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视域下的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研究
2024-07-02付湘琦
付湘琦
[摘要]沉浸式体验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红色文旅产业中的应用为参与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认知体验,打破了传统红色文旅形象传播模式。文章从沉浸式体验的视角,梳理并分析了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现状,总结归纳了当前红色文旅形象在传播层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阻碍因素,并借助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理论”,从物质、精神和社会三个空间维度,探讨了沉浸式体验视域下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策略建构,以期塑造独特的红色文旅形象传播品牌,构建红色文旅形象传播体系,推动红色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红色文旅;形象传播
沉浸式体验通过空间与环境的营造,让参与者沉浸在特定的场景之中,身心与场景产生共鸣,忘却自身,进入沉浸的状态[1]。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建设目标。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沉浸式+”已然成为各行业发展的新模式。红色文旅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旅游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沉浸式体验还原度高、互动性强的特征能够提升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沉浸式体验开启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新模式
沉浸式体验集成了包括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多通道投影、激光投影显示等前沿科技成果,并通过再现艺术形式、提取文化元素、传唤情感记忆等手段,逐步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创新性和前沿性的新兴领域。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政治性、革命性、人民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征,是新时代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2]。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把红色文旅资源作为当地旅游行业的优势资源。红色文旅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已然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口”。然而,对以静态形式存在的红色文旅资源,参与者只有在记忆和现实场景中才更易理解或感知,因此相关主体借助沉浸式体验可以让静态的红色文旅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展示内容,将记忆的想象变成真实的存在。相关主体通过刺激参与者的感官,赋予其身临其境的五官联觉体验,让参与者在真实和虚拟之间进行合情合理的交互行为,并实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进而形成空间、参与者、红色文旅资源三者的相互连接和融合,改变参与者的行为意识,使传统与现实相连、与未来接续,将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感官认知上升到深层次的感知体验。这有利于丰富红色文旅资源内涵,促使红色文旅资源在新技术的支撑下焕发光彩,助力红色文旅形象传播体系的构建。
二、沉浸式体验赋予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优势与维度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目的,也是红色文旅发展的实践导则。当前,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文旅行业中的“高频词”,相关主体通过发挥沉浸式体验的优势,将红色文旅资源融入旅游行程中,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红色文旅资源的魅力,进而推动红色文旅形象出圈。
(一)优势分析
1.沉浸式体验激活红色文旅形象感知,激发具身传播路径
沉浸式体验兼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感知交互、3D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能够突破红色文旅形象传统展示形式,使参与者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之中,其对场景的建构又可以转变时空、模糊时空的界限,契合红色文旅资源时空跨度大的特点。参与者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便会失去时空意识,进而产生沉浸感。沉浸式体验对时空的延伸可以进一步调动参与者的感官,捕捉参与者置身于特定场景中的细微感觉,以此实现人体感知系统的协同,使参与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从而体现虚拟空间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为红色文旅资源提供独特的叙事空间,使参与者成为空间内的主角,并通过身体在场的体验,增强对红色文旅资源的生理感知和心理感知,以此构成红色文旅形象具身传播的基础。
2.沉浸式体验浸润红色文旅形象认知,渗透共情传播模式
在沉浸式体验的叙事空间内,其所构建的景观、情境等使参与者能够亲身体验红色历史事件,在体验中回顾历史,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底蕴,这种深度体验让参与者对红色文旅资源的认知更加深入。在这种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参与者处于叙事空间的中心,可以直接接收信息,与不同节点的人、事、物产生连接,以此触发参与者的记忆系统,刺激参与者对红色文旅资源进行记忆和联想,建构参与者与红色文旅资源之间的认知通道,从而进一步深化参与者对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故事等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参与者的身份从主动参与者转变为共同创造者,成为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一部分。
(二)维度分析
1.感知维度:沉浸式体验建构空间意象
沉浸式体验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符号进行编码,其中包括红色人物、红色场景、革命精神等符号,并通过空间建构向参与者传达多元意象,通过技术的运用和内容的建设提升感知收益,让参与者在沉浸中感知并主动选择红色文旅资源,促使其更全面地了解红色文旅资源的内涵,以此提升参与者的参与度,扩展红色文旅形象传播体系的原生空间。
2.认知维度:沉浸式体验增强价值认同
有效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可以构建红色文化空间,还可以构架起红色文旅资源与参与者价值认同之间的桥梁。参与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沉浸式体验结合数字技术可以丰富红色故事的细节、增强红色场景的真实性,并为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沉浸式体验还可以结合多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演出、红色文化创意市集等,为红色文旅内容建设提供新的渠道,有效拓展参与者对红色文旅资源的认知范围,加深其情感记忆,促使参与者进一步增强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
三、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问题分析
推动红色文旅创新发展既是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旅游市场活力的必要条件,更是多维展示红色文旅形象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的红色文旅形象传播在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导致传播体系的构建难以形成合力,这也是阻碍红色文旅发展“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的主要因素。
(一)红色文化科普滞后,传播渠道难以扩展形象释放的范围
目前,红色文化在科普方面仍存在滞后性,其传播渠道难以扩展形象释放的范围。其一,红色文化科普存在信息传播的不及时和不全面问题。在当前的红色文化科普中,有关红色文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众多,具备科普性质的内容传播相对滞后,对很多重要的红色文化知识,相关主体未能及时向公众推广,导致公众对红色文旅资源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了解红色文旅资源。其二,红色文化科普滞后与科普内容的片面化和传播形式的单一化有关。当前,红色文化科普往往停留在红色文化知识的介绍和红色文物的展示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公众对红色文旅资源全面了解的需求,加之科普主要依赖传统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传播渠道受限,使红色文旅资源难以渗透至更广泛的人群中。
(二)红色文化下沉不足,传播效果难以达成形象的共同认知
当前,红色文化下沉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域。第一,各级各类学校虽将红色文化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但仍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材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第二,社会文化消费也对红色文化下沉造成一定的制约。社会文化消费场景和渠道的局限性,使得公众的红色文旅体验较为单一和片面,红色文旅资源很难在有限的宣传空间内得到全面展示和有效传播,导致公众对红色文旅资源的认知局限于表面的意义和形象,进而产生红色文旅形象传播失衡、个性化被遮蔽、共同认知弱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红色文化产业短板突出,传播体系难以发挥形象协同的活力
当下,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短板,难以产生协同效应,也难以发挥红色文旅形象传播体系构建的内驱力。其一,红色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跨领域融合不足。红色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纪念设施和文化遗址等传统领域,协同主体相对有限。红色文化产业在旅游、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发展也相对滞后,难以融入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传播环境。这限制了红色文化产业协作模式的发展和红色文旅形象传播体系的建构。其二,红色文化产业缺乏特色,创新性较弱。红色文化产品和产业从根本上来看,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延伸,但当下红色文化产品缺乏标志性和品牌性,这导致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无法激发协同潜能。例如,有关湘江战役的红色文创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未能充分展现湘江战役的精神与当地民俗特色,市场覆盖率并不高,认知度较低。
四、沉浸式体验视域下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策略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展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相关主体塑造优质的红色文旅形象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还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基于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阻碍因素,文章借助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三元理论,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对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创新发展展开分析。
(一)物理空间:沉浸式的时空跨越,扩展形象传播渠道
列斐伏尔认为物理空间是物质的、具有物理形态的空间形态,尤其具有视觉特征[3],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物理空间的研究逐渐由实体转向虚拟。在红色文旅沉浸式体验中的物理空间主要指客观存在的或者可感知的空间。
搭乘科技进步列车的沉浸式体验使得时空因素不再成为信息传播的隔阂,促使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的渠道得以创新和扩展。一方面,相关主体可以根据具体存在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延展和创新,打造实体与虚拟空间并存的物理空间,通过数字沉浸和参与者感官的联觉反作用于实体空间,继而重构虚拟空间内的场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让参与者全面感受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交互设计在沉浸式体验中的应用对增强空间真实感也十分重要,人机交互能够使参与者深度沉浸于所展示的物理空间中,避免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影响红色文化的科普效果,让更多人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红色文旅形象的认知,进而增强红色文化科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扩展红色文旅形象的传播渠道。
(二)精神空间:体验式的自由交互,延伸形象传播效果
精神空间是被构想的空间,是人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抽象性的特征[4]。精神空间是人沟通互动最重要的空间,在沉浸式体验中,相关主体如何将物理空间的内容传达给参与者并使其产生交互是建构红色文旅形象传播精神空间的重要一步。
从红色文旅的社会教育功能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空间中重要的社会教育载体。对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文旅中的应用,相关主体应基于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节奏进行优化,并结合数字技术强化参与者的情感互动、身心互动,注重精神内涵的具体化、形象化、多元化表达,从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前,公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具有多元和多变的特征,在红色文旅沉浸式体验中,相关主体要打造“红+N”的融合发展道路,通过多渠道的开发使红色文化下沉到不同群体中并与之产生精神交互,进而增强红色文旅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强化参与者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让红色文旅形象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参与者,并延伸至更广泛的人群中。
(三)社会空间:交互式的主体协作,构建形象传播体系
社会空间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空间,是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有机结合。社会空间把空间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是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结合后再重组所呈现的再现性空间。
人是社会空间的主体,社会关系产生于现实生活空间中。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交融的基础上,对红色文旅沉浸式体验的应用,相关主体要在行动上延展至社会关系中的人际交往,将红色文化资源推向市场,打造资源、文化、业态、区域融合的发展模式,深化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市场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客源互送、效益共享。同时,相关主体要打造独特的红色文旅符号和形象,就必然会借助沉浸式体验建设智能化平台,从全过程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创新设计,增加有效供给,以供给引领需求,激发参与者的消费热情,以此打造新名牌,增强红色文化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红色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和红色文旅形象协同发展,推动红色文旅形象传播体系的构建。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红色文旅蓬勃发展,在科技赋能下,“沉浸式”已然为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红色文旅须从“观光游览”向“沉浸体验”转变。随着文旅行业越来越重视公众的体验,公众从过去被动的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价值创造者,未来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文旅中的应用能够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相关主体应打造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项目,促进红色文旅形象的生动传播。
[参考文献]
[1]林叶强,沈晔.沉浸式体验:创意、科技和旅游的融合[J].旅游学刊,2022(10):6-8.
[2]付安玲,张文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红色文化学刊,2023(04):84-90.
[3]潘可礼.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3-20.
[4]陈长松.移动的个体空间:基于三元空间理论的移动传播空间分析[J].文化与传播,2021(0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