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品质的苏区实践
2024-07-02苏春生钟燕林廖九平
苏春生 钟燕林 廖九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质。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生活和战斗了3年多,历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兼江西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等职。这一时期,邓小平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摸实情、出实招;始终坚持正确路线,讲实话、勇斗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办实事、解民忧;始终坚持务实务本,重实干、求实效。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品质的苏区实践,不仅是赣南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珍贵财富。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1]如今,这一理论品质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厚滋养。
调查研究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
品质的根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始终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基层,摸实情、出实招。
1931年8月,邓小平被中共赣东特委任命为瑞金县委书记。面对“左”倾错误路线以及“全县群众不满,干部情绪低落,全县面貌是死气沉沉的”局面,邓小平雷厉风行,迅速遏止了“左”倾错误路线的贯彻执行,稳定了社会局面。
在瑞金,邓小平与谢唯俊、余泽鸿等同志一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部署,邓小平组织人员分头继续调查,听取干部群众对肃反扩大化的意见,了解受害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情况。掌握基本信息、弄清重要事实后,邓小平果断下令拘捕了李添富等推行肃反扩大化的人,并予以公开惩办,同时释放被错误关押的300多名干部群众。
同年9月,邓小平在瑞金绵江中学(今瑞金四中)主持召开瑞金县第三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肃反工作、优抚工作、组织消费合作社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新的县苏维埃、县工会等主要领导以及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随后,邓小平领导完善了县属单位及壬田、桃阳、武阳、安治、城关等各级组织机构,特别是建立健全了司法、裁判机构,对拘捕、审讯、审判等权限作出严格规定。他还先后在县城和壬田、武阳、安治等乡村召开群众大会,为受冤屈的干部群众平反,全县局面为之一变。
纠正肃反错误后,邓小平了解到干部缺乏等问题,便着手在瑞金县城开办干部培训班,学员60多人。邓小平亲自授课,传授工作经验,帮助大家提高革命觉悟和政策水平,这批学员后来都成为瑞金的革命骨干。[2]
在稳定政治局势、培养干部的同时,邓小平非常注重机关作风的转变。1931年9月,新的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不久,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正就利用职权非法向工人摊派生活津贴费,搜刮工人血汗钱。工人群众反映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当即组织调查核实,召集会议严肃处理。有的同志认为黄正以前做过不少革命工作,请求从宽处理。邓小平毫不含糊地说:“这是原则问题,来不得感情用事,如让这种人继续待在苏维埃政府里,只能败坏党和政府的名声。”[3]最终,黄正被撤销主席职务,向全体工人作了检查,退赔全部款项。
此后,为遏制贪污浪费等现象,邓小平挑选了几名得力干部充实县委监察机构,在县、区、乡、学校、厂矿设立举报箱,在集市圩场开辟“黑板”专栏,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干部的官僚主义、贪污浪费、消极怠工、侵犯群众利益等行为。一旦发现问题,经查实后立即处理。
经过邓小平大刀阔斧地整治,瑞金的社会风气大为好转。1932年3月,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瑞金县工作进行检查,形成《检查瑞金工作后的决议》。其中对瑞金工作的评价为:
瑞金全县工作自中央政府成立后,在某些工作上已有相当的进步:(甲)统一财政在县苏及有些区苏(特别在黄安区渡黄区……)都是相当的执行了财务条例和统一财政训令,那种浪费和漫无限制的开支状态已大为减少了,开始在实行预算决算。(乙)在肃反问题上,一般说,对于过去的错误,如随意捕人偏信口供使用肉刑等,已有大的转变,并且对于过去政治犯在县苏已遵照第六号训令正式开庭审判,革命秩序相当建立。(丙)扩大红军工作已获得相当成绩,留红军公田已实行。[4]
面对复杂情况,邓小平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深入基层调查,及时了解实情,仔细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对症施治,使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坚持正确路线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品质的思想精髓
邓小平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5]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坚持真理,反对本本主义,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成为彻底的实事求是派。
1932年5月,江西省委调邓小平到会昌县任书记,后又任命他为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中心县委书记。同年底,广东国民党军队突然进攻苏区南部的寻乌县。留在会寻安的红军部队只有三分区游击大队100余人和各县地方游击队、赤卫队。这些队伍装备差、战斗力弱,只能对付地主豪绅武装和国民党粤军小股骚扰,根本无力抵挡国民党军的大举进犯。向寻乌进攻的敌人很快占领了包括寻乌县城在内的几乎整个寻乌县。
面对国民党粤军的猛烈来势,邓小平处变不惊。根据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邓小平领导苏区群众坚壁清野,以灵活的游击战术粉碎敌人的进攻。同时,他在会昌筠门岭主持召开会昌、寻乌、安远县委书记、县苏主席、军事部长联席会议,根据寻乌失守的情况,研究部署新的军事行动,决定进一步扩大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苏区安全。然而,“左”倾领导者却认为邓小平犯了“纯粹防御路线”的错误。
寻乌事件后,邓小平仍旗帜鲜明地抵制“左”倾错误路线,反对“城市中心论”、硬拼消耗的军事冒险主义和“左”的土地分配政策。有人诬蔑毛泽东理论路线是“山沟沟里的东西”,他针锋相对地说:“我们苏区的山沟里,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的背景下,这样做无疑是引火上身。
批斗很快到来。1933年2月,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刊文,公开点名批判邓小平和会寻安中心县委在寻乌事件中犯了“纯粹防御路线”的错误。3月中旬,邓小平被调离中心县委,转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5月5日,在临时中央和中央局派员主持的江西省委工作总结会上,通过了《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四同志二次申明书的决议》,指责四人“没有在党的布尔什维克火力面前解除武装”,宣布撤销四人的一切领导职务,将他们调往县区基层做巡视员和突击队的工作。作为“毛派头子”的邓小平被撤销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被“派到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乐(安)宜(黄)崇(仁)中心县委书记胡嘉宾没有避嫌,对邓小平热诚相待。中央局得知后,撤去了胡嘉宾的职务。
到乐安南村不到10天,邓小平就被指令“回到省委”,理由是乐安是白区,“怕出问题”,怕人“逃跑”。邓小平被调回后,到宁都县城附近的赖村石街接受“劳动改造”。
面对不公正的批判,邓小平在原则问题上毫不让步。他写下数封声明书,对强加的污蔑和攻击进行反驳。他认为,“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坚信我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
就在邓小平被撤职检查时,他的妻子金维映因无法承受“左”倾错误的高压,向他提出离婚。为了不让妻子受到牵连,邓小平在离婚报告上签了名。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写道:“小平这个人,他还坚持他的看法,一直坚持,最后证明他是对的。”
不唯书,只唯实,讲实话,守真理,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品质的思想精髓。无论环境和形势如何变化,邓小平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
人民至上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品质的
根本宗旨
邓小平任瑞金县委书记期间,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他常穿着一套粗布灰色中山装,足蹬一双布鞋或草鞋,走在村头巷尾。他住过祠堂、庙宇,大多数时间住在群众家里,哪里有问题就搬到哪里办公。吃饭时,他蹲在板凳上和群众围在一起吃,常吃的是稀粥加青菜。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不能因为我是县委书记就搞特殊啊!”
针对瑞金有些地方存在假分田、地主豪绅没有受到打击的现象,邓小平持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纠正了土地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叶坪乡黄埠头村,邓小平得知贫农黄木生家六口人只分得三亩五分黄土岗田,土瘦又无水源,辛苦劳作却收成甚微,生活十分困难。经调查,该村的地痞富农霸占好田不松手,占多报少,干部只顾自己分好田,对群众意愿不理睬,群众意见很大。了解情况后,邓小平挨家挨户走访,一块田一块田察看,撤换了不称职的干部,重新组织贫农团丈量土地。他将田按肥瘦、水源分为甲、乙、丙三类,以原耕地为基础,按人口和劳动力重新分配,肥瘦分均,多少拉平,并留出部分好田作为红军公田。问题解决后,黄木生看到自己新分到的田激动不已,兴奋地说:“这回我才算真正翻身了。”农民群众对土地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瑞金的革命形势越来越好。
邓小平十分重视拥军优属工作。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期间,他每逢周末便带领机关干部到乡村执行“共产主义礼拜六”制度,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插秧、收割等。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唱道,“共产儿童团,实行礼拜六,帮助红军家,多做半天工”。
邓小平有次下乡时得知,筠门岭小吉村刘泮琳烈士家的几亩田因为没有劳动力无法及时耕种。第二天,邓小平就派耕田队帮刘家犁田耙地。他还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帮刘家莳田,刘嫂十分感动。刘泮琳的父亲握着邓小平的手激动地说:“邓书记,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
事后,邓小平召开区乡干部会议,强调“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尤其要认真做好优抚工作”。各区乡随后修订了优抚措施,组织了帮耕队、代耕队。逢年过节,区乡政府还组织人员登门访问,使参军光荣、拥军优属在三县各地蔚然成风,促进了扩红运动的深入开展。
作为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特别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无论是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还是购买革命战争公债、发展经济建设,他都要求党团员模范带动各县群众。1932年7月至9月,会昌县参加红军的人数中,党团员占46%。该县麻州区第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共产党员刘定记带头报名,一次动员10人参加红军。邓小平还十分注重对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领导,发挥他们作为党联系革命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中,邓小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心为民。
务实务本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品质的
本质特征
邓小平不仅从总的原则上要求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对各个方面工作的要求、指导,也都体现讲求实效、不尚空谈的务实风格。
1931年,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在瑞金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身负重任。按照当时的条件,要在这个小县城组织召开长达10余天、600多人参加的会议,十分不易。在会址选择上,经反复勘查,邓小平和毛泽民认为叶坪村谢氏宗祠位于城东北郊,较为隐蔽。报经中央同意后,将会场设在此处。为保险起见,邓小平还建议在长汀布置一个假会场以迷惑敌人。针对600多人的吃住问题,邓小平和县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想尽办法为大会筹备了足够物资。他与负责大会代表膳宿的康克清、贺子珍等一道,深入叶坪、洋溪、黄埠头、合龙、沙洲坝等村,察看、落实代表住宿地点。邓小平还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群众庆祝活动和提灯晚会,动员各区乡组织龙灯队、秧歌队、锣鼓唢呐队。诸多事务都被邓小平安排得井井有条。
1933年夏,在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帮助下,邓小平从宁都乡村调至红军总政治部,负责编印《红星》报。邓小平既是主编,又是编辑、记者。每期报纸有几十篇文章,从征稿采访、写稿改稿,到版面设计、编辑校对,几乎都由他一人完成。当时只有一名通讯员给他当帮手,协助印刷、发行等事务。
邓小平为编好《红星》报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特别注重报纸的导向性言论,几乎每一期都要编发一篇社论或重要署名文章。凡涉及红军建设的重大问题,都有社论或文章予以引导。其中未署名的社论,基本都出自邓小平之笔。他非常注重典型宣传,用先进事迹和经验带动红军部队建设。
为将报纸版面编排得生动活泼,邓小平设置多样栏目,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他还克服困难,在红军队伍中建立起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以此保证充足的稿源。《红星》报内容丰富,深受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欢迎。1933年,报纸的发行量在中央苏区就达17300份。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称《红星》报为“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
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品质在苏区的探索和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早期实践,这种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释:
[ 1 ]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
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 2 ] 凌步机: 《邓小平在赣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第40页。
[ 3 ] 《永远的荣光——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简明读本》,
赣州市委党史办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页。
[ 4 ] 《中央执行委员会检查瑞金工作后的决议》,《红色中
华》第16期,1932年4月6日第5版。
[ 5 ]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第1345页。
作者苏春生系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党组成员、副研究员,瑞金市史志研究室负责人,钟燕林系瑞金市史志研究室编研股股长,廖九平系瑞金市史志研究室一级科员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