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习作例文,搭建读写之间的桥梁

2024-07-03王虹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例文铅笔自然段

王虹

统编版三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都编排了习作单元,并且有明确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习作单元中的两篇习作例文位于“初试身手”与“习作”栏目之间,不属于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而是专门为学生的习作编写的选文类型。通过旁批和课后练习的方式,强调本单元的习作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习作的借鉴和仿写范例。习作例文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成为习作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准确理解其在教材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一、透析习作例文,明确编排意图

习作例文没有标注课文序号,不属于教材中的课文篇目,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生字词的教学任务,而是通过旁批的方式对例文的写作进行多角度的提示。课后习题则针对例文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对于这类新型课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明确编排意图,积极探索习作例文的有效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习作例文在单元教学中的教学价值。习作例文大多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写作的,与学生的观察点比较接近。

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致观察身边事物的方法,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

第一篇《我家的小狗》的作者是捷克的博·日哈。通过对自己家的小狗“王子”日常行为的细致观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活泼可爱的小狗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小狗的基本情况:名字、花色、跑得快、很乖。第2至8自然段针对小狗认字、哼哼叫和汪汪叫、跟火车赛跑三个方面的表现展开详细的描述,突出小狗淘气与可爱的特点。作者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描述了孩子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狗的喜爱之情。

第二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作者是王鲁彦。例文开篇先用简短的一句话点明主旨,直接抒发“我”对故乡、对故乡杨梅的热爱之情。接着,采用拟人手法写春雨的及时到来使杨梅树旺盛生长,再抓住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等特点进行具体可感的描写,使人感觉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细腻的文字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充分展现出来。

虽然两篇例文的篇幅都比较短,但层次都非常清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把自己想象成例文中的“我”和小狗一起玩耍,一起品尝杨梅的酸和甜。

习作例文的语言非常简单,学生大多都能轻松理解,因此教师无需从篇章入手完整地教授整篇例文。相反,可以根据习作要求有选择地选取例文中某一方面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二、读懂习作例文,理清表达思路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学习习作例文,教材对每一篇例文都进行了批注,写在正文的旁边,并不属于独立文本,而是和习作例文形成一体化的理解结构,成为学生解读习作例文的重要依据。每一篇习作例文还有课后习题,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要点,完成相应的练习。阅读习作例文,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旁批与课后习题,理解其中的表达思路。

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对题目所做的旁批是“铅笔有了梦想……它会想些什么呢”,这实际上就是编者和学生的对话:试着以铅笔的身份去展开想象。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例文,找出铅笔的五个梦想,分别是溜出教室、跳进河塘里、躲到菜园里、来到小溪边、跑到运动场上。第二处旁批用陈述句表达了编者的观点:第三个梦想中铅笔与豆角、丝瓜在外形上都具有细长的特点,把铅笔想象为“长长的豆角”“嫩嫩的丝瓜”是自然的、合理的。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文的插图,看到一支支铅笔挂在藤蔓上,像彩色的豆角,像细长的丝瓜,学生对如何展开合理想象就有了认识。如在第一个梦想中,因为铅笔竖起来又细又长,就像植物细细长长的茎,当然就可以萌出嫩芽、开出鲜花。在第二个梦想中铅笔与荷叶的茎的外形比较相似,想象成站在荷塘里为小鱼虾撑伞就非常自然。在第四个梦想中,把铅笔想象成又细又坚硬的船篙也非常合理。因此,当第三处旁批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它为什么会这样想呢”的问题,学生就能迅速联系铅笔杆具有又细又硬的特点,和运动场上的撑竿、标枪的作用非常相似,能帮助小动物们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学生都明白了例文进行想象的思路:选取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合理想象,而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想象。

最后,习作例文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思考铅笔还有哪些梦想后仿照课文说一说,学生就会联系铅笔的外形和功能展开联想,如第六个梦想是来到天安门广场。“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做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人群手中的小红旗的旗杆,在大家的挥舞中和五星红旗一起舞动。”

旁批是编者对习作要点所做的重要指导,课后练习是编者对学生的习作提示,旁批与课后练习将作者、编者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只有读懂了习作例文,才能清晰地理顺单元习作的表达思路。

三、借助习作例文,搭建习作框架

习作例文为学生展示了单元习作的范例,它的篇章布局、段落结构都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阅读习作例文,学生会产生很多阅读体会,但是要把这些思维活动转变成书面语言还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还要借助习作例文引导学生搭建习作框架,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变为思维活动,再转变成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习作的质量。

1.审清题目要求。学生习作时,首先需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内容。有些学生对习作要求理解不够具体,难以把握题意,一时找不到表达的方向,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习作例文中找到审题途径。如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万花筒”,虽然习作提示作了说明:“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选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按一定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但是学生会以为“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指“惊天动地的事”,而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都是平平淡淡的,因而对写什么事感到一筹莫展。为此,教师指导学生读一读该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的题目——“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思考: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普普通通的,似乎没有哪一件物品、哪一件事让我们久久难忘。这两篇例文中,作者印象深刻的是什么物品?学生都能很快确定是杏和小木船。那么围绕这些物品,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哪些事?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学生就能总结出确定习作题目的方法:选取印象深刻的一个物品,然后围绕这个物品叙述事情。

2.确定习作结构。很多学生在选择描述对象以后,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三言两语就把整件事写完了,这就反映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着老大难的现象——无话可说。如何让作文有内容可写,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借助习作例文的写作结构启发学生获得相应的启示。如《我家的杏熟了》的第1自然段是“说杏”,介绍杏的特征。第2至4自然段写“数杏”,介绍杏的数量多,第5至7自然段介绍奶奶打杏的起因和过程,第8自然段介绍奶奶是怎么分杏的。第9自然段介绍奶奶“分杏”这件事使我印象深刻。分析习作例文的结构,学生就理解了写一件事就应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的方法。根据研读习作例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在习作之前针对自己所写的事情列出习作提纲,并标注出其中需要重点介绍的部分,使文章做到有详有略、张弛有度。

凭借习作例文,指导学生提炼出习作框架,然后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的习作思维就变得有条有理,因为有了“定型”的框架,也就解决了“无话可写”和“随意乱编”等习作难题。

综上所述,习作例文如同读写之间的一座桥梁,将阅读与习作真正联结在了一起。习作例文对于学生的习作指导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桥梁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树立信心,扬起热爱习作的风帆,在作文的海洋中劈波前进,顺利远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

猜你喜欢

例文铅笔自然段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假如我是……”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借铅笔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美丽的秋天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