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24-07-04徐强
徐强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T1)、秸秆粉碎行间覆盖还田(T2)、秸秆发酵翻压还田(T3)、秸秆炭化还田(T4)。研究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显著,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T3>T4>T1>T2>CK,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是T3处理最高。【结论】秸秆发酵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叶面积,增加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较好的秸秆还田模式。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生长;产量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长期以来,大量的化肥投入成为维持玉米产量的主要方法,但其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通透性能差、贮水能力弱、养分比例失衡,作物产量低下[2]。因此,发展并完善玉米栽培技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玉米产量、品质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结构,增强土壤保墒能力,减少地面蒸发,协调水、肥、气、热关系,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进而促进作物生长,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4]。吉林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将玉米秸秆通过还田的方式进行利用不仅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
北方春玉米区土壤含水量少、春秋温度低,秸秆腐解速率较慢,所需时间长,导致秸秆养分不能在玉米关键生育期充分释放,秸秆碳氮资源不能有效利用[6]。研究认为,通过秸秆处理能够加快秸秆分解,显著提高利用效率[7]。赵懿等[8]认为,秸秆发酵还田提高了秸秆腐解效率,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提升秸秆还田的肥力效应。邵云等[9]的研究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目前,有关秸秆还田利用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区域范围内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设计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研究玉米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变化特征,为玉米秸秆高效利用和玉米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实验地位于吉林省舒兰市朝阳镇,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683mm,年均气温4.3℃,年均有效积温2708.6℃,年平均日照2426.5h,年无霜期140d。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土壤基础肥力为:有机质27.42g·kg-1,全氮1.75g·kg-1,碱解氮98.72mg·kg-1,速效磷45.38mg·kg-1,速效钾153.47mg·kg-1,pH值为6.82。试验玉米品种为京科968。试验用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N 46%)、过磷酸钙(P2O5 12%)和氯化钾(K2O 60%),均购自当地农资市场。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0年进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T1)、秸秆粉碎行间覆盖还田(T2)、秸秆发酵翻压还田(T3)、秸秆炭化还田(T4)。T1处理在上茬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量粉碎后旋耕翻埋;T2处理将秸秆移出试验地后粉碎,玉米播种后在行间进行覆盖,秸秆全量还田;T3处理将秸秆移出试验地粉碎,加入尿素调节碳氮比至25‥1,然后加入发酵剂,浇透水,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堆成草堆覆盖草帘进行发酵,发酵好后旋耕还田;T4处理将秸秆全部收集,在450℃条件下限氧热解 6h制成生物炭,然后旋耕翻入土壤。玉米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每个小区宽8 m,长20 m,播种前施入氮肥(N)180kg·hm-2,磷肥(P2O5)120kg·hm-2,钾肥(K2O)120kg·hm-2,氮肥40%在拔节期追施,其他肥料均作为基肥一次施入。试验期间按照常规管理进行灌水、除草等农事操作。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玉米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玉米叶面积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每个处理分别在9展叶期(V9)、抽雄期(VT)、水泡期(R2)、乳熟期(R3)随机选取5株玉米将全部叶片取下测定,根据玉米密度计算叶面积指数。
1.3.2 玉米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玉米叶面积在抽雄期使用Li-6400光合仪,选择晴天上午分别测定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r)、蒸腾速率(T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每个处理测定3次。
1.3.3 玉米干物质的测定
分别在9展叶期(V9)、抽雄期(VT)、水泡期(R2)、乳熟期(R3)、成熟期(R6)进行取样,每个处理随机选择连续5株玉米植株,将植株按茎、叶、穗分开,于105℃下杀青30min,80℃下烘干至恒重,进行称重,测定干物质积累量,计算花前营养体干物质转运量(g)、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g)、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
1.3.4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玉米成熟后进行实收测产,每个处理选择5穗玉米进行考种,分别测定穗行数、穗粒数和百粒重。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计算处理,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反映作物光合器官的大小,叶面积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从表1可知,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在V9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VT期,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1>T2>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6.70%、4.25%、11.76%和9.64%,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R2期,变化特征和VT期相似,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3.89%、9.73%、16.15%和11.28%,T2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R3期,变化特征也和VT期相似,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5.79%、8.56%、17.59%和12.73%,T1和T2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各生育时期的T3处理叶面积指数最大。
2.2 秸秆还田对玉米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光合作用是作物物质生产和积累的重要化学反应过程,从表2可知,秸秆还田对玉米叶片光合参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1>T2>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4.14%、1.87%、13.80%和9.96%,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各处理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和CK没有显著差异。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表现为T3<T4<T1<T2<CK,处理间差异均显著。蒸腾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1>T2>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3.91%、2.20%、4.56%和3.67%,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这表明T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大。
2.3 秸秆还田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从表3可知,秸秆还田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的影响。在V9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VT期,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从大到小依次为T3>T1>T4>T2>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8.53%、4.77%、10.34%和8.43%,T1和T2、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R2期,变化特征和VT期相似,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6.98%、3.48%、14.64%和10.29%,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R3期,变化特征和VT期相似,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8.75%、3.64%、13.49%和11.47%,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R6期,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8.96%、5.19%、14.44%和12.37%,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这说明在T3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最高。
2.4 秸秆还田对玉米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干物质的转运能够体现源库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玉米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除T2处理外,各处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均显著高于CK,T1、T3和T4分别比CK高出5.11%、10.71%和3.41%,T1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T1和CK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CK。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1>T2>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9.54%、5.74%、19.89%和17.59%,T1和T2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T4处理最高,其次是T3处理,各处理均高于CK,T4处理显著高于CK。
2.5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不同处理间的玉米产量存在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对玉米穗数和穗行数没有显著的影响。除了T2处理外,其他处理的行粒数均显著高于CK,表现为T3>T4>T1>T2>CK,T1、T3和T4分别比CK高出6.14%、2.10%和13.98%。百粒重变化特征和行粒数相似,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1>T2>CK,各处理均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3.74%、3.53%、10.23%和7.73%。产量从大到小表现为T3>T4>T1>T2>CK,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1、T2、T3和T4分别比CK高出8.52%、3.96%、17.77%和14.33%。这说明在T3处理下的行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明显。
3 讨论
作物秸秆是宝贵的生物资源,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元素。秸秆还田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作物秸秆资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10];同时可以保持水土、抗旱保墒,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践证明,实施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一项有效措施[11],既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玉米产量主要取决于光合作用的物质生产力,而叶面积是决定光合生产力的重要因素[12]。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有效改善了作物生长的环境,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13]。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玉米叶面积指数,主要是由于秸秆还田补充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对玉米地下和地上生长起到协调作用,增加了叶面积指数[14]。在本研究中,秸秆发酵翻压还田处理叶面积指数最高,主要是由于秸秆发酵后,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不容易分解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缩短了秸秆在土壤中的反应时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进而促进玉米根系下扎,协调土壤、根系和地上部的关系[15]。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物质转化的重要反应,玉米生长需要的化学能主要源于叶片对截获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改善根系生长空间,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转化,从而有利于保证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16]。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下的光和参数优于对照,主要是由于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改善了农田小气候环境,协调了个体和群体关系,改善了玉米对光温水等资源的利用率[17]。在本研究中,秸秆发酵翻压还田处理的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主要是由于该秸秆还田模式下光能的截获利用率较高,显著提高了光合作用。
干物质积累是籽粒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秸秆还田能够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18]。研究表明,干物质积累量在一定范围内是与产量呈正相关的,花后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19]。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秸秆发酵翻压还田处理效果最好,主要是由于在秸秆发酵翻压还田处理下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玉米影响不同,其中,秸秆发酵翻压还田处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是T3处理最高,是较好的秸秆还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强,窦森,焦云飞,等.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22,47(4):52-56+69.
[2] 王博博,徐新朋,侯云鹏,等.东北中部黑土连续秸秆还田下玉米适宜氮肥用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2):71-79.
[3] 宋佳杰,徐郗阳,白金泽,等.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2022,43(9):4839-4847.
[4] 徐莉莉,李丹,李璇,等.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以及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23,39(5):115-118.
[5] 刘子刚,卢海博,赵海超,等.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22,31(2):183-192.
[6] 宋佳丽,王鸿雁,张淑香,等.施肥和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22,41(1):108-115.
[7] 王新媛,赵思达,郑险峰,等.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3):5043-5053.
[8] 赵懿,杜建军,张振华,等.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21,37(6):1614-1622.
[9] 邵云,马守田,李学梅,等.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1):1545-1551.
[10] 万小楠,赵珂悦,吴雄伟,等.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固碳、氧化亚氮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J].环境科学,2022,43(1):569-576.
[11] 孔培君,郑洁,栾璐,等.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红壤细菌群落、有机碳矿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2021,42(12):6047-6057.
[12] 靳玉婷,李先藩,蔡影,等.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稻-油轮作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2021,42(8):3985-3996.
[13] 柴如山,徐悦,程启鹏,等.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95-109.
[14] 栾天浩,刘云强,高阳,等.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20,45(6):64-67+77.
[15]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等.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2):4613-4622.
[16] 邱琛,韩晓增,陆欣春,等.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20,9(3):277-286.
[17] 黄婷苗,郑险峰,侯仰毅,等.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4):853-863.
[18] 张玉铭,胡春胜,陈素英,等.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碳氮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9):1558-1570.
[19] 马永财,滕达,衣淑娟,等.秸秆覆盖还田及腐解率对土壤温湿度与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21,52(10):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