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要点研究
2024-07-05杨向飞
杨向飞
摘 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要点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与实践策略。通过阐述实训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建立与共享、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与实践能力提升、职业技能竞赛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中的作用、订单班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及技能鉴定与素质提升中心的建立等方面的实施策略,旨在为同类高职院校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张,对于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然而,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构建、实训条件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等。
1 校企合作建设实训资源
在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模式是连接教育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的重要桥梁。此模式不仅促进了教学资源与实训条件的优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室的构建与利用,及校企共享实训资源等[2]。
(1)通过企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建立与行业标准相符合的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所,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直接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与设备。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地方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基地,其中包括模拟控制中心、车站模拟运营室等,充分模拟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环境。
(2)学校依托企业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建立了多个专业实训室,如信号控制实训室、客服服务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覆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各个关键岗位。实训室的建设旨在提供一个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并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如应急处置、客户服务等。
(3)校企共用实训资源极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点。企业参与教育过程,可以直接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指导和反馈,有助于学生技能的精准提升,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符合需求的潜在员工。校企合作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通过企业实践,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通过参与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得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自己筛选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减少了企业的人才引进成本和培训成本。学校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还拓展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增强了学校的品牌和声誉。
2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共享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共享,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课程、实训素材等内容,其构建和维护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
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以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而言,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紧密结合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标准,确保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课程的设计要基于职业能力模型,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实训素材的开发则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制作出接近真实环境的模拟材料和案例,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
教学资源库的维护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不仅包括定期的资源评审和更新,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资源的创新和丰富中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反馈和行业发展动态,调整和优化教材和课程内容;学生在实训和项目学习过程中产出的优秀作品,也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收入资源库,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共享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资源库的共享机制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同课程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协同效应。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库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在线访问和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促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
3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在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
(1)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通常由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引领教学科研方向、协调资源整合以及带领团队攻克教学和科研难题。专业带头人还需定期接受最新的行业培训,保持专业知识的前沿性,以确保专业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2)骨干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主力军,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骨干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还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和科研项目,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教师发展基金、鼓励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行业实习机会等方式,激励其不断成长和进步。
(3)产业导师则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重要产物,通常由行业内的资深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带入课堂,通过讲座、实训指导、项目合作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4]。此外,产业导师还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进入职场。
为了有效实施上述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学校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制定明确的师资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加强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产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以及建立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4 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
通过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学生可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则能借此机会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对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和锤炼自己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竞赛,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明确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定位和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中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竞赛还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教师而言,在准备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专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教师在竞赛中能够发现和总结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基础。教师通过与企业和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可以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
为了有效组织和参与职业技能竞赛,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竞赛选拔和培训体系,通过内部选拔赛筛选优秀选手,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其次,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竞赛题目的设计和评审,确保竞赛内容的实践性和前沿性。再次,学校还应为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如设立奖学金、组织经验分享会等,激发全校师生对职业技能竞赛的热情。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竞赛成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订单班教学的实施
订单班教学模式作为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教育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定制培养所需人才,不仅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实施步骤包括需求调研、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实施、实践训练和评价反馈五个阶段。首先,需求调研阶段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入沟通,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包括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其次,在课程体系设计阶段,根据企业需求调研结果,结合学校教育资源,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实施阶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训练阶段则通过企业实习、工作坊式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最后,在评价反馈阶段,通过学生的就业结果和企业反馈,评价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
订单班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5]:(1)订单班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匹配,使学生能够学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2)该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实习,学生能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减少职业适应期。(3)订单班教学模式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输送了大量定制化人才,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
在连接教育与产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订单班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使教育教学更加聚焦于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企业实习经历,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职业身份,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6 技能鉴定与素质提升中心的建立
技能鉴定中心和全员素质提升中心的建立是高职院校响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虽然两个中心侧重点不同,但共同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技能培训和评价体系,帮助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
(1)技能鉴定中心的建立过程通常包括需求分析、资源整合、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四个阶段。首先,通过需求分析确定哪些职业技能是市场所需、学生所缺的,进而确定中心的重点建设方向。接着,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如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参与教学、利用企业的实训基地等。设施建设阶段着重于构建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室和评价场所,确保学生能在接近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评价。人员培训则旨在提升教师和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技能鉴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技能鉴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系统评价,通过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行业的认可。
(2)全员素质提升中心的建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建立过程同样需要进行需求调研,了解学生和行业的需求,然后设计符合需求的培训课程和活动。资源整合是全员素质提升中心的关键,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其他教育机构的联盟等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反馈。全员素质提升中心的功能在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
技能鉴定中心和全员素质提升中心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技能鉴定中心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和严格的技能评价,确保学生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全员素质提升中心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两个中心的建立,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7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发展教学资源库、构建师资队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实施订单班教学、建立技能鉴定与素质提升中心以及推进国际化服务等策略,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学生的职业技能。面对快速变化的行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专业建设仍面临着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挑战。未来,高职院校应持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以创新的教育思维和方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婧,刘小俊.基于岗位引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23,38(6):99-102.
[2]王向阳,朵建华,刘懂懂,等.城市轨道交通多专业数字化运维体系[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26(11):212-216.
[3]袁珺.城市轨道交通运管专业课程开发实证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8):8-11.
[4]邢倩荷.职业教育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铁道概论》课程为例[J].山西青年,2023(16):43-45.
[5]李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究[J].宁波经济,2023(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