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设计
2024-07-06乔宁
作者简介:乔宁(1980-),女、汉族、籍贯:籍贯河南省新郑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摘 要: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发展绿色地毯建筑刻不容缓,超高层建筑作为高耗能建筑,需要在绿色低碳和经济效益中找到平衡点。文章提出了超高层建筑的低碳设计理念,结合相关标准提出了超高层低碳技术框架和实施路径,结合案例分析了技术路径中低碳技术的适用性,最后以珠江城项目为例分析了低碳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文章总结的技术路线和适应性技术可直接指导超高层建筑绿色低碳技术的选用,为超高层建筑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标准分析;技术路径;技术适应性
1 前言
2020年,中国向世界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指出,2019年时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50.6%。在建筑领域中,超高层建筑能耗高于一般大型公共建筑。研究表明,我国一般公共建筑能耗水平大约为20~60kWh/m2,而超高层办公楼的能耗水平可高达约200kWh/m2,是一般公共建筑的3~10倍,因而研究超高层建筑的低碳设计策略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指标对比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已久,2006年我国就颁布了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可采用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T/CECS727-2020。后者相比于前者更加契合超高层建筑的特点。
当前我国低碳建筑评价体系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国内已发布的碳排放相关标准主要有2部:《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第一版)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国标《零碳建筑评价标准》正在编制中,预示着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在近年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政策重视和发展完善。
本文以已发布的《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T/CECS727-2020[3]和《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第一版)为研究基准,尝试对比同类指标,见表1。绿色建筑有明确的推荐技术措施以指导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并以相应技术措施的选用情况作为评判依据。而低碳建筑不强调某一具体技术的选用,而是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作为评判原则。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T/CECS727-2020除了未提出购买外部可再生能源、碳信用和绿证外,能够基本涵盖《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第一版)中对应的建筑性能要求,两个标准具有明显的相似度。但在具体的指标要求上,《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第一版)的部分条款要求更高,如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比绿建最高指标还高出20%。《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T/CECS727-2020的内容设定更为详细全面,还有较多与碳排放无关、但能提高规划设计和健康安全的条款。
表1为本文的超高层建筑绿色低碳设计策略提供了基础研究框架。低碳建筑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作为评判原则,在具体低碳技术定性选用上仍可继续参考绿色建筑的成熟技术。但在定量计算碳排放量时需要依据《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第一版)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的公式。此外,本文聚焦低碳设计策略,购买外部可再生能源、碳信用与绿证来抵消碳排放量的措施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
3超高层低碳建筑技术路径
超高层综合体对于可持续性来说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包括节约用地,减少交通需求,可进行功能复合和设施共用,在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利因素包括形成“热岛效应”、光污染和高层风,需要大量的能耗来维持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和设备运行。
根据《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下文简称“碳中和导则”),建筑领域碳排放包括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等建筑全生命期内各个阶段的碳排放总量,其中运行阶段碳排放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占比最大,其次是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结合表1总结的技术路径,本文探讨超高层建筑在建材生产运输和运行两个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
3.1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
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包含建材原材料获取和上游生产、原材料运输至建材加工生产地及建材加工制造过程消耗能源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碳中和导则”提供了具体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
其中,CJC代表建材在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Cjc,i和Crm,j分别达标第i中建材的产品碳排放量和第j种原材料的产品碳排放量,Mjc,j代表第i种建材生产用第j种原材料的重量,Dj代表第i种建材生产用第j种原材料的平均运输距离,Tj代表第i种建材生产用第j种原材料的平均运输距离,Ejc,j代表第i种建材生产用第j种原材料的平均运输距离,EFj代表第i种建材生产制造过程使用的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结合公式(1)和(2),为了降低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的碳排放,超高层建筑应从“节材”和“本地化”两方面实现低碳设计。参考绿色建筑设计措施,“节材”可包括:结构优化节材,材料循环利用,土建装修一体化,大空间设计,采用高性能建材和具有EPD环境产品声明的绿色建材等,最终目的是减少建材用量。“本地化”指优先采用本地化建材,从而减少建材的运输距离。
3.2.建筑运行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范围应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范围内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和可再生能源及碳汇系统的减碳量,具体包括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可再生能源、建筑碳汇系统等。本文依据《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分析运行阶段碳排放,包含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系统的减碳量。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其中:CM代表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Ei代表建筑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EFi代表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Ei,j代表j类系统的第i类能源消耗量,ERi,j代表j类系统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能源量,CP代表建筑绿地碳汇系统年减碳量,A代表建筑面积。
结合公式(3)和(4),为了降低运行阶段碳排放,超高层建筑应从“减荷”、“提效”和“碳抵消”三方面实现低碳设计。“减荷”指的是被动式设计节能,包括微环境设计、建筑本体设计、围护结构节能和热桥气密性处理,约可实现节能15%的目标。“提效”指的是采用高性能机电设备、节能照明和电梯等措施,约可实现节能20%的目标。“碳抵消”指的是可再生能源和碳汇抵消,并通过能耗监测和运行管理系统实现节能15%~30%的目标。欧洲部分零能耗和零碳建筑就是靠被动式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的。
4案例分析
珠江城大厦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由美国SOM设计。该项目用地面积约1.06万m2,建筑面积约22万m2,包括309.4m高71层的塔楼和3层裙楼。项目充分利用广州地区气候特点,以“零能耗”作为最高设计目标,在建成之初就被称为“世界最节能环保的摩天大厦”。与第2节提出的低碳技术措施一致,珠江城大厦主要通过节材、围护结构节能、设备提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低碳超高层建筑,与同等规模的其他建筑相比,珠江城大厦的总能耗可以减少58%。
4.1体型结构优化
项目进行了体型和结构优化。珠江城大厦体态呈流线型。大厦外立面在设备层24层与50层各设置一对贯穿南北的风洞,风洞的设计减缓了风力对建筑的横向冲击,从而降低了建筑对钢材与混凝土的用量,相应的也减少了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
4.2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广州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炎热,建筑遮阳技术是该地区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起到降低运行阶段碳排放的目的,珠江城项目南、北立面采用内呼吸双层玻璃幕墙、中空Low-E玻璃、电动遮阳百叶等,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双层玻璃幕墙同时也具有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好等特点,可根据气候与天气条件的变化统一智能控制空腔内遮阳百叶,将自然光引入办公室。
4.3高效机电设备
珠江城项目使用了辐射制冷带置换通风系统,充分应用了先进的革新技术,包括:冷却盘管冷凝水回收、热冷回收以及高效加热和制冷机房等,可以在整体节能率上达到46%左右。冷辐射吊顶使用范围为9~58层的标准层,面积共35,000m2。由于温差不同,在空调的冷负计算上可以节省25%的能耗。冷辐射吊顶不仅节能,还可以节省材料,吊顶系统可以使层高降低,增加了室内空间的利用率。
4.4建筑光伏一体化
广州地区在6至10月的太阳辐射充足,适合利用太阳能。珠江城大厦采用了建筑光伏遮阳一体化设计,见图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在珠江城东西两个侧面的31~70层所有遮阳百叶的上半部分以及屋顶玻璃位置。东西两侧系统采用“5mm超白钢化玻璃+PVB膜+硅电池片+5mm普通钢化玻璃”组成的光伏组件,用以取代位于建筑东西两侧水平机翼型遮阳板的上半部分。在采光顶位置采用光伏组件替代原有建筑材料,既能利用太阳能电池片达到遮阳效果,又不会对室内及室外产生眩光影响。这种立面做法适应广州地区东西向时段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气候特点,保证了视线通畅,遮挡了大量太阳辐射,确保电池板有充足的受光时间,从电池板面积与发电时间上保障了建筑整体的太阳能发电效率。在经济效益方面,整个光伏系统总功率为24KWp,系统输出电量为20164.4KWh/年。按照25年的使用期限可累计发电约50.41×104KWh,比传统的发电模式节约电费50万元。
4.5屋面风能一体化
珠江城项目在设备层24层与50层的风洞内安装了4个垂直轴风涡轮发电机,见图2。垂直轴风机可以适应广州不同的季候风风向,其最低启动发电机风力仅需2.7m/s,设备运行噪声较小,对上下楼层影响低,维护方便。据测算,4台风机每年可产电20多万度,节约电费约17万元,节能20%。
5结语
文章以《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T/CECS727-2020、《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第一版)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为基准确定了研究基础框架和低碳技术路线,通过案例调研总结分析了低碳技术的适应性,指出在具体低碳技术选用上仍可继续参考绿色建筑的成熟技术,具体包括5大类21种技术措施,并对具体技术的选用提出了指导建议,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低碳技术的应用情况。这五大类技术中,节材、围护结构节能、设备提效、可再生能源利用是超高层建筑主要采用的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措施。文章总结的技术路线和适应性技术可直接指导超高层建筑绿色低碳技术的选用,为超高层建筑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T/CECS727-2020[EB/OL].http://www.cecs.org.cn/xhbz/fbgg/1124.html,2023-04-20.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第一版)[EB/OL].http://www.chinasus.org/index.php?997,2023-04-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4]刘剑.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建筑节能,2020,48(2):39-42+57.
[5]韩继红,范宏武,方舟,孙桦.对中国超高层建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和实践[J].建筑,2020(1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