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给家乡的信函:寄托乡情与乡恋
2024-07-02罗香
罗香
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展出的文物中有两张发黄的书信手稿,书信长19.2厘米、宽17厘米。书信由谢觉哉用庄重而流畅的红色字迹书写,部分内容有修改痕迹。谢觉哉把写信当成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同家人、同事、朋友通信,还与群众、青少年、基层干部通信。1954年,谢觉哉给当时的宁乡县县长写了这封信,道出了他对家乡和人民的深深牵挂。
“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河里水清堪洗脚,门前树大好遮荫,六月冷冰冰。家乡好,吃得十分香,腊肉干鱼煎豆腐,细菜甜酒嫩盐姜,榨菜打清汤……”这首词是谢觉哉于1937年8月创作的《望江南》。因离家参加革命多年,不知家乡和亲人的情况,53岁的谢觉哉为解乡愁与相思,在寄往湖南宁乡的家书中抄写了此词。时隔多年,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这首词中的乡愁、乡恋。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仍忙于公务,直至1957年才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宁乡。虽然久不回乡,但他对家乡、对人民深沉的爱却一直在心头,这封对家乡饱含关切之情的书信即是见证。
信中道出心中愿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的思乡之情渐深,他想了解关于家乡的方方面面,包括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基层民主选举情况等。于是1954年,他给素未谋面甚至不知晓姓名的宁乡县县长写了一封信:“我也想知道故乡一些情况,自己生长的地方,不管它变化怎样,总比完全陌生的地方易于了解些。我希望有人和我通信。”谢觉哉在信中很直接地表达了想要与人通信、了解家乡情况的想法,他既渴望能通过写信来了解情况,同时也担心地方干部收到信会有汇报工作的压力。为了让家乡干部打消顾虑,他在信中特别强调:“我说的是自由通信,不管是工作人员或非工作人员,他们有所见、有意见、有疑问,都可随时提出商量。我虽眼花事忙,只要字写的大一些(四号字大)不潦草,我一定亲自阅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写复信。”
谢觉哉尽管身居高位,但与家乡干部和友人之间的沟通却朴实亲切、平易近人。他十分真诚地请宁乡县县长同志向大家说明他乐意与人沟通的意愿,并对不知道县长姓名一事表示歉意。在谢觉哉看来,与家乡干部通信交流,既是关心家乡建设和发展,同时也是调研社会生活、体察社情民意的好机会。他还特别提出,请回信见告“我县选举上有无好的成绩或重的缺点?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和分配的情况如何,农民生活是否一般有所提高”。为了确保沟通效果,他还特意强调不要写成公文。
三次回乡叙发展
1954年至1963年,谢觉哉给家乡干部及友人写了几十封书信。若不是80岁的谢觉哉因病导致右手瘫痪,不能执笔,通信的数量可能会更多。这些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水利”“养猪”“研究调查”“教育”这些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谢觉哉曾在1957年、1960年、1961年三次回宁乡。1957年3月26日,时任内务部长的谢觉哉第一次返乡。当时从宁乡县城到他的老家沙田乡尚未通车,谢觉哉行了一段路,途中看到棕树被剥死、树被滥伐、竹子都只剩几根、水利也变差了,他很是忧心:“为了今天,不为明天,痛心!风景优美不美了,水旱无忧有忧了啊。”
第二天下午,他召集沙田乡党委书记陈应生、党委秘书严志述,以及附近的农业社社长肖福全、谢岳云,还有随行的宁乡县副县长尹泽南等人,举行了一场座谈会。在会上,谢觉哉提出了封山育林的方案,并强调干部如若擅自砍伐树木,必须受到法律制裁。最后,他真诚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期望:“过十年,我一定再回来看看青山绿水的家乡。”
1960年2月,谢觉哉视察南方工作,又回了趟家乡。但是只在家停留了两个钟头就走了,原来宁乡县委用几个晚上抢修了一条到他家门口的马路,吃饭还专门安排了招待员。这让谢觉哉十分不安,他严肃地批评当地干部:“为什么要为我专修一节路,为何不为出入不便的群众多搭几座桥呢?”后来,他又特地写信给宁乡县委的一位负责同志,批评这种做法。信上说:“修车路,不是对我的尊敬,而是对我的不尊敬,使人民看了,要说谢胡子是个官,是个架子很大的官。”他也作了自我批评:“也怪自己事先没有严格说清楚。”
1961年12月,谢觉哉为调查农村社会治安和基层法院工作来到了湖南,他抽了三天时间回到宁乡,主要是想听取县里干部对人民公社“六十条”的看法和纠正“五风”情况的汇报。宁乡县委一位负责人汇报冬季生产安排计划时,提出社员自留地的生产,每人平均可以生产折合粮100斤,还要利用冬闲土地争取每人平均拿回20斤粮食和2斤食油。谢觉哉觉得不符合实际,便反问:“这粮食和食油,是不是指种小麦、蚕豆和油菜?这些作物都是春夏收获,正常的生产程序怎么说利用冬闲土地呢?特别是社员的自留地是让社员种蔬菜、杂粮的,不能把它折合在社员口粮内。”他意味深长地告诫大家:“吃一亏,长一智。纠正‘五风错误,必须在‘长字上下功夫,我现在再也不想听那些空洞的数字和不着边际的‘豪言壮语了。每一个共产党的干部,都要真正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当谢觉哉准备离乡返京时,当地干部都希望他常回故乡,对故乡的工作进行视察和指导。他对县委的干部说:“我确实还想回乡一次,不过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不要派一些人包围我,要让我行动自由;第二,要农村容易买到猪肉;第三,要看到到处都是幼林。”对谢觉哉而言,家乡生态优美、鱼米丰饶、人民幸福就是他莫大的幸福。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
谢飞(谢觉哉之子):父亲写给家人的90余封信件,最早的于1919年寄出,最晚的是他1963年中风后用左手艰难书写的。我的母亲与兄姐将多数书信的珍贵手迹保存了下来。看着这些发黄变脆的信函,看着父亲从青壮年到老年不断变化的毛笔字迹,我不禁为父亲深切的爱民情怀与思乡之情感慨。前人的书信里饱含的思想、情感,也将留给我们后辈不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