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短剧:质量与流量的博弈
2024-07-03韩辉黄丹琳黄可欣耿艺彤
韩辉 黄丹琳 黄可欣 耿艺彤
“今年过年你看《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部剧了吗?”
“我还以为只有我在看土味小短剧,原来你们都在看。”
2024年春节期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部短剧突然爆火,一度成为春节档最火的短视频平台竖屏短剧之一。00后女大学生司念穿越回20世纪80年代,遇到离异带娃的养猪场老板周越深。她一边与周谈婚论嫁,一边与极品亲戚斗智斗勇,同时还不忘把生意做大做强。该短剧以独特的年代风情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受到观众的广泛青睐,同时也吸引了媒体和业界的大量关注。与之类似的网络微短剧也在不断地创造行业神话。“《无双》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拜托了,别宠我》分账票房破3000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名为竖屏微短剧的新兴网络影视形式,正在悄无声息地融入人们日常的娱乐生活之中。
随着短剧的爆火,横店等影视制作基地再次迎来了创作的热潮。演员成为了稀缺资源,不少短剧剧组为了抢夺优秀演员,不惜高价聘请,甚至出现了一些演员“一天跑几组”的现象。此外,短剧的创作与传播也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编剧和导演投入到这一领域,各大视频平台也抓住时机,纷纷加大了对短剧内容的引进和投入,从而吸引更多的流量。这种新型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模式,为剧组和平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吸睛吸金,短剧出圈
当前网络短剧的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据统计,2024年预估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为探究当下短剧市场的现状,我们对短剧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展开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国内上线的短剧类型多以爱情、剧情、古装为主,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细分类型和跨界融合的短剧作品逐步出现,吸引了大批观众。其中女性和Z世代(15-29岁)是观看短剧的主要人群。
网络短剧的创收和变现也有多种方式。其变现以平台分账为主,将短剧版权在下游平台销售,通过会员和流量进行分成。除此之外,广告植入也成为网络短剧获利的方式之一,为了让短剧的创收更可观,爆火的小程序短剧依赖内容付费来进行营收。有些网络短剧甚至还推出衍生品,不仅拓宽了创收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短剧的热度。
为进一步深入用户群体,了解他们对于网络微短剧的看法,我们设计并在校园内发布调查问卷,共收集了83份问卷。问卷显示,超过84%的受调查者观看过网络短剧,但其中近80%的用户并没有在网络微短剧上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观看频率多为“偶尔”或“很少”,可知大多数校内用户还是以理性、谨慎的态度对待这一“电子榨菜”。
对于观看网络短剧的原因,七成左右的用户选择了“消磨时间”以及“剧情精彩”这两个选项,在短剧类型中,最受欢迎的短剧类型是“欢乐喜剧”。一方面,短剧因紧凑的剧情、频繁的反转能够迅速博得观众眼球;但另一方面,这种逐渐公式化的“套路”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短剧中,会致使观众审美疲劳。没有选择观看网络短剧的观众,大多数认为短剧的剧情过于俗套。抛开剧情,单独讨论网络短剧的思想以及价值观时,超过90%的人给短剧打7分及以下,其中打分为5分和6分的人超过半数,由此可见,大多数用户认为网络短剧在实现剧情的“爽”之外,其本身的思想价值并不高。
在询问网络微短剧未来应当如何改善时,有人在问卷中表示,短剧创作的出发点就是“爽”,因此更重要的是在剧情上多下功夫,让其更“爽”一些。但仅仅依赖剧情的“爽”能够持续赢得广大网友的青睐吗?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实现长远发展,是网络微短剧始终面临的挑战。
“爽感”剧情还是流量进化?
伴随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新加入“网络微短剧”类目,微短剧跨出市场边缘和试水期,张开双臂迎来了平台规模化发展热潮。
自2023年起,爆火出圈的短剧层出不穷。从2023年8月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到龙年春节期间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综观市场上流行的网络短剧,它们大多都具有高密度的剧情设置、高颜值的演员配置、简短快的节奏特点,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观者提供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因为具有“土”“短”且“下饭”的特征,网络短剧渐渐被人们追捧为新兴的“电子榨菜”。
网络短剧的走红并非偶然。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一集的时间仅仅不到两分钟,上下班通勤、学生上学等车的时间就能刷上几集,剧情紧凑不拖沓,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但又需要娱乐放松的需求。此外,故事情节几乎一集一“爽点”,融合了穿越、复仇等网络“爽文”的常见元素,将主要人物关系集中在两个主角之间,通过人物将“爽点”进行串联,从而达到“爽”的效果。剧中的“爽”是极其直白的:主角在故事中所向披靡、无人能敌,他们依靠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财力,在一场场恶人欺负——受委屈——主角还击——成功复仇的循环中一路打怪升级,最终达成事业、爱情、名誉大丰收的完美结局。
在叙事模式上,网络短剧的创作倾向于为观众“造梦”。“言情甜宠”“奇幻悬疑”是网络微短剧中最泛滥、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题材,“灰姑娘”“重生复仇”“金手指”的设定也常见于这些故事的主角身上。究其本质,短剧是在为观众创造能够获得“爽感”的“拟态环境”。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只要点亮屏幕,就能同主角一起“从一百八十平米的大床上醒来”,轻松地跨越难关,迎接美满的爱情或事业,何乐而不为呢?
从传播载体上来看,作为网络短剧主要发布平台的抖音、快手等,站在发展风口,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喜好,精准定位目标观众并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将最符合用户喜好的作品精准推送到他们眼前;剧方也通过不断创新的推广策略持续吸引着更多潜在受众的目光,比如将演员与剧情内容紧密结合、让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深度联动、利用口碑效应扩大宣传范围。编剧的创作水平也许有限,但观众的灵感并不会枯竭。通过短视频平台评论区的实时互动,一些“神评”的二次创作或许能够让原本质量一般的网络短剧产生新的亮点,甚至左右后续剧情发展,使其更符合大众心理。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短剧几乎都存在叙事夸张、刻板甚至套路化的特征。“土”,是人们提到短剧时常用的形容词,情节反转俗套是“土”,烂梗扎堆是“土”,好像越土越狗血就越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然而,这种现象或许并不足以说明这是一种审美的降级,网络微短剧不是艺术形式的进化,而是网络流量的进化。
从“野蛮生长”到走上正轨
网络短剧爆火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质疑。首先,制作成本与最终收入的不成比例为网络短剧打上了“暴利”的标签,使得一批并不成熟的制作者趋之若鹜。而当制作者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时,整个行业的形象都会受到损害,关于网络短剧作品本身艺术性、文化内涵等质量问题的批评屡见不鲜,要求“短视频平台与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对相关影视作品实施剪辑、切条、搬运、传播”的版权问题抗议声也此起彼伏。
此外,由于“热度优先”的主观目的以及制作周期短、成本较低的客观限制,网络短剧往往以简单粗暴的“奶头乐”内容来吸引观众。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短剧中还可能出现低俗、暴力情节,并通过谐音字、拼音标注等方式逃避审核。
再者,网络短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短视频的剧情化,而“长期刷短视频会削减深度阅读能力”这一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数十秒的视频看完,简单的手指上划动作就能立即使思维跳跃到另一个毫不相关、却同样只持续数十秒的话题上。短视频的碎片化、快速切换的内容形式,可能会使人们逐渐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人被信息碎片绑架、穿透,被碎片化的快感满足,长此以往,将会越来越缺乏超越性的怀疑精神。因此,仅仅是用来“下饭”的短视频,却极有可能导致人们无法专注于连贯、深度的阅读学习。
潮水退去,真金方显。网络短剧作为一种新兴而充满活力的娱乐形态,在初期迅速发展,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尽管它为观众提供了不错的娱乐体验,但质量参差不齐、偏低俗化的内容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受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消费心态和浅尝辄止的信息接受习惯,这将对人们的深度阅读和思考能力构成潜在影响。应对网络短剧的双刃剑效应,需要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
(张元、王凤鸣、张若涵、龚腾峰、李嘉怡、翟锐婕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