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传统文化东风 立民族自信之根

2024-07-05包絮云邓雪

中学生报 2024年2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古诗文课程内容

包絮云 邓雪

东风拂面,指引航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正像一阵拂面的春风,给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带来了思考和教研的契机。

初高中阶段古诗文蕴含着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古诗文,更倾向于应考,机械地诵记应考的知识点,未能深刻地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如何打破课时容量限制的僵局,立足语文教学特点,实现跨学科融合学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科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第二课堂的形式。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航行的指南,也为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指明了航向。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课题成立

在2022—2023年,邓雪、包絮云两位老师依托校本课程“传统文化之衣食住行”,首先进行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2022年3月,“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第二课堂研究”课题组成立。2023年1月,课题形成并申报校本课题,经校推荐,顺利通过市级教师发展专项。课题组由尹军成老师牵头主持规划,邓雪、包絮云授课、梳理、整合、改进、补充。大家分工明确、协调补充、配合默契。

第二课堂作为常规课堂的左右臂,其课程内容设置、授课形式更为灵活。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第二课堂研究”作为课题,在计划拟定、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细节上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甚至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课程。但三位老师克服困难,从无到有——查询传统文化书籍,查找不同的学习网站,研读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准备每张PPT,连字体的设计都反复琢磨,力求处处彰显“传统文化”特色。

课堂回放

上好第二课堂选修课,形成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是本课题最重要的一项成果之一。为准备第二课堂内容,老师们认真备课、精心选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成果,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内容中的相关元素进行更上一层楼的深度阐发。2022年上半年,老师们克服困难,在周六开设两节连堂选修课。2022年下半年,课题成员则对相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地加强课程宣传,在学校教学处支持下制作选修课程展板。除了部分原学员以外,课程增添了大量新学员。目前,选修课程人数为三十人,涵盖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也在课程中发挥着更多的主体性作用。

回顾历程

在初期选修课教学中,课程内容遴选四个板块——衣、食、住、行,因为“衣食住行”和学生的生活靠得更近。但在两期课程后,邓雪、包絮云又发现了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更为丰厚、繁复,也更有趣。加之报选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涨了两倍,学生强烈要求补充更多内容。于是,在形成课题后,三位老师决定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内容不断增加,课题组成员搜集了大量传统文化的资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进行需要使用的教具、书籍、纪录片、实地考察的人文景观等,在浩如烟海、形式多样的资料库中分类整合、精心挑选,制作出能有力呼应第一课堂古诗文的内容。同时,课题组教师在研读了初中部编版六本教材、高中统编版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之后,又将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有针对性地完成了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框架预设。三位老师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课程计划。

整个课程从开始到完成,共需十三个板块,涉及衣、食、住、行、节日历法、官职典制、科举教育,等等。从2022年3月到2024年3月,共计两学年。除了必备的老师上课用书、课件资料外,还有各种经过严格挑选的、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视频、音频等资料。学生上课要落实笔记,积极参加活动,比如绘画、表演、小作文等。课后完成学历案,在期末形成综合性评价。

携手共进,硕果累累

资料汇编

为更好地完成课题任务、凝练课题成果,更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古诗文教学进行融合、渗透,在尹军成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前人资料积累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初高中阶段古诗文内容的汇编和整理。整理的资料不仅包括初中古诗文课内和课外诵读篇目内容,还包括了每篇的注释、鉴赏以及部分写法分析和主题分析。除此之外,还补充了练习题,以增加训练效能。包絮云负责初一板块,邓雪承担初二、初三板块。目前该资料已经有十五万余字,该项资料将进行进一步的精心汇编,反复校订,装订成册。

课题组成员汇编和整理的初高中阶段古诗文内容

在课题进行中,老师除了精心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活动、制作相应课件、准备视频材料以外,为配合第二课堂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活动,课程老师还进行学历案制作。引导学生配合课堂内容完成,习题和课程内容进度保持一致,又稍有迁移变化。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学生一课一得。学历案制作根据课程内容逐步优化、完善。除了给学生留有任务展示空间,还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设计,如“我穿越了”的学案情境导入、图文并茂的选择题、紧扣古诗文内容的常识填空,多样化激趣。

教学课件资料图片

部分学历案内容

学生完成的学历案任务图,还原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汉服设计。

学生完成的学历案任务图,还原不同中式建筑设计。

邓雪、包絮云补充课程的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体系,整理、形成了教学课例成果。

引领创新,激活精神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第二课堂研究”课题实践已接近尾声,组员正紧锣密鼓地将课题实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收获撰写成论文,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次,力求把此课程变为该校选修课的传统课程、品牌课程。

因为学生的认可,此课程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探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认为此课程内容丰沛、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古诗文注释里的文字以更为有趣、好玩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了他们对古诗文中词句的理解、内容的认识。其次,学生发现此课程实现跨界学习,打通了语文和历史、地理、美术、音乐、道法,甚至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大语文教学观,让语文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可爱。再次,学生发现身边很多熟悉的事物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从自己的姓名,到家里吃饭的规矩;从服饰打扮,到车马出行,他们感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对接,为学而研,以研促教,把宝贵的教学收获提升到一个课程体系,并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理念,既能提高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又能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实现课程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进校园,送来满园香;一诗一文皆有情,民族自信扎深根。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古诗文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