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背影”,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2024-07-03曲国杰

教育家 2024年24期
关键词:背影思念板书

曲国杰

每每提及《背影》,人们脑海中常浮现父亲在月台上笨拙前行的形象。笔者以为,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共鸣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展现了传统中国家庭里子辈对父辈的普遍情感,文章中也蕴含了作者的复杂情感。然而,不少教师引领学生感受到的似乎只有感动或思念。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课堂教学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

几处“背影”中的情感。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出现“背影”的片段,并逐一分析。第一处出现在文章首段,作者提到与父亲两年多未见,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此处学生很容易分析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此时,可给出板书:有一种“背影”叫思念。第二处出现在第六段,描述了父亲艰难爬上月台的情景,“我”看到后“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背影”很容易让人为之动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能体会作者的感动。此时,可总结板书:有一种“背影”叫感动。第三处仍在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祖母离世,父亲失业,家境败落,作者离乡续学。学生由此不难理解,父亲的“背影”消失于人海中时,作者的伤感都寄予此刻的“背影”之中。此时可给出板书:有一种“背影”叫伤感。第四处出现在文章末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学生综合上下文分析,普遍认为此处的“背影”强化了思念之情。确实,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但更深层的理解是,作者提及父亲历来不易、做了很多大事,已经暗含着情感的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此处“背影”反映了作者已不再埋怨父亲,体现出摒弃前嫌的含义。而后给出板书:有一种“背影”叫理解。

极易被忽略的第五处。朱自清的情怀是否仅限于此?笔者以为,其实文章中还有第五处“背影”——文章标题,这隐隐透露出作者难以直面父亲的意味。

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思考:除了上述板书之外,文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其他情愫?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进行分类。文中人物包括:父亲(核心),我(主要),祖母、儿子(次主要),茶房、脚夫等(相关),以及不直接相关的朋友、顾客等。这些人物可大致归为家人和外人两类。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有关家人的描述,看到父亲支撑家庭的不易;找到有关外人的描述中,父亲为“我”所做的十件事,如托付茶房送我、决定亲自送我、为我照看行李等。当时的“我”未能体会父亲的心意,还带着嘲笑态度,而学生不难发现,在创作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否定了当时的想法,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也反思自己为父亲和家庭所做的有限。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近年来“我”和父亲都忙于奔波,家境逐渐衰落,父亲的晚年也显得颓唐。父亲曾常常因家庭琐事而发怒,但近两年不见,他已忘却过去的不快,只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朱自清最终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以及他深沉的爱,父亲为家、为“我”而付出,“我”却只关注自己。至此,《背影》的另一重要情感逐渐清晰,即展现了朱自清对父亲和家庭深深的愧疚。在教学的最后,可提出开放性问题:《背影》为何拥有引起共鸣的力量?共同探究后,学生大多认为文章描绘了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图景,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形象,也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后代对父辈的亏欠之情。

即便未能广泛阅读背景材料,仅通过深入解析文本,学生也能感知到文章中暗含的多重情感。整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处“背影”的相关描述,那些细腻的描绘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触动读者心弦,也能启迪人们珍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情谊。

猜你喜欢

背影思念板书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思念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