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底线教育之上,生长出理想未来

2024-07-03刘晓倩

教育家 2024年24期
关键词:小俊底线理想

刘晓倩

北大“骄子”用利刃对准相依为命的母亲,复旦硕士研究生将剧毒投向朝夕相处的室友;留美博士校园内持枪杀害导师,硅谷学霸家中用拳头打死妻子;名校计算机专业高才生成为诈骗骨干,高学历高官沦为“亿元贪官”……一个个曾经的天之骄子,因为一次越轨、一刻冲动或是一时贪念,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为何这些曾有着光明前途的“别人家的孩子”,最终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思考后不难发现,一些人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底线教育而在追求理想生活时,逐渐罔顾人性关怀、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唯有坚守底线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由此引领孩子们追寻理想之光,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底线、有良知、有担当的未来公民。

当代教育隐忧:底线教育不足

初三的一节晚自习课上,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正埋着头专注地做着习题,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然而,两个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打破了这份宁静。

小俊是班上公认的学霸,几乎每次考试都稳居年级前五,是一个同学羡慕、家长喜欢的孩子。那天,小俊早早完成了模拟题,在百无聊赖之际,趁后排同学不注意,偷偷将他的习题册藏了起来。在后排同学因找不到习题册焦急得快哭时,小俊却一脸嘲讽地开玩笑:“不会是没写,在这演戏吧?完了,要等着挨收拾咯!”小俊的举动引起了周围其他同学的不满,而他却满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地进行恶作剧。实际上,站在窗边的班主任早已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然而,走进教室后,她却只是督促大家恢复安静,继续学习。课后,班主任将小俊喊到办公室,温和地说:“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刚才只是想和同学开个玩笑。但现在离中考不远了,不要影响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最后的冲刺。”说完,就让小俊回了教室,并未针对他捉弄同学的行为进行深入的底线教育。小俊回到家中,向父母炫耀起自己的行为以及老师对他的态度,父母虽觉得有些不妥,但考虑到他平时学习比较自觉,离中考也近了,也没大加责备,只是说:“以后别这样了,影响不好。”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绝非个例。在过度强调应试成绩的教育模式中,孩子学习负担沉重,家长满心焦虑,教师也压力重重,教育者似乎总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分数上,往往忽略了孩子作为社会一员的“行为底线”,甚至忽略了法律的“高压线”。尤其是当成绩优异的孩子犯错时,教师和家长往往会从轻处理,缺少应有的批评和引导。这种对错误的过度包容,不仅会助长他们之中一些人的“嚣张气焰”,还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对错误行为的正确认知,不利于他们的未来成长。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期属于孩子道德判断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将外化的、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的行为规范,转变为内化的、主动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逐渐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进而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观念。因此,在这一关键期开展底线教育对于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道德观念至关重要。

底线教育的核心价值:守护人性与法治的基石

底线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自觉遵守做人的最低准则,即不逾越道德的、法律的“红线”。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底线教育的价值愈加凸显,它不仅是个人品德培养的基石,更是维护社会法治秩序的重要保障。

具体而言,在信息多元的复杂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思维敏感又活跃,容易关注各种刺激和负性信息,部分易受不良环境影响的孩子甚至发展出品行障碍和冷酷无情的特质,做出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底线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可为与不可为,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人格、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此外,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而底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法律意识。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有法可依的重要性、认识违法必究的必要性,他们日后就有更大概率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维护社会和谐。

同时,底线教育如同一盏明灯,能让孩子在探索人生道路时明确应该去往的方向,使他们不致在复杂的交叉口迷路,学会如何在面对诱惑时坚守原则,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更重要的是,底线教育关乎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能在他们心中播下自律与责任的种子,使他们更坚定、更自信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融合底线与理想: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底线教育和理想教育虽然在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教育实践中,二者可以相互融合补充,在不同层面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有效融合,可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阵地等多方面入手。

教育内容应相互融合渗透。底线教育通常包括向学生讲授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要求,而理想教育更多表现为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奋斗。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以将底线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内容相互融合渗透。例如,在讲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法律法规是如何制定与完善的,让他们了解一代代法律工作者是怎样倾注心血、默默付出的,经过无数次调研与修改,尽可能保证每一部法律的严谨与公正,从中引导未来社会公民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再如,在班会课、职业规划课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或许他们想成为科学家、医生、艺术家,等等,除了鼓励他们勇敢追求理想,还要让他们了解到,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伦理要求和行业规范,可以告诉他们:“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将推动科技进步作为自己的理想,那就必须遵守科研诚信的学术底线,不得弄虚作假,更不得为了追求名利而丢掉做人的底线。”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要更好地实现底线教育与理想教育的结合,可采用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创新教育方法,包括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首先,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堂体验,借由讲座、视频、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从不同渠道了解坚守行为底线的必要性、追求个人理想的重要性。其次,采用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方法,借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模拟出的真实情境中,沉浸式地体验底线决策和追求理想的过程,在这种更具代入感的教学方式中,他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如何约束并调整自身行为。最后,还可让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设定项目规则,在项目计划、实施、评估等不同环节中培养他们的底线意识,使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在完成一个个小项目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家庭和学校需协同发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导,让孩子明白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保护自己;可以通过讲述家族故事、新闻案例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兴趣方向,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所需的支持。学校是系统传授知识、塑造价值观的核心阵地,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底线的意义和理想的价值,让他们在一次次体验中感受坚守底线的不可或缺,以及实现理想的艰难与可贵。总之,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才能让孩子在多个层面接收到一致的信息,从而培养出既坚守底线又怀揣理想的新一代青年。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鼓励孩子们追求理想固然重要,然而绝不能忽视底线教育的重要性。底线教育不仅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原则与规范,更是指引他们健康成长、形成完善人格的护航灯。唯有将根基牢固的底线教育与高远的理想教育相融合,才能确保孩子们在成长的征途上不致偏离正轨,从而稳健地迈向光明未来。

猜你喜欢

小俊底线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真相与底线
邻桌的故事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识时务者为俊杰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