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暖处是读书
2024-07-03张军
张军
人生漫漫,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读书在我生命中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而不可或缺,何时何地都难以割舍。在书的滋养下,从小到大,我写作文时常能文思泉涌,下笔时流利畅快,作品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高考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大学中文系,为的是能够多看几本书。此后的每一天,图书馆成了我的常驻地,除了上课、吃饭和休息,空闲时间我基本都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一所乡村学校当班主任,被安排教初中两个班级的语文。都说乡村的孩子淳朴可爱,但也不乏一些厌学的 “小刺猬”。面对他们的“不乖”,我感到心力交瘁,班级管理一地鸡毛。老校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向我面授机宜。他建议我利用晚上或周末假期,多到图书室看看《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国教育报》等,或许能找到一些治班良策,又提示我要多向老教师求教,同时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另一本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每当夜幕降临,送走了最后一名学生,抖落一身的疲惫,我就坐下来挑灯夜读。有时灵感迸发,或思考如何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主动学习,或为了完成一篇稿子,经常熬至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耐心的走访、倾听与教导下,那些“小刺猬”能在教室里坐了下来、学得进去,同时我撰写的散文和教学随笔在当地媒体上发表,当我手上攥着散发着墨香的样刊时,内心感到无比甜蜜。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慢慢地,我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力争让我的课堂有吸引力、感染力,叩击学生心灵。读书看报,学思结合,无论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在获取知识中汲取了很多教育智慧。例如,《再塑生命的人》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认真对比阅读了《我的生活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对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海伦·凯勒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于缔造传奇的莎莉文老师也钦佩其不易。我意识到教授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带领学生品析句子、赏析人物的层面。如此“精神佳肴”要让学生受益终身。于是我从标题入手,抛给学生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在阅读中梳理文章内容,在品析中感受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我引导他们细细品读,感受海伦从对“水”的认识,到以这种认识唤醒了灵魂,并让她对生活感到充满光明与希望、快乐与自由,从而获得在逆境中奋进的勇气和力量,最终成就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开始感悟到有灵魂的生命需要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然的落实——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整堂课节奏舒缓、气氛浓厚,我能够从容不迫、举重若轻,这是厚积薄发的阅读习惯带给我的,阅读是教师最好的备课。
特级教师吴非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讲课,而是出于内心的渴望与对知识的渴求。阅读使我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可以在大语文的观念里聊文学、讲生活、谈感悟,每一次在课堂上收获的幸福和惊喜都会令我感动。唯有在读书的世界里静守初心,才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并以此影响学生,引导他们从心而读、有悦而读、有悟而读。
经年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让我看到更宽广的世界,也教我学会明辨是非,使我在闲暇时体会到宁静的快乐。随着时间推移,家中的书架像不断成长的藤蔓逐渐“繁茂”,时光温暖,一路繁花,我唱着跑着,渐渐长大、慢慢变老,与书的缘分也将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