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企业研究促进新中国现代化发展
2024-07-07段资睿
段资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中国也已迈过70余年历程,并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勇前行。伴随着中国经济日新月异、阔步向前,对当代企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特点的回顾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值此之际,《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和《艰难的辉煌》等一批当代企业史的著作成果问世,这些著作延续了上世纪国内企业重视史志编纂纪实的传统,填补了当代中国长时期段相关领域企业史研究的空白,同时将中国经济崛起经验的阐释具象到对典型微观主体的考察,一定意义上缩微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社会飞跃的历史。不仅对推动企业史研究有显著意义,更有助于通过全新视角促进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解码。
一是明确当代企业研究的使命,深层次诠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
《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丛书共八卷600余万字,全景展现了承继近代自洋务运动肇始的轮船招商局并不断开创民族航运事业新篇章的新中国海洋运输企业,从1949年至201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回顾了作为中流砥柱角色的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两大企业的艰辛探索,全面归纳了其发展业绩与宏伟成就,也深刻蕴含了历史启示与理性反思,具有行业和企业史志的性质。丛书编纂中系统整理了已有的历史资料,并竭力收集了大量的新资料,在史志类著作“准确性、真实性、权威性”原则基础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由此形成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观点,还涵盖了诸如“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完整历程等一批极具史学意义、可深入探讨的主题。时至今日,整合而成的“巨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航运业的重要引领者,正如习近平“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论断,该丛书向读者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海运和国运的同步变化。
《艰难的辉煌》丛书共两本,作者在撰写中完整查阅了中信集团的相关历史档案和重要论著,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用大历史和公司史的线条,向读者展现了中信集团的初创和4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全貌,解读了中信集团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打破封闭经济社会环境的先行者,勇担重任开创出一条海外合作之路,又在改革逐渐深入中有效摆脱经营困境,扎实致力于金融和实业相洽和的多元经营,逐渐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及优良信誉的国有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历史。该书润物无声地表现出中信身上蕴含的追求卓越的企业气质,从邓小平提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作为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的使命任务开始,荣毅仁等历任企业掌舵者均将自身所具备的企业家素质融入公司各阶段的发展之中,造就了中信集团循着市场经济原则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中攻坚克难,同时在遭遇行政干预和计划思维打压中争当推动体制创新的旗手,实现了国内同行业乃至世界同领域的诸多第一,推动了所在行业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上述两套丛书以及近期涌现的各类企业史成果,丰富展示了中国企业特色发展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没收官僚资本经营的企业,推进解放区的企业搬迁扩建,帮助艰难存留的民族工商业企业发展生产经营,这对于国家经济恢复、满足人民必需,以及奠定现代化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家统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由政府直接兴办和管理,各行业领域在较长阶段可概述为单位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为改变单靠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的弊端,想吸收、实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托拉斯之类的企业组织形式,按经济办法来管理经济和企业,曾试办过全行业托拉斯企业,即通过组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使托拉斯有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由此减弱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开始了政企分开的实践,以求促进有关行业更快发展生产,但托拉斯企业仍未完全脱离单位制的基本形式。改革开放后,国家推动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企业再次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国有企业一方面聚焦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并逐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促进了人力资源、要素资本等社会资源的流动,为民营、外资性质的企业孕育了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各行业“跨所有制竞合”的良好特征态势,推动了中国经济大踏步向前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激发了企业进行制度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源激励的动力,国有企业引入混合所有制模式,继续完善了相关行业领域的进入和退出,一批非公企业也通过将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应用于生产经营而迅速壮大,各类市场主体竞争发展的格局塑造了现今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中国企业集群,它们不仅成为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力军,还跨洋出海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展身手,不断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完善。
综上,新中国70余年的经济发展,跟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前自力更生、创建开拓和改革开放后积极变革、转型创新是分不开的。要深入考察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揭示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和轨迹,必须深入考察典型代表性企业的组织建设、人力资源、融资方式、会计制度、市场活动、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历史变革,细致总结其为推进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的有益经验。从这个方面看,企业史视角确能够丰富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讨论,并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并不断走向辉煌的理解。
二是提升当代企业研究水平,促进经济史在更多新领域拓展。
从宏微观领域划分,经济史一般涵盖经济通史、行业史和企业史。企业史概念为舶来,狭义定义认为企业史就是对企业运营管理历史的研究,可分为政策制定的历史与内部管理的历史两部分;广义定义是对于企业制度、企业家与公司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研究。上世纪20年代,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企业史学科兴起,50年代后在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看不见的手》《战略与结构》《规模与范围》等专著出版以来,新企业史学派逐渐形成,从学术高度深入到了企业组织和管理历史的经济学分析。国内的企业史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对近代企业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也包含了对近代企业家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史研究重点讨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资本企业性质等问题,由此延伸到近代企业的起源、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途径等领域。80年代开始,企业史研究着重关注现代企业在中国的诞生及其命运变化。新世纪以后,企业史研究在上述基础上主题不断拓展,对象也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出现了以路风的《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走向自主创新》为代表的企业史领域著作。
新时代历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也愈加呼唤更深入人心的历史成果。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生活在现今的人们都在触碰当代中国的发展,自己也是创造和延续着历史的主体,最能体察“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学者只有呈现更加立体丰满的当代历史场景并提出有现实价值的观点看法,才能得到大众的共鸣。由此,作为经济史分支的当代企业史研究是应积极拓展的独立学术领域,其着眼于微观企业运营管理的历程及与影响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深入推进学者对于历史场景的再现并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因,丰富和检验目前的宏观经济通史及中观行业史研究。
当前的企业史研究成果,从内容上看致力于展示中国企业从创建到转型的发展进程,有的还拓展至上游行业的演进历程,不论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专注航运主业之路还是中信集团的金融与实业多元拓展之路,都是一条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的道路。从类型上看,有的是研究机构和学者自行开展或者受企业委托开展,包括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特点的企业史回顾;也有企业整合自身资源成立机构进行的系统公司史梳理,一定意义沿袭了中国企业重视史志的特点。上述几种类型的当代企业史研究,如基于扎实档案材料的基础,汲取其他研究类型所长,深入剖析并演绎归纳出变迁中的中国企业管理与技术模式的创新规律,都可对推动企业史学科建设起到积极意义。
但与国外企业史研究发展相比,国内企业史研究还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一是还未能完整总结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范式方法。研究机构和学者对该领域关注较多但实践不够,支持学科建设的有关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会计学、人类学理论未能系统融合,对企业、劳动、组织、人力资源关系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借鉴也不够充分,重要的企业史料和口述资料还缺乏有效的收集整理,一些关键的企业史学科问题未能推动解决。二是研究成果聚焦角度较小。已有的多重视微观企业的发展轨迹,但这些企业与所属行业的关系如何,以及怎样与一个运行变化着的外部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相适应,往往展示得不够,由此难以对企业影响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规律进行汲取和总结。三是未能适应历史发展快速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在管理组织、设备产品、经营运销等多次创新迭代,生产架构和商业模式逐渐赶上甚至领先世界,延续关注传统企业史研究对象不足以覆盖蓬勃发展的新经济领域和场景,对于代表性企业的历史研究也不够扎实,或是研究成果还未能获得广泛的影响。因此,目前当代企业史研究难以全面总结企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经验及启示,亟须提升研究水平及延伸研究范畴,发挥促进经济史学科在更多新领域拓展的作用。
三是展望当代企业研究前景,致力于思路和方法的突破。
鉴于当代企业史所具有的突出意义价值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关机构和学者除了要持续做好该领域历史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外,未来可着重于思路和方法的突破。
首先,当代企业史研究要融合时代背景。我赞同企业史研究要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外部环境与企业发展间的互动,提炼并呈现出普遍及独特的发展规律。如改革开放后,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改变了直接兴办和管理企业的方式,演变为通过经济规划和经济战略促进行业及企业发展,同时推动企业在管理和技术层面上不断转变思路理念、引进先进成果及开展自主创新。因此,企业史研究需要重视时代对于企业的影响,关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调整与国家发展规划、行业体制政策之间的动态对应关系,需要尤为注意的是,国际因素对于这种关系的深刻影响无法忽视。
其次,当代企业史研究须创新资料来源路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当代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大海捞针”殊为不易,就企业史研究看,除需要搜集一般意义的史料外,还须根据实际创新资料来源路径。举例来说,了解当代企业历史信息的群体量极大,有效完善相关企业历史的样本量也随之扩大,由此可引入开放的企业历史数据库的支持,数据库主要由公众上传文字、图片、影音等各类型的材料,有关机构和学者负责开展辨别真伪、组织探讨、整理分类等工作,不同企业的数据库还可以互联互通,以便发挥出协同效果。此外,中国企业一直较为重视对史志的编纂工作,因此内部刊行的企业史志,包括企业所在地区的城建规划、劳动人事等材料对企业史研究的意义重大,并可与上述数据库互为印证。
再次,当代企业史研究应重视对企业家群体的考察。人物是历史研究中绕不开主题,对于企业史来说,企业家至关重要,其也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最大的发展变量,这是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习近平对中国企业家群体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从当代企业具体研究来看,企业管理者的情怀抱负、能力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变量,深刻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形态、人力队伍、现场管理的选择和执行力,各领域企业在不同企业家带领下,文化理念、经营模式、人才策略、创新手段都风格迥异,并在外部环境作用下逐渐形成独有的内生气质动力,这往往贯穿了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企业史研究应深入考察企业家与其所在企业及行业的关系。
最后,当代企业史研究须重视成果的呈现与传播。要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用,研究成果就需要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两方面与之直接关联,首先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仅应关注当下较为成功的企业,也要聚焦在当代历史进程中曾有较大影响的典型企业,汲取其筹建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因为企业历史的辉煌及隐退均是行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而诠释出这个过程中的“必然”意义尤为关键;其次是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传统专著论文和新媒体音视频融合方式广泛体现,具体呈现中须注意叙事水准的把握,在对专题研究深入研析的基础上,做好对传播内容逻辑思维的运用和节奏能力的把控。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非结果”,中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可以看出,1995年榜单首次发布时中国仅有3家企业上榜,2019年中国企业在榜单上的数量已达到133家并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22年中国上榜企业营收也升至世界第一。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迅速攀升,蕴含着中国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秘诀。但从盈利水平来看,上榜中国企业的综合水平仍跟世界先进有一定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以此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时代给予致力于企业史研究的学者阶段性审视中国企业发展的良机。回顾总结当代企业的得失与过往,深入解读这些企业发展所诠释出的经验与规律,更好连通史学研究与现实问题,中国企业才能从历史经验中把握好前进方向、凝聚起向前动力,才能继续加强组织管理、广会人才,强化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壁垒,探索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展路径,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最终达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