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屯河畔金涝坝

2024-07-02王珍付

回族文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屯河山间

王珍付

农历腊月天,受昌吉州摄影家协会理事孔祥霆电邀去头屯河,说那里风景好得很。他前几天去了一趟,还想再去一次,约我同往。上车见到已退休的昌吉州老干部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马文忠老先生,甚喜。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马老,知识渊博,谈笑风生,途中讲述了很多昌吉历史典故,使我受益匪浅。出昌吉市城区南行,沿二工山间公路进硫磺沟镇一直向南,过努尔加水库不远处分岔,向西南为庙尔沟景区,车行十多公里遇大坡,由于冰雪覆盖路面致使小车打滑难行。我们于是返回岔路口走东南方向,奔金涝坝而去。这一路,首先是沿头屯河而上,车行五公里到红河谷漂流山庄附近。漂流谷地在头屯河的河床西岸梯级台地上。盛夏,这里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冬春季节,大雪封路,一片宁静。

再过了楼庄子水库,沿着六级盘山公路拾级而上,一会儿车头朝南上山,一会儿车头又向北也是上山,盘山公路绕道忽左忽右。好在均为柏油公路,我们坐在车里也不觉得摇晃,只是山越爬越高,路越走越险。当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转弯进入平缓的山间。不久,又到了头屯河的岸边,这是我们今天第三次与头屯河相遇了。

这时沿头屯河再行三公里就到了其北岸的金涝坝村。沿途见到对岸的山间很不平坦的地方有数家牧民的房屋,说明有人在此地居住生活。不时看到袅袅炊烟升起,牛羊撒欢的身影。一位哈萨克族女子在挤牛奶,先将拴在木桩上的小牛犊拉来吃奶,不到十秒钟,又将小牛犊原拉回拴在木桩上,再过来挤奶。不大一会儿,再将小牛犊拉来嗍另一个奶头。很快又把小牛犊拉走拴在原处,继续挤奶。通过小牛犊吸几口的牛奶头,很容易下奶,再进行挤奶即可轻松自如。这也是哈萨克族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早在清朝光绪初年,这里就是人们淘金的地方,尤其是外地淘金人很多,最多时达到千人之众。这些淘金客们长年累月,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淘金方便,就在河水常年冲刷形成的河床地带修建了一处很大的涝坝,即大水坑,用于储水,便于淘金。从此,这里就有了金涝坝的地名。金涝坝,哈萨克语为“阿勒腾阔勒”。其中,“阿勒腾”是“金”的意思,“阔勒”是“涝坝”的意思。

1985年初,政府实行地名普查时,这里居住有五六十户人家。向东还有一个小涝坝,附近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当地人称小涝坝村。这些住户大都是从各地迁来的哈萨克族居民,从开始的几户人家到现在的上百户,说明这里是适于人们居住生活的好地方。目前,这里的农牧民已经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修建起整齐的住宅,家家户户也建起了牲畜棚圈,生产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好多家门前还停放着小汽车和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山里人的出行。由于与外界接触逐渐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改观,这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远看, 头屯河南岸开出一块平地,有五六户牧民居住,三幢红顶两幢绿顶的住房,四周墙壁均为红砖砌成。沿山边有各户喂养牲畜的敞圈,利用木桩之间拉铁丝网而建。圈的周边有正方体形状的加工草捆,均码成长方体的草垛,冬草储备充足。西面的敞圈依山而建,这家人是个养牲畜的大户。敞圈中间用木料桩隔了半边,圈东有九头牛拴在各自的木桩上,有的在吃草,有的卧地睡觉,有的四处张望着期盼主人家给予自由。还有十几只羊在吃草,好不自在。东面的坡下又整理出一块平地,停放着一台推土机,还有一辆铲车用绿色的塑料布覆盖着。

2016年夏,从这里至金涝坝村中桥处铺上了柏油路面。山间双向公路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农牧民的出行。金涝坝村的村民建房大都是依山而建,依路而居。一般三五户为一个定居点,也有十多户为一个定居点的。由于喂养牲畜所需,每户占地面积较大。农牧民都有储存草料的习惯,有几户人家,就有几个草垛。在公路边,非常显眼。

河南面的山间有块平地,建有长二十多米,宽十多米的大院,铁门上锁。内建白顶钢架房,东西两头凸出,好似人们所说的双钥匙头房屋。正中红布标上书:“乌鲁木齐县楼庄子引水工程楼庄子水厂项目部”。院内停放着铲车、推土机、挖掘机、大水罐、拉水汽车等,还有很多的零配件堆放在墙角边。沿途山间均能看到挖掘机挖出的引水管道埋土的痕迹。可以看出,引水管线顺山坡较为平缓处而建。

向西不远有两处将山边劈为平地,各修建起的六家起脊住房,均为两廊出水,大致形成各自独立的生活单元。牲畜棚圈、暖圈、木板房形成不规则状态。储存的冬季牧草为机械打造的草块,四方四正地码在场院的边缘。正值中午,牛羊悠闲自得地在院中游荡,好不自在。山边有条大道,通向各个牧民居住点。山坡上有几十级台阶,看似专门为牧民到河坝里取水而建。

西面五公里处有座哈萨克族人的毡房,建在松树下面,没有住人的迹象。往东五米处有一用木头架起喂羊的敞圈,中间也用木头隔开。太阳西下,大老远见有两男子一女人吆着六头牦牛,三头白色,一头黑色,两头黄色,还有四只羊从山间走到河边饮水。不一会儿,牲畜被吆到河南岸的暖圈里。那女子身背挎肩包,上身穿白色羽绒服,下身着牛仔裤,头戴白色绒线帽,将耳朵全部盖起来。男子将牛圈门栏绑好绳索后,三人走向东边不足一公里的山间住房。

向东五百多米处有一处院子,大铁门紧闭。一幢砖混结构的起脊房,钢架蓝色屋顶,两廊出水。两幢小木屋,用木板搭建而成,小一点的木屋好似厨房。东面三十多米靠河边有间小木板房,好似厕所,门敞开着。这处院子从房屋建造的布局、风格来看,应该是一处牧家乐。这里气候适宜,盛夏时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可是一席难求的好去处。

金涝坝村地处山谷中,山间公路左侧的头屯河边上立有一根边长约二十厘米,高约六十厘米的长方体水泥桩,上面刻着的红色字迹清晰可辨——新疆天山北坡头屯河国家湿地公园,再上方有白底绿色的“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字样的标记。其上是和平鸽的造型,高昂的头颅,展开双翅,翱翔蓝天,向人们昭示着“保护地球,热爱和平,善待生灵,珍惜生命”的精神。

设在此地的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对头屯河的水源及林木保护非常重视,沿途立有许多固定标语牌。如:“森林需要你的百般呵护,但千万别给它‘火热的爱”“这里是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区”,“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第一要务”“天高云淡任鸟飞翔,地上草木需人呵护”。看到这些标语,来到此地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呵护和敬畏自然。

山间阳光明媚,气候适宜。经验丰富的马老说,这里的气温较市区要高五至八摄氏度。我们感觉温暖适中,中途见有好的风景,停车多次拍摄。最后,孔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豁口处,徒步走了一会儿,就说浑身冒汗,证明马老此言不虚。河床上的榆树、白桦树、红柳等相间生长,左岸边的芨芨草有好几墩,随风飘逸,摇摆不定。山间的松树郁郁葱葱,与其间的白雪争相呼应。远山的松树,犹如白云压顶一线天,横看成岭侧成峰。群山怀抱身临其境,山间美景尽收眼底。行走山间,突然见到头屯河南岸一处冰观音,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它在山坡松树林间矗立,银光发亮,惟妙惟肖。仔细看,顺着对岸山势垭口处,涌流而下的水冻成冰柱,好似有人事先设计好的一般。水流自高山而降,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形成顺着山间而下十多米冰的自然景观,下粗上小,好似银光四射的玉观音,招人喜爱。

拐弯桥处的河中冰凌之间有一条冰缝,潺潺流水,时断时续。有时流水在冰面以下,有时就展现在冰河之间。在四九天的严寒之中,冒着水汽,声音洪亮。随着流水声,水汽不间断地向四周扩散开来。三十多米宽的河道冰面,我试探地走上去,走了不足两米,就听到冰面破裂的响声,只好赶紧退回来。

孔师傅为了找好角度,支起了照相机的三脚架,有时选择高岗,有时又架到低处,有时还架在冰面上,随时调整角度,选择最佳拍摄位置。他还不时拿出身背的六百毫米镜头的二代照相机,随时应对不同的拍摄对象。甚至大胆地趴在冰面上,跪姿或卧姿取景。

马老师也不示弱,站在马路边土丘高处,目视远方,他是在选择拍摄目标,一旦选中目标,只听到咔嚓咔嚓的连续两次快门声。事后听马老师说,为了保险起见,每张照片都要最少拍两张,以便从中挑选最中意的照片。这也是他多年从事摄影事业的经验总结,也是摄影后生们学习的榜样。

我也没闲着,沿着河岸向西走了一公里多路,试探性地趴在冰面上,前后左右地拍摄很多的近景与远景,感觉还不错。

有了草原就有牛羊,有了牛羊就能给草原增色。没有牛羊的草原就会失去光泽。黄昏时分,牧羊人赶着牛羊,归圈回家。这时,山间光芒四射,余晖照耀山势,山势衬托余晖,久久不愿散去,映红了半边天。此时此刻,正是摄影爱好者拍摄日落的良好时机。好的摄像师通过自己敏锐的双眼,选择上好的角度,抓住一瞬间,就能拍出满意的好片。摄影界有个说法,初升太阳、余晖落日出大片,就是这个道理。

直到太阳落山,我们三人才收拾行囊下山,返回昌吉市区已九点多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冬季里到头屯河中上游的金涝坝,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虽身显疲惫,但精神爽快,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屯河山间
阳朔山间,田园如歌
山间
山间采茶忙 车间制茶香
夏日走过山间,我就成了森林
山间小屋
那份山间的幸福
新疆头屯河洪水特征分析
头屯河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初探
新疆头屯河泥沙特征分析
头屯河水库泄水涵洞除险加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