图片、文字、音频、3D展示等形式呈现,并不断完善更新,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充分发挥红色地矿文化服务育人辐射效应。
(四)发展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效力
学校可以与本地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如党史办、红色文化研究会等联系,建立红色地矿文化实践基地,开展红色地矿文化战略合作,组织开展青年学生党史宣传和教育活动,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通过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感知红色地矿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实质。此外,学校还可以与江西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江西润鹏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矿企业合作开展红色地矿文化交流,建立地质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行业文化与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合力;结合企业红色文化,推动当地红色乡村游,让青山绿水、红色传承、文化魅力相得益彰,如铁山垅镇通过“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模式,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地标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衍生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学校在当地开展一线课堂等活动可以让青年学生在探寻红色地矿文化的同时,了解乡村振兴现状和乡村生态建设。
三、发挥媒体作用,提升红色地矿文化育人魅力
(一)突显感染力,打造视频作品
学校可以启动红色地矿文化宣传片拍摄项目,以学生为第一视角讲述学校在红色地矿文化传承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故事和成就,通过精细创作和全媒体投放,加强传播效果,让校友回忆峥嵘岁月,鼓励在校师生再立新功,让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红色地矿文化内涵。
(二)突显广泛性,打造传播矩阵
学校可以持续发挥校园全媒体的传播作用,打造红色地矿文化教育融媒体“中央厨房”;运用红色地矿遗址走读、红色地矿文化动漫等形式拓宽红色地矿文化的传播路径,激活红色地矿文化流量密码;以互联网手段打造“指尖课堂”,让师生从传播作品中汲取精神和力量。
(三)突显代表性,打造多个典型
以优秀校友为典型,学校组织采写新闻报道,树立榜样,弘扬红色地矿文化。学校可以邀请榜样人物来校举办红色地矿文化讲座,让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聚焦服务发展,提升红色地矿文化育人实效
(一)依托一个产教融合公司
学校可以依托校办企业实施“专业群+项目”“教师+学生”技术服务模式,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全国国土调查、矿山生态修复、生态地质调查等技术服务项目。通过校企、校地合作,达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多方共赢,让师生在项目服务中进一步学习红色地矿文化,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反哺社会。
(二)依托一个国家示范基地
学校可以依托江西VR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建设智慧国土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通过“红色+沉浸体验”“红色+仿真实训”,采用“VR/AI技术+教学系统”“VR/AI技术+交互系统”方式,实现场景还原、立体展现、实景模拟,讲好红色故事,讲好地勘系统优秀校友故事。根据地域、行业、学校特点,自主开发适用于虚拟仿真设备端、PC端、手机端系列红色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和其他理论课的课堂形式,提高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根铸魂的教育目标。
(三)依托一个教育培训平台
学校切实服务于产业发展,可以常态化为地质行业开展教育培训,实施“专业群+基地”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培训服务;依托教育培训平台,在各类教育培训中加入红色地矿文化教育。
(四)依托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学校可以建设与地矿专业相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深度参与离子型稀土科研攻关项目,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为江西省乃至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床的勘查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服务,不断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五)依托一个矿山修复项目
学校可以依托校属企业和技术优势,为矿山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帮助废弃矿区重现绿水青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调推进,凸显精准育人成效,展现学校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束语
学校实施红色地矿文化育人,有利于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作用,让红色地矿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步提升;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使学校文化育人的目标更加明确,底色更加鲜明,路径更加务实,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