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024-07-05唐晓萍

时代汽车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新型材料应用分析

唐晓萍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型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轻质材料、智能材料、复合材料、可持续材料,并对新型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未来应用趋势及影响展开了相关预测,以充分突显新型材料的应用价值,优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从而推动不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材料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 应用分析

在机电一体化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极高的设计要求,需要用到大量的新型材料,解决成本、兼容性和可靠性等挑战,充分发挥新型材料的内在潜力,丰富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确保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1 新型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1 轻质材料

轻质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格局。轻质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效率:与钢等传统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和先进聚合物等轻质材料具有卓越的强度重量比。通过减轻组件和结构的重量,这些材料有助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源效率和性能。例如,在汽车应用中,轻质材料可以减少燃料消耗和排放,从而节省成本并带来环境效益。(2)提高移动性和可操作性: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使用轻质材料增强了移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需要敏捷性和响应能力的应用的理想选择。例如,在机器人技术中,轻质材料使机器人能够快速移动并适应动态环境,从而提高其在装配、检查和物流等任务中的效率。同样,在航空航天应用中,轻质材料使飞机能够实现更高的速度和机动性,同时降低燃料消耗和运营成本。(3)提高性能和耐用性:轻质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包括高强度、刚度和抗疲劳性,从而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和耐用性。由轻质材料制成的部件可以承受高应力和负载,而不影响结构完整性,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并减少维护要求。这在国防等行业尤其有利,轻质材料有助于为关键任务应用开发坚固可靠的系统。(4)设计灵活性:轻质材料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产品设计灵活性,能够创建复杂的几何形状和创新结构。与可能受到重量和制造限制的传统材料不同,轻质材料可以模制、成型和制造成复杂的形式,从而实现创造性和功能性设计。这种灵活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创新,从而推动跨行业开发紧凑、轻便且美观的解决方案。轻质材料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影响包括:其一,组件小型化:轻质材料的采用促进了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组件的小型化,从而可以创建更小巧、更紧凑、重量更轻、占地面积更少的设备。轻质材料能够将先进的功能和特性集成到更小的外形尺寸中,从而增强可用性和用户体验。其二,结构优化:轻质材料可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优化,使设计人员能够实现最佳性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量和材料使用。先进的仿真和建模技术使工程师能够优化强度、刚度和重量的设计,从而产生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结构优化对于汽车、航空航天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尤为重要,在这些行业中,减轻重量可以提高燃油效率、续航里程和运行性能。其三,先进技术的集成:轻质材料有助于将传感器、执行器和连接功能等先进技术集成到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这些材料的轻质特性允许组件和系统的无缝集成,从而增强功能和性能。例如,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应用中,轻质材料有助于开发紧凑、舒适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穿戴或嵌入到衣服、配件和设备中。其四,环境可持续性:采用轻质材料可以减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排放和资源消耗,从而有助于环境的可持续性。轻质材料的制造、运输和操作所需的能源更少,从而降低碳足迹和环境影响[1]。此外,轻质材料有助于开发具有更高能源效率和可回收性的环保产品,与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保持一致。

1.2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代表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范式转变。智能材料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1)形状记忆合金(SMA):SMA会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可逆相变,从而在变形后恢复其原始形状。这种独特的特性使SMA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驱动和控制应用。(2)压电材料:压电材料响应机械应力而产生电荷,反之亦然。这一特性使得压电材料可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传感、驱动和能量收集。压电传感器用于测量各种应用中的力、压力、加速度和振动,而压电执行器则用于微定位系统和超声波设备中的精确运动控制。(3)磁致伸缩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响应施加的磁场而改变形状,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了一种驱动和控制手段。磁致伸缩执行器用于汽车系统、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以实现精确定位、减振和降噪。(4)电流变(ER)和磁流变(MR)流体:ER和MR流体分别响应电场和磁场而发生可逆的粘度变化。这些材料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用于自适应阻尼、隔振和可控流体流动应用。ER和MR阻尼器用于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和振动控制系统,以提高乘坐舒适性、稳定性和性能。以下是智能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其一,自适应结构和执行器:SMA和压电陶瓷等智能材料被集成到自适应结构和执行器中,以实现形状变形、振动控制和能量收集功能。这些自适应结构在航空航天、汽车和机器人领域得到应用,用于变形机翼、主动振动控制系统和自供电传感器。其二,传感和执行系统:压电传感器和执行器广泛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以实现精确测量、控制和反馈。压电传感器用于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力传感器,而压电执行器则用于喷墨打印机、超声波电机和医疗设备,以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和定位[2]。其三,能量收集和存储:压电和热电材料等智能材料用于从环境振动、机械运动和废热中收集能量。这些材料被集成到用于自供电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减少对外部电源的依赖并延长使用寿命。

1.3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已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重要基石。复合材料同样具有诸多优点,包括:(1)高强度重量比: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强度重量比,超过了金属和陶瓷等传统材料。通过将轻质纤维与高强度基体相结合,复合材料可实现卓越的结构完整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重量。(2)定制的机械性能:与各向同性材料不同,复合材料可以灵活地根据特定的设计要求定制机械性能。通过改变增强纤维的类型、取向和体积分数,设计人员可以设计具有定制刚度、强度和抗疲劳性的复合材料。这种多功能性可以优化从承载结构到减振组件等各种应用的产品性能。(3)耐腐蚀性:复合材料本质上耐腐蚀,使其成为恶劣环境或腐蚀性条件下应用的理想选择。与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蚀的金属不同,复合材料不会受到湿气、化学品和盐水暴露的影响。这一特性提高了船舶、化学加工和海上工业中使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4)设计自由:复合材料的可模压性和可成型性为设计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创建复杂的几何形状和复杂的形状。与受制造限制的传统材料不同,复合材料几乎可以模制成任何所需的配置,从而实现创新且美观的设计。这种设计自由促进了不同行业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创造力和创新。

复合材料显著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性能,会对各行业产生以下影响:(1)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复合材料彻底改变了飞机设计,从而显著提高了燃油效率、性能和运营成本。复合材料结构,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飞机机身、机翼和发动机部件,与传统金属结构相比,重量减轻高达20%-30%。重量的减轻意味着有效负载能力的增加、飞行航程的延长和燃油消耗的降低,使得复合材料在现代飞机设计中不可或缺[3]。(2)汽车:复合材料的应用提高了汽车零部件的性能和效率,有助于实现轻量化计划和减排目标。碳纤维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汽车车身板件、底盘部件和内饰,以减轻车辆重量并提高结构刚度。重量的减轻提高了加速度、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同时还提高了耐撞性和乘员安全。(3)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复合材料用于建造风力涡轮机叶片、太阳能电池板和水力发电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捕获和效率。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疲劳、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海上风电场和海洋可再生能源装置。此外,复合材料可以设计更大、更高效的涡轮叶片,从而增加能量输出并降低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

1.4 可持续材料

可持续材料的重要作用在环保产品设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包括:(1)资源保护:可持续材料通过减少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与资源开采和加工相关的环境退化,有助于资源保护。通过利用可再生或回收材料,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减轻自然资源的消耗,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2)减少碳足迹:可持续材料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材料提取、制造、运输和处置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减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碳足迹。生物塑料和天然纤维等生物基材料在生长过程中封存二氧化碳,从而抵消排放并促进碳中和。此外,与传统材料相比,可持续材料的制造通常需要更少的能源,从而进一步减少其环境足迹。(3)废物减少和回收:可持续材料通过实现闭环材料循环和循环经济原则来促进废物减少和回收。回收的金属、塑料和复合材料可以重新融入制造过程,减少对原始材料的需求,并将废物从垃圾填埋场转移。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时考虑到可回收性,有助于报废处理并促进有价值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4]。(4)减轻环境影响:可持续材料有助于减轻与污染、森林砍伐、栖息地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相关的环境影响。通过选择来自负责任管理的森林、农作物或消费后废物流的环保材料,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危害并为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以下是可持续材料在环保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关键应用:(1)可生物降解塑料:源自玉米淀粉、甘蔗或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传统石油基塑料的可持续替代品。这些材料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如外壳、外壳和包装,在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提供生物降解性和可堆肥性。(2)再生金属:再生金属,包括铝、钢和铜,因其高强度、耐用性和可回收性而广泛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通过将回收材料纳入零部件和组件中,制造商可以减少与金属生产相关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保护自然资源。(3)生物基复合材料:由天然纤维和生物树脂组成的生物基复合材料为传统石油基复合材料提供了可持续的替代品。这些材料用于结构部件、绝缘材料和隔音板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可比的性能,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 新型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未来应用及影响

新型材料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集成有望彻底改变该领域,使产品设计得到充分创新,产品性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以下是对新型材料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应用趋势及影响的预测:(1)多功能材料: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功能材料,提供机械、电气、热和传感特性的组合。这些材料能够将多种功能集成到紧凑、轻质和节能的设计中。例如,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智能材料可以充当传感器和执行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系统和自适应结构。多功能材料将推动机器人、航空航天、医疗保健和汽车行业的创新,促进下一代智能设备、自主系统和可穿戴技术的开发[5]。(2)可持续材料的进步:对可持续材料的需求将继续推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环保替代品的研究和创新。随着公司优先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原则,生物基材料、回收材料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将受到重视。可持续材料具有减少碳足迹、节约资源和报废可回收等优点,与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的努力相一致。从可生物降解的电子产品到可回收的储能设备,可持续材料将在塑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3)自主和自愈材料的出现:自主和自愈材料将成为机电一体化领域自主系统和弹性基础设施的关键推动者。自修复聚合物、形状记忆合金和响应涂层将实现自修复结构、自适应表面和容错组件,从而提高可靠性、寿命和性能。这些材料将在航空航天、运输和基础设施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些应用中,停机时间和维护成本是重要的问题。自主材料将实现自我监控、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的需要,并最大限度地延长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4)增材制造的定制和个性化:增材制造技术将使材料设计民主化,并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定制和个性化。3D打印允许快速原型制作、迭代设计以及复杂几何形状的按需制造以及根据特定用户需求和应用量身定制的定制组件。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例如多材料打印和基于体素的打印,可以精确控制材料成分、微观结构和功能。增材制造的定制化和个性化将推动消费电子产品、医疗设备和汽车零部件的创新,使用户能够为不同的应用创建定制解决方案[6]。(5)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集成: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将在推进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纳米尺度上提供独特的性能和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纳米传感器和纳米执行器将使轻质、高强度、响应灵敏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增强的性能和功能。从纳米电子学到用于能量转换和存储的纳米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将为机电一体化的小型化、效率和可持续性带来新的可能性。此外,纳米制造技术的进步将能够精确控制材料特性和器件特性,从而在小型化、能源效率和性能优化方面取得突破。

3 结语

总而言之,各类新型材料的集成代表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范式转变,需要设计人员深刻认识到新型材料的应用价值、实际影响、优点和作用,把握产品设计的关键因素,大胆创新产品设计,努力拥抱新兴趋势,更好地利用新型材料,设计出更多性能优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其顺利进入市场,推动相关领域不断进步,产生最大化的产品效益,满足利益相关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参考文献:

[J]史文强.产品设计中新型环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J].西部皮革,2021,43(17):149-150.

[2]郭亚娟,伦佳琪.新型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3(22):254-256.

[3]郑辉,张明洋,陈晓静,等.新型材料在汽车轻量化设计中的作用与技术应用情况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3(6):102-104.

[4]周然锋,张惠贤,尹小丽,等.新型纳米材料在农产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色谱,2023,41(9):731-741.

[5]王子恺.新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技术中的应用[J].汽车与新动力,2022,5(5):18-20.

[6]王雪俊.工业设计中新型纺织材料的应用及进展[J].纺织报告,2023,42(6):21-23.

猜你喜欢

新型材料应用分析
建筑装饰设计中“新型材料”的应用
新型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室内装饰设计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优势研究
新型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简述
传统民居中的新型材料应用研究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烟草切丝机磨头导杆油垢自动收集装置的设计及应用分析
锅炉检测应用压力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