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影

2024-07-02李如林

荷城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彝族姑娘

李如林

前年初春,我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故地重游万年蜂。登上山脉制高点,极目远眺,但见故乡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群山苍翠,万木葱茏,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但在登山途中发现泉水比先前小多了,出水的位置也比以前降低了许多,这或许是连续五六年干旱的缘故。这些年,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渐变,多数人家做饭用电器,养猪不烧柴,加之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砍树挑柴的人少了,森林反而比过去茂盛多了。我在想,以后可能不会有人来这里砍伐树木,破坏森林了,但万蜂巢筑巉岩之中、蜂群出入如飓风飙起的奇观还能再现吗?感慨之余,赋诗一首,留作纪念:“危岩万仞巍峨雄,群蜂筑巢巉岩中。少不更事人懵懂,误解人言蜂为峰。后读县志载其中,无尽童趣连万蜂。先贤修志遍访通,僻壤奇观搜罗穷。遥想当年飙飓风,深山野林声响翁。蜂群盛况经年久,村人赐名万年蜂。万蜂飞尽巢穴空,遗落溶洞纳山风。唯存山脊不老松,见证风雨心不空”。

在姚安的东南部,耸立着一座主峰海拔达2897米的高峰——三峰山,民间称之为“仙山”。它是滇中地区的最高峰之一,也是岩河、龙川江、蜻蛉河三条河流的源头。这里植被非常好,森林覆盖率很高,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三峰山的南麓,流淌着一条小河,叫各苴河,是蜻蛉河的源头河段。在小河沿岸二十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散居着6个自然村208户彝族人家,这就是姚安县太平镇的各苴村,那是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山村。

我见证了各苴村几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可以说它是姚安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放言之,也可以说是祖国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各苴村地处姚安、牟定、南华的结合部,是个名副其实的“鸡鸣三县”之地。这里山高坡陡、水冷天寒、交通闭塞。全村海拔在2200至2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 13°以下。过去,方圆20里没有一口井、一个坝塘、一寸公路、一块5亩以上的平整土地。是个典型的高寒冷凉、贫困落后的彝族聚居地。

我之所以对各苴情有独钟,几十年来一直萦怀于心,那是因为,这里是我从大队干部录为在编干部后,首次下乡蹲点的地方。那是1974年的冬季,我被仁和公社党委派到各苴大队蹲点。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寨“三战狼窝掌”的精神,组织群众把一条破山沟改造成梯地。在寒风凛冽、冰霜遍地的隆冬,我同大队干部周万年同志一起吃住在山箐的窝棚里,与当地群众一道,风餐露宿,经过两个月的苦干,硬是把一条破山沟变成了二十多亩台地。次年春,县山区工作会议的与会人员还专程到此参观过。但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又缺水,这片台地并没有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效益,只成了学大寨的一个小小见证。

1975年春,经中共楚雄州委批准,将太平、各苴、老街、新民、新村、陈家等7个大队从仁和公社划出来,组建成立太平公社,我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在太平工作的四年里,我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吃住过、劳动过,各苴当然也不例外。

那时的各苴,冷凉的气候、闭塞的交通、贫瘠的土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大锅饭的经营体制束缚了农民的手脚;致使长期陷入“种一片坡,收一箩箩”、“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困难境地。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瓦房、木垛房,喝的是浑浊的沟箐水,吃的是洋芋萝卜荞麦饭。

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更谈不上居住环境的改善。村村寨寨的住房都低矮破旧,畜圈柴草杂乱无章;垃圾遍地,蚊蝇成群;雨天泥滑路烂,晴天臭气熏人。当时各苴村的环境卫生,岂止是“脏、乱、差”三个字所能了得的。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解手问题。这里自古以来就没有厕所一说,就连简易的茅坑也很少有。出门就撒尿,拉屎跑阴沟,对当地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而对初来乍到的外来人,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难题。

与困乏的物质生活相随的是枯燥的文化生活。当年的各苴,没有公路,没有电,半年还看不上一次电影,除了鸡叫狗咬,什么都听不到。就连传统的“跳左脚”,在那扭曲的年代,也被以“影响生产”为由受到了限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十分匮乏的贫困山区,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里浓郁的民族特色,集中地体现在喝酒和“跳左脚”上。彝家人特别喜欢饮酒,男女老少一般都能喝。平时待客也用酒不用茶,宴席上自然就更离不开酒了。开席时,主客围成一圈,共饮一碗酒,互相轮流传递,边喝酒边吃菜。席间,或反复敬酒劝酒,或猜拳行令,或唱酒歌助兴,气氛非常热烈。

在当地彝族婚姻习俗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要算是“姑娘房”了。“姑娘房”在彝语中称作“依朵海”,那是专供姑娘们晚上居住的地方。各苴及其周边的老街、新民、腊湾(牟定)、新村(南华)一带的彝族姑娘,到了十五六岁,就要离开父母的“依改”(卧室),搬进“依朵海”。

“姑娘房”大多是单独设在村边僻静的地方,几个姑娘同住一屋。姑娘们白天同家人一块做活计、吃饭,晚上则在“姑娘房”里,与如约而至的小伙子谈情说爱。住进“姑娘房”,就有了与异性交往的自由空间。透过“姑娘房”,折射出彝族儿女们的恋爱和婚姻是自由的、开放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姑娘房”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彝族文化遗产。

可以说,各苴,是改革开放前广大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的春风复苏了祖国的大地,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在千村万寨。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各苴同千千万万个小山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探索出一条靠山吃山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去年,人口不足1000人的各苴村,就种植了魔芋、白芸豆、山药和中药材660 亩,仅魔芋一项,每户就增收1.2万元;养牛786头、羊2230只、猪717头、鸡10000多只、蜜蜂420窝;加上从丰富的林下产品中,从外出打工中获得的颇丰收入,2023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16408元。三年前,各苴村就告别了贫困,跃入了小康的行列。

变化最大的,要数交通、住房、人畜饮水、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极大改善了。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各苴先后争取到省委政研室帮扶的重点村、省住建厅规划建设示范村、省国土厅土地滑坡治理点、省民宗委民族团结示范村等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大大强化了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庄主干道6279米、板桥至丫口水泥路2035米,扩宽改直各苴至马嘶河村弹石公路9500米;建设村组排水渠道3000米,新建沼气池60多座。还整合了相关的帮扶资金,建成了“农家书屋”、“精准扶贫展廊”、“三留守爱心屋”和文体活动小广场。

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一栋栋具有彝族民居特色的新楼房,取代了低矮破旧的土瓦房和垛木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新厕所,大多数人家还有了小汽车或者摩托;小学校、医疗点、活动室、购销点一应俱全。

走进各苴村,到处是绿树葱茏,鸟语花香;水泥路面光洁平整,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家具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生活垃圾倒放入池,田地无药瓶塑料袋污染;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在这里已经蔚然成风……一幅“山青、水秀、村美、路畅、户净”的彝家山寨风景画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各苴村以其卓有成效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成果,连续3年被县委表彰为“党建工作”“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红旗村;2021年11月,入选第九届云南省文明村镇名单。

衣食足,歌舞兴;环境好,人心悦。晚饭后,当月光撒满山寨时,村民们聚集在小广场上,跳起酣畅的左脚舞,唱着粗犷的彝族调,尽情地抒发着由衷的喜悦。

脱贫攻坚带来了山乡巨变,乡村振兴更使得锦上添花。没有今昔的对比,就不知道什么叫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苴,又成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傍晚,徜徉在如醉如痴的各苴村,侧耳听,晚风里送来阵阵歌声:“也许你不了解它,它的过去,它的贫瘠,还有洋芋苞谷苦荞粑……我说你会爱上它,山清水秀牛羊壮,彝家山寨美如画……”。

各苴,曾浸入过我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各苴,我曾经对它的企盼与祝福,早已变为现实美丽画卷的地方!

各苴,让我魂牵梦绕,铭记一生的地方!

猜你喜欢

彝族姑娘
彝族海菜腔
秋姑娘的信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泥姑娘
胖姑娘看过来
你是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