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基础教育如何向“新”而行

2024-07-03王华吴维煊

教育家 2024年2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才

王华 吴维煊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想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为人的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基础教育是奠基国家未来的教育,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能够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石。基础教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业链”由“人才链”决定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要素创新驱动转变而来,“产业链”的提质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而这依赖于高素质人才。从这一逻辑关系可以看出,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善的高质量“人才链”,就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就难以构建优质“产业链”,就不可能引领生产力发展。

“人才链”由“教育链”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从哪里来?关键靠教育。没有各种教育类型的优质发展及密切合作,就不可能形成满足各行各业及产业链全链条创新发展的“人才链”。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如何在各美其美的情况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链”,不仅关乎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关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基础教育是“教育链”的基石

基础教育位于“教育链”的始端,对其他类型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例,如果基础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中毕业生甚至都不具备创新创造的基本素养,那么无论大学多么重视培养创造力,都很难达到期待的效果。所以,基础教育不仅是为受教育者打基础的教育,也是决定国家“教育链”是否牢固、是否优质的关键。

以新质生产力理念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向“新”而行

一提到“新”,可能很多教师就会想到“新概念”“新模式”“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造概念、玩花样等华而不实的教改项目,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还让一线教师和学生感到疲惫不堪。基础教育向“新”而行,需要新思路、新理念,但其逻辑起点是提升教育质量。所以,探讨符合教育需求的新项目是“新”,让教师轻装上阵潜心教书育人是“新”,把既有项目做优也是“新”,让教育返璞归真还是“新”。简而言之,有助于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教改项目,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理念正确,向“新”而行才能不跑偏。

向“新”而行的基础教育要有向心力

当下,基础教育缺乏向心力,没有形成对“真教育”的共识,不同类型教育及学段“各扫门前雪”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初中教育为例,一些初中校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很少顾及他们的学习兴趣、成长潜力、综合能力等,致使部分学生虽然以高分考取优质高中,但缺乏后续发展潜力。教育缺乏向心力,会影响教育合力的形成,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让教育有向心力,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各教育系统要以“为国育才”为共同使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如何让三者形成合力?需要各子系统达成“为国育才”这一共识。但是,现实中三个子系统目标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家庭教育,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就是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很少将孩子的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这可能会不利于部分基础及潜质都很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第二,各教育学段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共同目标。小学、初中、高中,虽然是不同的教育学段,但都是教育大链条中的一个“子链条”,“子链条”的运行必须要放眼全局。这就要求每个学段都须扭转功利主义倾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比如,初中教育既要多与小学联系,把初中的教育理念、学科布局、学习方法等向小学渗透,帮助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做好小升初的准备,同时又要密切与高中的联系,与高中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只有各学段凝聚共识、通力合作,才能强化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衔接得当的课程,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

第三,每位教师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前段时间,学生课间10分钟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引发社会热议,这一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其中,部分教师不遵守上课时间,采用提前上课、拖堂等方式挤占课间是原因之一。这些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把自己任教的学科学好、考好。这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不被挤占、体育课时不被“借走”。

向“新”而行的教育要有高站位

教育的高站位,就是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社会背景下,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在学习形态上要超越书本及符号训练的局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高度,扎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挖掘教材中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人类文明等内隐价值,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施环节,要突破以书本为中心的符号教学,打破应试训练的桎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考现实、着眼未来。

第二,在学习空间上要打破教室的局限。学习的过程也是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学习不应仅局限在教室里、校园内,而应让学生走到现实世界去寻找灵感。学习空间必须具有开放性,让知识与学生的生命发生联系。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教学需要,把课堂搬到大自然里、搬到社会教育场馆中,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提升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力和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力。

第三,在学习形式上要突破班级授课的局限。全班几十名基础及能力不同的学生共上一节课,授课教师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同样程度的提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走班制教学,笔者认为在进一步优化走班制教学的同时,还应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基于某一探究性课题或某一发展目标,成立由学生自发组合的互帮互学学习小组,既保护学生的探究欲,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在学习评价上要突破分数的局限。每个学段都有向下一学段输送优秀学生的使命,但是,将高分学生等同于优秀学生,无疑是一个误区,一旦走进这个误区,就会将教育带入“育分不育人”的狭隘境地,制约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使教育在单一的赛道上陷入“内卷”状态。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和个性发展。综合评价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单一赛道中走出来,破解片面发展和同质发展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多个地区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向“新”而行的基础教育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何有的中学里,高考最后一科考完后,出现了学生集体撕书的现象?为什么曾经苦读的学生,考入大学后一反常态,开启了“摆烂”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湮没了。由于学习兴趣缺失,读大学的目的似乎就只剩下了“混”学历。所以,每位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一,让学生拥有获得感。以普通高中数学课为例,上课听不懂的学生不在少数,部分学生虽坐在教室里,却成了课堂教学的“局外人”。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数学教育考试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数学不仅要会做题,更重要的是提升数学能力,这体现在建模、测量、制作等多个方面。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基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配有健全的评价体系,就能让具备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拥有获得感,极大提高个体的成长质量。

第二,保护好学生的奇思异想。学生年龄越小,对世界越好奇,越容易产生新奇的想法。有些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的想法,或许是儿童乐于探索世界的开端。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奇思异想时,不要急于进行否定,而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勇于尝试。例如,允许学生以非常规的形式完成作业,如果他们想利用学校的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相关任课教师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对有奇思异想的学生进行课外指导。

第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努力将兴趣发展成志趣。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教师不仅要鼓励他们多写作,还要引导他们学习社会学、文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要点和方法,并引导他们将写作中习得的学习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中,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向“新”而行的基础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启蒙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有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而产业的转型升级靠的是各行各业的高技能人才。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良好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非常重要。

第一,让学生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就业前景。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已不仅是为学生打牢知识基础的教育,还要肩负起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所以,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前景,鼓励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及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探究。

第二,开设丰富的选修课,满足学生了解前沿技术的需求。大多数中小学每学期都开设多门选修课,但选修课基本局限在艺体类及思维拓展类两大方面,一些对技术技能类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难以在选修课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项目。所以,学校在开设选修课时,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如果有学生想学习技术技能,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选修课。如果学校不具备教学条件,可以积极与职业院校或当地企业开展合作教学。

第三,进一步做好职普融通。学校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对职业有更多了解?一要加大与当地职业院校的教学合作,满足部分学生了解和学习行业技术技能的需求;二要在初三和高三年级做好普职分流准备工作,并不是每个初中毕业生都适合接受高中教育,也并不是每个高中毕业生都适合就读学术型大学,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在初高中毕业的关键节点做好选择,让动手能力强、喜欢创造与制作的学生进入心仪的职业院校,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找准赛道,为向“新”而行积蓄提质升级的澎湃力量。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人才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