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2024-07-09柳福军
柳福军
摘要: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具有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并在病虫害防治上产生明显效果,受到农业工作者重视。通过对该种栽培技术应用,可以确保农作物生长环境安全,也能降低病虫害侵袭风险,从而提高农作物栽培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价值阐述,分析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提出了公害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策略,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无套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应当对农民使用的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调整优化,加大力度应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活动的低碳、环保目标。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途径,也是生产建设和环保融合的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当认识到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价值,与当前农业活动进行结合,调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
1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价值
在使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其价值需要从消费和生产两个层面分析。
一方面,在消费层面而言,农民通过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使用,既可以实现优质农产品供应,也能带给农业生产者幸福感、和谐感等。
另一方面,从生产层面而言,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中,推动农业领域实现供给侧改革,促使经济效益越来越高。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持续推动,但是很多农业区域依旧是小农经济,大部分农业从业人员并不能认识到绿色化的价值,还是将农业经济效益作为关键,从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直接对农作物品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阻碍到农产品销售。而且,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中,也体现产能、品质相同特点,能对传统生产模式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并且,将该技术进行普及化,能够实现农作物栽培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本文在研究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以玉米为例,因玉米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产量占据我国农作物生产总量前列,既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实现,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使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后,能够很好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农民经济效益增加。
2.1选地与整地
从整体层面而言,玉米植株高大,有着非常发达的根系。在选地过程中,应当对种植区域水源、土壤、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为玉米栽培建立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整地过程中,应当选择深耕法,提升耕地厚度,减少土壤容量,提高间隙,确保土壤有利于玉米生长的温度,增加透气性,避免自然降水对土壤肥力的流失,逐步提高土壤保肥能力。一般情况下,科学合理的整地方式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既可以提升玉米抗旱能力和抗倒伏能力,也可以减少杂草和病虫害侵袭。但是,在实际耕地中,深度需要与玉米根系特点保持一致性,玉米根系基本上在土壤深度15厘米,并且在30厘米的土层中集中分布,这就需要确保深耕深度在25-30厘米。如果种植区域土层很薄,深耕深度应当达到15厘米,能够有效保障玉米健康生长。
2.2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在玉米播种前,应当先对玉米种子无害化处理,能够很好降低萌发的影响,促使玉米良好生长,从而增强玉米种子抗逆性。也要加强玉米种子纯度检验,而玉米种子往往分为硬粒型、半马齿形、马齿形三种,并且品质越高的玉米种子非常均匀,如果玉米种子粒型。颜色、尢小等差异太大,很大程度表明种子品质不好,无法进行种植。
在选择玉米种子中,需要对其中存在病虫、霉烂的种子筛选,才能保障玉米栽培后健康生长。在播种开始前,需要选择晴朗天气对玉米种子晾晒,持续晾晒3天,能够很好消除玉米种子上的病菌,有效提升玉米发芽率。
通过现有种植资料显示,晾晒后玉米种子出苗率提升25%左右,并且苗期也会提升2天,再使用清水浸种,往往需要选择冷水(热水)在50℃温度下对玉米种子浸泡1天,有利于提升玉米种子发芽率。此外,也要对病虫害进行预防,选择使用浓度为0.5辛硫磷乳油与玉米种子拌合,有利于降低害虫对玉米发芽影响程度。
2.3田间管理
第一,播种和间定苗。玉米种子发芽后,需对整个种植区域发芽情况检查,及时对缺苗区域进行补苗,能够很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玉米产量提升。针对部分区域玉米苗过多,应当对其中存在的弱苗进行清除,从而确保玉米种植间距合理。
第二,中耕除草。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也是需要开展很多工作的,其中中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保障种植区域土壤疏松,也可以提升地面温度,有效控制水分含量,减少杂草和病虫害对玉米生长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土壤微生物更好活动。在定苗工作开始前,应当先进行中耕,不能对玉米苗压住,并且苗附近需要浅耕,行间进行深耕,深度达到5厘米左右。此外,玉米播种后到出苗前需要合理使用化学除草方式。例如,使用适宜浓度0.4%乙莠水乳剂250毫升/平-方千米对水后进行喷洒,并且在玉米出苗4叶左右,应使用浓度0.04%烟嘧磺隆1600毫升/平方千米对水喷洒,并且施药过程需要确保土壤墒情,提升防虫除草的效果。
第三,水肥管理。在不同种植区域中,土壤肥力是存在差异的,并且依据试验和示范结果显示,基肥中氮肥使用数量占到60%,磷肥、钾肥也需要作为基肥使用,也需要在花期中追肥氮肥总量的40%,施肥过程与中耕一并开展,从而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此外,在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着很大要求,也直接影响到玉米生长速度。在拨节期和花期中,应当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从具体情况而言,耕地土壤的含水量应在75%左右,如果种植区域土壤含水量低于60%,就需要对其进行灌溉。
3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策略
3.1预防技术
更好预防无公害农作物病虫害影响,应采取三种预防措施。
第一,土地翻耕。一般情况下,土地翻耕是非常有效的病虫害预防措施,能够消除土壤中存在的害虫幼虫和蛹。特别是在冬季中,通过对种植区域深耕,深度达到20~30厘米,能够很好发挥冬季低温对地下害虫的杀死效果,这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对病虫害降低的有效措施。除了可以杀死害虫外,也能提升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为农作物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使用诱导技术,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例如,在黄瓜生长中,枯萎病是非常常见的病害,这就可以使用嫁接方式对病虫害预防,从而实现黄瓜增产目标。
除了可以使用嫁接技术外,也可以采取切断胚轴方式,增强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再如,蔬菜生长过程中,当其生长到2片叶子时,需要将胚轴下方的根茎切断,并且使用柠檬酸液对其冲洗三次,再使用浓度为45毫克,千克的生根粉处理,经过30分钟后将其插入含有灭菌蛭石的营养钵内,促使蔬菜及时生根。在这种处理过程中,无公害农作物能够对枯萎病、叶斑病等多种病虫害产生抗性,从而很好的起着预防病虫害的作用。
第三,植物诱导抗病性。在无公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应当充分利用弱菌株、弱病毒系接种植株,能够产生很好的抗病性。
3.2治疗技术
第一,物理防治。在无公害农作物病虫害治疗中,应当对种植区域覆盖防虫网,能够很好对病虫害隔离,也可以改善采光环境,并且降低农药使用数量。在覆盖防虫网中,需要对农作物生长习性进行全面掌握,也要先做好消毒工作,才能避免害虫大量产生。也可以安装杀虫灯,大部分农作物中的害虫与生长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很多害虫也非常喜欢在夜晚活动,通过将黑光灯安装在种植区域中,能够对利用害虫趋光性对其集中消灭。
和其它治疗比较,这种方式杀虫效率非常高,使用成本很低,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成为绿色的防治手段。也可以放置悬挂粘板,充分借助害虫的趋黄性特点,但是要结合农作物高度对其合理设置,可以很好对蛾类虫害防治。
第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比较,生物防治有着更好的效果,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生物防治主要借助有害生物天敌及各类生物和其代谢物对病虫害防治,可以使用苏云金秆菌、白僵菌等真菌和病原体,对有害生物感染,破坏有害生物生长环境,也可以依托农作物种类放置益虫益鸟等,如寄生蜂能够对大豆卷螟虫等害虫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瓢虫、赤眼蜂等都可以对害虫进行捕食,能很好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
第三,化学防治。在枯萎病治疗中,灌根时,每15千克水,加30%琥胶肥酸铜30克、45%乙磷铝30克,配合生根剂,每株用量100~125克,一般5-7天/次,连续用两次。此外,农药使用中,也需要结合农作物病害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农药,对剂量进行控制,才能避免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
4结语
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使用中,既可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也能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且,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对当前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很大的调整作用,有利于实现绿色农业发展。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当认识到无公害栽培技术的价值,结合农作物品种、种植区域等合理使用,逐步提升农业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