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探讨

2024-07-05吴涛

时代汽车 2024年9期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故障诊断

吴涛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首先介绍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关键技术,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技术、现场总线与通信技术等。接着重点阐述了智能化技术在故障诊断与预测、优化控制策略、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智能化监控与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控制精度和效率,还实现了节能降耗,促进了绿色生产,对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 智能化技术 故障诊断 优化控制策略决策支持

在当前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一方面,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精度、稳定性、能耗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为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如何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电气自动化控制,提升其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源于控制理论、电路理论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创新应用。其本质是通过先进的传感技术、控制算法以及执行装置,对电气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如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保证系统高效、可靠、稳定地运行。整个自动化控制过程一般分为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数据采集环节,通过部署在关键位置的传感器获取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数据;其次是数据处理环节,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算法处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于后续的控制决策;最后是控制执行环节,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和算法,生成具体的控制指令,并通过各种执行装置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对被控系统进行反馈调节,实现期望的控制目标。

2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关键技术

2.1 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LC本质上是一种数字运算控制装置,通过编程的方式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种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控制等复杂功能的执行和管理。与之前的继电器控制相比,PLC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编程性,只需修改程序就可以快速切换控制逻辑,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此外,PLC还具有稳定可靠、抗干扰性强、维护便捷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工业应用。一个典型的PLC控制系统通常包括PLC主机、编程装置、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等部分。其工作原理是:输入模块从外部设备采集现场数据,如开关量、模拟量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PLC主机;PLC主机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对输入数据进行逻辑运算和判断,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通过输出模块传递到执行机构,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自动操作。与此同时,PLC主机还能与上位机、工厂总线等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和远程监控。

2.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眼睛和大脑。传感器负责对系统内部各种物理量和工艺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例如电压、电流、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为控制系统提供海量原始数据支撑。而检测技术则负责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分析、特征提取等处理,从而识别并输出有意义的信息用于控制决策。因此,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检测技术的先进性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性能表现。 传感器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热电偶、光电、化学等,根据被测对象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传感器。而对于检测技术,它涉及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故障诊断等多个领域。现代检测技术普遍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训练,这些智能算法能够自主识别复杂的工况模式,实现对关键参数的智能检测和预测。

2.3 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技术

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控制目标确定、系统建模、控制策略选择、控制算法设计以及硬件选型等环节。首先需要明确待控对象的控制目标,例如保持某电压恒定、跟踪某运动轨迹等。接下来对被控系统进行建模,用数学模型描述其动态行为,这是设计控制算法的基础。然后根据控制目标和系统特性,选择适当的控制策略,如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控制算法,比如经典的 PID控制、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反馈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等。最后根据算法需求选配硬件部件。除了控制算法本身的设计,对控制系统进行性能优化是另一重要环节。优化的目标包括提高控制精度、缩短调节时间、减小超调量、降低功耗等。常用的优化方法有经典的 Ziegler-Nichols曲线等效法、鲁棒控制理论、智能优化算法等。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算法展现出巨大潜力,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等,能高效求解复杂控制系统中的优化问题。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也使得控制系统优化向自适应智能化方向发展,控制器可基于大量运行数据自主进行参数调整,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

2.4 现场总线与通信技术

现场总线与通信技术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实现了各个节点之间的高效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随着生产设施日益复杂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模式。现场总线技术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拓扑结构,实现了现场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主控制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传递,为分布式控制奠定了基础。常见的现场总线协议有DeviceNet、Profibus、Foundation Fieldbus等,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除了现场总线,还需要借助先进的工业通信技术来保证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引入使得实时控制数据和管理数据得以高速传输,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全面的远程监控和运维能力。另外,随着5G、物联网等新兴通信技术的兴起,工业无线通信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有线通信模式,大幅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部署效率。通过无线技术,即使是偏远场所的设备也能实现与中心系统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全覆盖、万物互联。

3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3.1 故障诊断与预测

故障诊断与预测是智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应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可以自动发现潜在故障并提前预警,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传统的故障诊断主要依赖人工经验,检测周期长、准确率低,且很难对隐性故障做出预判。而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充分利用了历史运行数据和专家知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建模、特征提取,从而实现了对复杂故障模式的智能识别和诊断。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序列预测模型也能对系统的未来运行状态进行精准预测,一旦发现异常便及时报警,避免故障扩大或系统瘫痪。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累积和持续的模型训练优化。通过长期数据积累,系统可以逐渐学习和总结出正常运行模式和故障模式,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库。此外,专家知识和经验法则的融入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缩短训练周期、提高模型准确性。随着边缘计算、5G等技术的发展,实时在线学习和更新模型也将成为可能,使故障诊断系统能够持续适应生产环境的变化。

除了及时发现和预警故障,智能诊断系统还能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和定位,为维修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回溯分析关键参数变化历程,结合专家知识库中存储的故障案例,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可能的故障原因排序,并给出针对性的维修建议,极大提高了维修效率。

3.2 优化控制策略

优化控制策略是智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和环境变化,智能算法能够动态调整控制策略和控制参数,以达到最优控制效果。传统的控制策略往往是基于理想工况设计的,一旦面临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固定控制策略就可能导致控制精度下降、效率降低、能耗增加等问题。而智能优化控制策略则能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自适应控制。优化控制策略包括两个主要方面。首先是控制策略的优化选择,即根据被控对象和控制目标,自动选择最优控制策略。例如对于高阶、强非线性的系统,可自动切换为鲁棒自抗扰控制策略;对于参数变化较大的对象,则选用自适应控制策略。其次是控制参数的实时优化调整。即使控制策略不变,控制器也能根据系统的实时状态,通过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对控制参数进行动态调整和微调,以获得最佳控制性能。智能优化控制策略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控制精度和系统响应性上,更重要的是能够显著降低能耗,实现绿色智能制造。通过持续优化控制策略,系统能够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达到期望的控制目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同时,精准控制也可避免电气设备超载运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近年来,智能优化控制已广泛应用于电机节能控制、变频空调控制、锅炉燃烧控制等诸多领域,为企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

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正在产生海量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宝贵的运营效率、系统健康度等重要信息。然而,如何有效地从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并转化为决策支持,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数据知识宝库的大门。通过应用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数据分析算法,我们可以对海量的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建模,从中发现隐藏的规律和模式。例如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可以发现设备性能下降的趋势并进行预测;通过异常检测算法,则能及时发现生产异常根源;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划分不同的工况状态,为优化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此外,基于贝叶斯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模型,我们还能从复杂的数据维度中提炼出关键影响因素,为管理决策提供智能支持。除了分析历史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建模还可以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从而为生产计划、设备维护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比如基于预测模型,我们能够估算某设备的剩余使用寿命,从而安排合理的检修计划,避免设备意外故障导致的生产损失。此外,通过优化生产进度模型,企业还可以实现精细化计划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重要体现。传统的监控管理模式存在着信息延迟、数据孤岛、缺乏全局视角等诸多弊端,难以适应当今复杂系统的高效运维需求。而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得以构建,不仅实现了对分布式电气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测,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系统强大的智能分析和优化能力。智能化监控管理首先依托物联网技术,将各个电气设备有机连接,构建起统一的数据采集层。所有设备的运行数据、告警信息等都能够实时上传至云端监控平台。在云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海量现场数据得以智能处理,自动生成系统运行报告、健康度评估,并通过可视化大屏实时呈现。管理人员借助云端平台,可随时了解设备状态、发现潜在隐患、调整优化策略,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集中高效管控。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还赋予了监控系统强大的自动化管理能力。通过预测模型,系统能够对未来的设备健康状况、能耗水平等进行预估,并自动生成最优的检修计划和生产调度方案。基于多约束优化算法,系统还可以对复杂的调度问题给出最优解,自动协调调配生产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智能化的主动式故障诊断和预警功能也逐步加强,使得监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4 结束语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应用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优化控制策略、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技术、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技术等,可以极大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适应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必将向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传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巩冬梅,马源,张祎玮.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3,44(11):111-114.

[2]刘艳.探究当前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家电维修,2023(11):32-35.

[3]韦增习,蒋婷,廖华,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标准[J].大众标准化,2023(19):38-40.

[4]李静,林富军,李雄飞.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3(13):31-33.

[5]张建玉.智能化技术特点及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造纸技术与应用,2023,51(02):42-44.

猜你喜欢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故障诊断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分析
探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析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因果图定性分析法及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LCD和排列熵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