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煊赫《十七帖》:风规自远

2024-07-06王海轩

共产党员·下 2024年6期
关键词:形质篆隶墨迹

王海轩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因以“十七”二字开篇而得名。此帖是王羲之晚年写给朋友的一组书信,共29帖,书写时间长达14年之久。其中的一些帖至今尚有唐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自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是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唐朝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可惜墨迹早无踪影,现只有刻本传世。

《十七帖》虽为草书,法度却相当严谨,有些点画用笔与楷书相似,笔笔到位。起笔方圆兼备,以方笔居多,方中寓圆,交代得尤为清晰;行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遒媚兼得。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讲:“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这段话恰好符合《十七帖》的用笔。

《十七帖》起笔露锋,看似随意却相当重要。笔锋顺势而入,若切若搭,方而挺;线条粗则厚,细则畅。藏锋的视觉效果是含蓄浑厚;露锋的视觉效果是硬气挺拔、斩钉截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十七帖》的露锋用笔为行草书体的发展提供了形式符号、观念及技术上的准备与条件,如果没有露锋用笔的出现,行草的连绵映带是不可思议的。

《十七帖》字势左右开展,点画圆厚,笔短形密,这些都保留了篆隶、章草的遗意。比如开篇的“十七”,就有着浓厚的篆隶、章草的笔意。章法则行行分明、字字独立,虽偶有连带,但以断为主。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行气贯通,左右之间的字势也互相顾盼,却没有刻意夸张。因其是一封封信件,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书写的顺其自然,展示了“风规自远”的文人境界,和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正好吻合。

自唐代开始,《十七帖》便赞誉不断。唐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宋代书法家黄伯思评《十七帖》是“逸少书中龙也”,并称“此帖垂宝非一世也”。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则说:“草以《十七帖》为宗。”这些都说明了《十七帖》在草书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在草书学习中的典范作用。

《十七帖》墨迹现已不存片纸,仅存唐、宋刻本拓片,且原刻本也未见流传。后世传本多据馆本辗转摹刻,其中著名的传本有:明邢侗藏本,今藏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姜宸英藏本,今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冯铨藏本,今藏河南开封市博物馆;吴宽藏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猜你喜欢

形质篆隶墨迹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墨迹》
傅山《杂记》
雨季的云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清·傅山论书句
数学教学必须“形质”兼备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书法好入门(十二)篆隶古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