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理论探析

2024-07-02姜红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评估体系新媒体环境

姜红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的传播展现出互动性增强、即时性显著以及碎片化传播趋势明显的新特点。同时,党史文化传播效度也受到多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包括传播内容质量、传播主体素养和能力、传播受众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以及传播平台新媒体特性。鉴于此,文章提出构建一个涵盖传播广度、深度、受众满意度及传播持久度等多个维度的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综合量化评估体系,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考虑各维度之间的关联,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实时分析,持续优化评估体系与调整策略,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党史文化传播;传播效度;评估体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推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受众获取和共享信息的方式,还深刻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整体结构。党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在新媒体时代的有效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书籍、报刊和电视等传统媒介在党史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但其互动性、即时性和覆盖范围相对有限。新媒体则为党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的传播现状,并结合新媒体的特性,提出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综合量化评估体系,为党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学术见解和实践参考,进一步推动党史文化的繁荣与广泛传播。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新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而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技术,实现双向互动、即时反馈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赋予了党史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以更加多元、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

(一)互动性增强

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还对党史文化的有效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籍、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介主要采取单向传播模式,使受众互动性有限。然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属性,提升受众参与感[1],构建了受众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即时互动桥梁。新媒体不仅为受众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还为受众创造表达空间,增强其参与感和归属感。传播主体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实时捕捉受众反馈,把握需求和兴趣点,调整传播策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党史文化的普及和深化,使其传播过程更加动态、多元。

(二)即时性显著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党史文化传播的即时性显著提升,并对其有效传播产生深远影响。相比传统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的传播流程简化,耗时减少,时效性显著增强。这得益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使得党史文化在短时间内触及更广泛的受众。新媒体平台的即时传播特性对党史文化传播提高时效性和吸引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党史文化迅速吸引受众关注并激发他们深入讨论。同时,党史文化传播即时性的显著提升也为党史文化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根据时事变化及时调整内容,融入新的元素和视角,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

(三)碎片化传播趋势明显

在新媒体环境下,“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2]。受众的注意力分布和信息接收习惯已显著变化,其中碎片化趋势尤为突出。“一条条完整信息在网络传播环节中被分类分解为信息碎片,分散分发给相匹配的受众。”[3]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并增强党史文化的传播效能,其传播策略也逐步向碎片化调整。具体而言,传播主体摒弃了传统的长篇叙述方式,精细化拆分与重组并呈现党史文化内容,力求以简洁、凝练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这种做法不仅与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契合,也使得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捕捉到党史文化的核心要点。同时,碎片化传播策略也能有效提升受众对党史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而传播主体精心设计的简洁内容和吸引人的叙述方式,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他们对党史文化深层内涵的探索欲望。

二、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的多因素分析

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它们相互交织、互为作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共同塑造并决定着党史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

(一)传播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是影响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的首要因素。高质量的内容能够吸引受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促进党史文化的有效传播。

1.原创性和创新性

原创内容在党史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意味着党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全新解读能为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感。第一,原创内容能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为受众提供新颖、有价值的信息。第二,创新性的叙述方式、角度、呈现形式是原创内容的亮点。其中:第一人称叙述、现代元素类比等创新的叙述方式能够使党史故事更生动有趣;多角度的审视能够帮助受众发现新的历史细节和价值意义,激发受众深入思考和讨论;结合虚拟现实、动画、漫画等呈现形式以及融入当代流行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党史文化的传播效果,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2.准确性和权威性

党史文化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是党史文化有效传播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4]“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

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当中不乏虚假、 扭曲、错误的内容。”[5]因此,党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党史文化传播必须严格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党的历程。权威性有助于增强受众信任感及优化传播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具有可信度,传播主体要以官方或经过验证的权威历史资料为依据,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无误;二是传播主体必须具备扎实的党史知识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为受众提供具有专业深度的解读。受众在接触到权威性的内容时,更容易被吸引并进一步深入学习党史文化,从而增强对党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效提升历史认知与文化素养。

3.认同感和归属感

党史是凝聚国民爱国爱党情感的重要载体,其传播效果要充分激发受众情感共鸣[6]。党史中的感人故事、振奋人心的事迹以及那些深刻的历史片段经过精心叙述,可以有效地激发受众对党史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与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入讲述,不仅是对他们为了理想与信仰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的赞颂,更能深深地触动受众的爱国情感,激发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受众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彰显党的伟大形象,进一步巩固受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引导受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历史的走向与发展的必然规律,使受众形成对党史的全面认识,帮助受众从党史中汲取宝贵的智慧与力量,为未来的人生之路提供指引。

(二)传播主体素养和能力

传播主体在党史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受众对党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1.专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7]党史文化传播要坚持内容为王、质量取胜,通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来产出爆款内容,这就要求传播主体具备深厚的党史知识储备。具备深厚党史知识储备的传播主体,对党史文化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深入掌握党史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及历史发展脉络,能够从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精准解读党史文化。在宏观层面,他们精确地构建党史的整体框架,详细阐释党在各个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帮助受众深入理解党的发展历程与决策的内在逻辑。在微观层面,他们深入挖掘党史的具体细节,以生动且具体的方式展现党史内容,有效增强党史文化的可读性与可视化效果,并致力于纠正误解与偏见,以严谨求真的态度提供准确客观的党史信息,正确传播党史文化,从而提升受众对党史文化的认知层次,促进社会对党的历史和文化的准确理解。

2.表达能力

传播主体的表达能力在党史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将党史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内容。传播主体要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能够精炼、明确地阐述党史的核心要点,避免冗赘和晦涩难懂的表达,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造性地应用修辞和叙事技巧,通过鲜活的实例来解读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受众理解。此外,传播主体还要熟练掌握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交流方式,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加深受众对党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值得一提的是,传播主体应根据不同受众调整传播策略,如对年轻人采用更为活泼的方式,对专业人士则采用更为严谨的探讨。

(三)传播受众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

受众是党史文化传播的接收者,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对传播效度有着重要影响。

1.文化背景

受众的文化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党史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因不同的文化成长环境,受众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情感体验。当党史文化与受众的文化背景产生共鸣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并深入理解这些内容。对有着深厚中华文化背景的受众来说,传播主体强调党史中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部分,可能会引发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反之,如果党史文化的某些方面与受众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导致受众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障碍。因此,传播主体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深入研究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找到与受众文化相契合的传播点和叙述方式,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来传播党史文化。

2.兴趣爱好

传播主体了解受众的兴趣爱好对制订精准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当党史文化的传播内容与受众的兴趣爱好相契合时,受众会更加主动地接收和传播这些信息。例如:对热爱历史的受众,传播主体对党史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深入挖掘,能够满足他们对历史的探索欲望;对热爱旅游的受众,传播主体对“红色旅游”[8]线路的推出,可以让他们在游览革命圣地的同时了解党史文化;对喜欢音乐的受众,传播主体对党史相关的歌曲或音乐视频的创作可以吸引他们的关注。因此,传播主体应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定制化传播内容,并持续关注受众的兴趣动态,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以保持党史文化传播的活力和吸引力。

(四)传播平台新媒体特性

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和界面设计在党史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特性和优势,传播主体应当深入研究并精准运用算法推荐技术,注重界面设计的受众体验和信息架构,从而有效提升党史文化的传播效果。

1.算法推荐机制

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在党史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主体利用这一机制可以深入分析受众的历史浏览数据、互动行为等信息,精确地构建受众画像,并据此智能地推送高度个性化的党史文化内容。这种推送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内容的曝光和点击率,更让受众感受到平台对他们兴趣和需求的深刻洞察。例如,对热衷党史的受众,传播主体利用算法能够精准地推送深度党史研究、人物传记等高质量内容,充分满足受众学术探索的需求。此外,传播主体利用算法推荐机制还可以捕捉受众的兴趣,如当某一党史议题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时,传播主体利用该机制能够迅速反应,将相关内容推送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有效扩大党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界面设计

新媒体平台的界面设计对优化受众的使用体验和提升党史文化传播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精心设计、对受众友好的界面能够显著提高受众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进而影响党史文化的传播质量。界面设计不仅要美观、具有易用性,更要重视信息的层次结构和呈现逻辑。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清晰的导航系统以及直观的交互功能,传播主体利用新媒体平台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深入探索党史文化,进而提升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而言,简洁明了的界面设计能够使受众轻松浏览并获取党史相关内容,而视觉元素的恰当运用,如色彩搭配、字体选择和图片展示等,则能够进一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加其停留时间和互动频次。此外,界面中的交互功能,如点赞、评论和分享等,不仅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而且为党史文化的二次传播和广泛扩散提供有力支持。

三、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的综合量化评估体系构建

为了科学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效度,多维度的综合量化评估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这个体系不仅能够帮助传播主体了解当前的传播效果,还能够为未来的传播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一)评估维度的确立与解析

1.传播广度

在评估党史文化传播广度时,阅读量、点赞量和转发量是核心量化指标。阅读量直接反映了党史文化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曝光度和受众覆盖面,是衡量传播广度的基础。点赞量则体现了受众对内容的喜爱与认同,有助于传播主体识别受众偏好的内容类型和特点。转发量作为衡量内容传播能力和受众分享意愿的关键指标,不仅反映了内容质量,也显示了受众参与度和社交网络影响力。这三个指标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传播主体全面评估党史文化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效果,洞察受众喜好,优化内容策略,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党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这种量化评估方法具有学术性和逻辑性,有助于传播主体科学、系统地分析党史文化传播的广度,为相关传播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有力支持。

2.传播深度

在评估党史文化传播的深度时,传播主体要综合考量受众对内容的理解、讨论及思考程度。理解程度体现了受众对党史文化内容的把握和解读能力,传播主体可以通过观察受众的线上留言和讨论,洞悉他们对党史事件、人物及理论的认知情况。讨论深度则反映了受众在互动中对党史内容的深入剖析和多元思考,高质量的讨论展现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思考引发是衡量内容触动受众深入思考的指标,当受众能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独到见解时,表明内容已成功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深度的综合框架,具有学术性和逻辑性,有助于传播主体系统分析受众对党史文化的深层次接受情况,为优化传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受众满意度

在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效果时,受众满意度是一个核心指标。传播主体通过综合运用调查问卷、分析受众反馈及认可度,可以深入了解受众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从而优化传播策略和提升传播效果。调查问卷能系统化收集受众对内容、呈现方式、传播频次及互动体验的反馈,为传播主体提供数据支撑。受众反馈则有助于传播主体调整传播策略和提升内容质量。认可度是评估传播效果的综合指标,涉及受众对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全面评价。高认可度意味着内容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标志着传播行为成功。

4.传播持久度

在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效果的持久度时,传播主体应重点考察受众的行为改变与态度转变,虽并不一定能够“看见”传播受众“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观点或者出现某些倾向、态度和情感,但行为的变化却具有外显性”[9]。因此,传播主体可以通过追踪受众参与党史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对党史内容的主动搜寻行为等进行评估。态度转变则体现了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涉及受众对党史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的积极改变。也就是说,受众可能由最初的表现疏离转变为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成为传播主体,这不仅显示了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受众的深切认同。

(二)评估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及优化方向

在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效果时,传播主体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衡量传播效果,为优化传播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然而,在构建评估体系的过程中,传播主体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不断优化和调整,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确保客观性与可操作性

在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效果时,传播主体确保评估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结果的精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传播策略的调整。客观性要求评估标准真实反映传播效果,排除主观因素,因此传播主体应掌握可靠数据,如阅读量、点赞量等,洞察受众接纳程度和传播广度。同时,数据必须来自权威渠道,确保准确性。可操作性则强调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量化性,以便数值比对和分析。传播主体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收集核心数据,并选择易懂、便于计算的指标,借助自动化工具辅助评估,使评估流程简洁,避免复杂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误差。

2.多维度综合考虑

在构建党史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时,传播主体要综合考虑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反馈、社会效应及创新等多个维度。内容维度侧重党史文化的精确性、丰富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帮助传播主体确保内容真实反映党的历史文化,及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吸引人的方式呈现。传播渠道维度帮助传播主体考察多元化渠道利用情况,评估传播覆盖面、影响力和穿透力。受众维度通过量化数据和质性研究,帮助传播主体洞察受众对党史文化的理解、情感和反应,精准把握受众需求。社会影响维度反映传播活动是否引发社会关注,帮助传播主体提升公众认知,激发社会正能量。创新与发展维度则聚焦传播策略与手段的创新,“注重史料呈现方式的新颖性”[1],帮助传播主体评估创新对传播效果的提升效用。此评估体系多维、全面,旨在精准识别传播优势与短板,为未来传播策略提供科学指引,确保党史文化的有效、持久传播。

3.数据动态更新与实时分析

在构建党史文化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时,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实时分析至关重要,有助于传播主体迅速捕捉传播效果变化,为调整策略提供即时数据支撑,保障传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动态数据更新可以实时追踪受众反馈与行为演变,帮助传播主体适应外部变化,并识别受众偏好,揭示改进点,优化传播内容,确保传播活动的相关性和有效性,提升受众满意度和参与度。实时数据分析则提供即时反馈,帮助传播主体迅速了解当前传播效果,预测受众行为趋势,为内容规划和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为了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实时分析,传播主体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传播主体要建立高效的数据收集机制,通过API接口、数据抓取工具等方式实时获取相关数据。其次,传播主体要构建先进的数据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最后,传播主体要培养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传播策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数据动态更新与实时分析能力的坚实基础,为党史文化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该评估体系具有强大的学术性和逻辑性,能够科学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效果,为未来传播策略的调整与完善提供有力的指导。

4.体系持续优化与策略调整

在构建党史文化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估体系时,传播主体要重视其动态性与可调整性,以适应传播环境与受众需求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社交平台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要求评估体系具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如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形态需要纳入评估并调整指标权重。同时,受众需求差异也要求评估体系真实反映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为了保持评估体系灵活性和适应性,传播主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定期更新评估指标,确保与传播环境及受众需求同步;其次,引入新评估维度,如受众参与度等,全面评估传播效果;再者,灵活调整指标权重,体现传播优先级;最后,建立受众反馈机制,收集分析受众意见,优化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不断优化,可以更科学、系统地评估党史文化传播效度,全面了解实际效果与受众反应,为传播主体提升传播效果提供数据支撑和策略指导,从而精准定位受众,制订符合需求的传播策略,推动党史文化有效传播。

四、结语

党史文化传播关乎文化传承、民族认同与国家凝聚力。新媒体为党史文化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其互动性、即时性和碎片化特点要求传播内容更精准、吸引人。因此,传播主体要优化传播策略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在构建评估框架时,传播主体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维度,并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优化策略。未来,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传播策略和评估体系,使党史文化传播更加高效、精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深化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从而为党的形象提升、国家凝聚力的增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喆,张丽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媒体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特点、经验与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2):146-153.

[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新湘评论,2019(09):4-6.

[3]邬跃.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传播力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2):117-124.

[4]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J].新长征(党建版),2021(08):4-8.

[5]周越男.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03):43-46.

[6]马赫.主流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史报道的策略[J].青年记者,2023(05):70-72.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蔡云辉.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31-36.

[9]张慧,杜骏飞.新知识人群体:基于网络知识社区核心创作者的考察[J].新闻与写作,2024(03):75-89.

猜你喜欢

评估体系新媒体环境
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互联网+”二手汽车交易模式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创新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