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4-07-07唐文洁葛炳芳
唐文洁 葛炳芳
摘 要:学习活动应当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遵循目标育人性、过程融合性、评价多元性、学生参与性原则。在具体设计中,教师应先在明确主题意义探究内容、设计核心问题和引导性问题的基础上制订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和课时表现性评价任务,再规划融合教、学、评的学习活动链,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课堂。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英语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指出“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1],又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2]。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单元教学目标过于笼统,难以检测实际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过于复杂,机械“嫁接”在教学活动之后;评价维度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基于此,本文将在阐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上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上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Unit 1 Scientists为例,探讨其具体实施路径。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原则
(一)目标育人性
“教、学、评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明确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3]。也就是说,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设定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在育人目标的指引下生成课堂动态知识的结构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设定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目标一致,即教学、学习和评价的目标高度一致,促使教、学、评产生合力,利于新知识的产生与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是拾级而上,即目标阐述时使用的行为动词应与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的三类学习活动相呼应,呈现“理解—运用—创新”进阶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行为动词应是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的。
三是依托单元,即将单元内不同方向的知识点汇聚成一个以主题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单元主题的认知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单元的学习内容之间也存在相互交织的关系,以单元为依托的目标设计也应立足跨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过程呈螺旋式上升。
(二)过程融合性
“教、学、评一体化”不是指“先教、后学、再评”的简单叠加,也不代表教学程序或活动种类的增加等课程“量”的改变[4]。“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评三者之间的一体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密融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使得评价能够实时反馈并指导教和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评价多元性
多元评价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借助多元评价,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存量”,即学生某一时刻学习的水平,而且可以看到“增量”,即学生进步或变化的幅度,还可以看到“含金量”,即学生学习中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生成智慧”。多元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具有多元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或是两者的结合;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也可以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书面作业等形式外,还可以对对话、讨论结果、制作的思维导图等进行非书面形式的评判,以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突显的优秀品质,如坚毅刻苦、创新思维等。
(四)学生参与性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可以与教师共同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设定评价标准。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是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施路径
下面以上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Unit 1 Scientists为例,探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施路径。
(一)教学目标设计:主题意义探究内容→核心问题→引导性问题→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始于教学目标设计。高中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5]。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目标设定的起点在于明确主题意义探究内容,这是一个依托语篇群,挖掘“育人着力点”的必要环节,它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解释了“为什么学”的问题。然后,教师应提炼核心问题,即最关键、最本质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能引发学生解析和探讨主题意义的引导性问题,分析“学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设计解决“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问题的教学目标,以突显教学目标的育人性。
首先,明确主题意义探究内容。主题意义探究内容的明确需要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把握教学核心内容,使其成为单元整体教学的“指挥中心”,协调和指导单元整体教学的整体运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分析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三个层次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主题意义探究内容。基于语篇的分析就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了解语篇的结构、文体和主要内容。深入语篇的分析就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从语言的细节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超越语篇的分析是指从文化角度出发,把语篇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解读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Unit 1 Scientists的单元内语篇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基于语篇的层次来看,语篇涵盖了不同国籍、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知名程度的科学家;从深入语篇的层次来看,无论是探索精神、奉献精神、自我和解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干劲、独辟蹊径的方法,还是矢志不渝的热忱,都是科学家身上的宝贵品质;从超越语篇的层次来看,职业使命感、职业道德、科研能力等拼凑出科学家群体的“画像”。基于此,Unit 1 Scientists的主题意义探究内容可确定为:围绕“Appreciate qualities of scientists”展开。
然后,设计核心问题和引导性问题,触发学习任务。为帮助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核心所在,教师设计了对应语篇研读三个层次的三个核心问题“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these scientists?” “Why are these qualities appreciated?”“How are these qualities cultivated?”,呼应单元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引导性问题,呼应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索引导性问题的同时,深入解读单元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细节内容,进而持续深入理解主题意义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至此,Unit 1 Scientists的教学目标设置可如表2所示(下画线直线、波浪线和虚线分别代表“理解—运用—创新”进阶模式的不同阶段)。
(二)评价方案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课时表现性评价任务
目标落实情况需要通过评价方案来衡量。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先于教学活动“布局”于评价方案中,增强教学和评价的“联动效应”,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评价“促发展”的本质,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学生发展的融合统一[6]。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基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单元所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与主题意义相关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单元学习时所获得的思维、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再设计指向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课时表现性评价任务(课时作业),以确保师生在每个课时都能得到教学成效的反馈信息,以及有效完成部分单元教学任务。
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如图2右侧所示的覆盖六个课时重点和难点的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指向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课时表现性评价任务(如图2左侧所示)。
由图2可知,课时表现性评价任务是为完成单元表现性任务作准备的,如第二课时的表现性评价任务“Describe a fact with details reflecting the scientistsqualities.”是为单元表现性任务中的“Two important facts reflecting his / her qualities in the form of paragraphs”服务的。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增强评价多元性和学生参与性,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评价标准可以由师生协商确定,评价形式可以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评价内容可以包括手册的美化、文章标题的介绍、科学家引言的选择等。
(三)活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融合教、学、评的学习活动链
在明确评价方案后,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素养。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活动设计的核心在于构建教、学、评高度融合的学习活动链,强调教、学与评三者的隐性协同,以确保学习活动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师生共同担任评价的“裁判员”,评价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多元化、多维度的反馈体系。
限于篇幅,下面以Unit 1 Scientists第二课时为例进行具体阐述。第二课时是“Saving Xizang One Seed at a Time”的深度阅读课,其课时表现性评价任务是“Describe a fact with details reflecting the scientists qualities.”,指向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第七条内容。该课时融合教、学、评的学习活动链如表3所示。
上述五个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到运用实践类活动再到迁移创新类活动,将语言、文化、思维三者紧密结合,组成学习活动链,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学习活动链通过“选择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习活动都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活动类别,如学生可以选择采用第一人称或者代入Zhong Yangs family member or colleague的角色来复述故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画或写短诗)来分析similarities between a seed and Zhong Yang,可以自己选择跨学科科目对故事的细节进行深入的解读。同时,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活动都能得到“教、学、评一体化”的“指令”和反馈:以第四个学习活动为例,当学生表达自己对“similarities between a seed and Zhong Yang”的理解时,无论是visual forms还是verbal forms,评价标准都关注“Effectiveness in delivering messages”“Creativity in presenting ideas”。
二是学习活动链通过“多元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评价维度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接受新型学习方式程度、创新能力、语言敏感性等的评价。评价方式不仅包括课堂即时反馈,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学习热情来判断他们对“创编引导性问题”这类创新型学习方式的接受程度,还包括延时反馈,如在最后一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上上传“标题注释”,然后师生在线评估学习成果。
四、结语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路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学评价不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课堂。
【案例点评】
就单元而言,从外语学科特点出发,单元就是教材的自然单元。教材编写专家依照某个话题筛选语料,以意义(含文化)为单元编写主线,融入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语言项目(language items),帮助学生在意义加工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体悟文化、感知学习方法、发展思维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做人成才、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中,意义加工过程是语言课堂教学的“牛鼻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整理每则语料(含听力语料)的话题、分析每则语料与单元主题间的关系,梳理每则语料是否有较强的意义关联,不仅仅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是当下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案例基于高中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的学习进阶性理念为指导,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具体而言,本案例依据目标育人性、过程融合性、评价多元性、学生参与性四个原则,呈现了各个语料与单元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了课时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并强调意义加工过程中语言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等要素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本案例在充分厘清每则语料间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与每个课时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是依照“任务链”的思路去落实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写照。在本案例中,意义加工的关联性、逻辑性和结构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77,16.
[3]李亮,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理据与例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4):12-18.
[4]程晓堂,谢诗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1):1-8.
[6]王丽娜.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3(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