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要点及优质高产措施分析

2024-07-01彭洪斌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7期
关键词:茶树茶园茶叶

彭洪斌

茶叶属于传统的饮品,并且已经发展超过上千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民众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高的茶叶品质,在这种背景下,应进一步推行无公害的茶叶种植,对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解决其中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水平的进步,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无公害产品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当前阶段,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对土壤、水资源等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提高茶叶产量,完善绿色栽培技术。

一、无公害茶叶的概念以及特征

1、无公害茶叶的概念

无公害茶叶指的是,在无公害的生长环境下,按照绿色的生产操作流程进行种植,防止农药残留,避免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等情况,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

2、无公害茶叶的特征

茶叶的生产区域环境需要满足无害化生长条件,在生长过程中,完全按照无害化操作技术进行生产,然后按照相关的技术规程进行加工操作,让产品达到无公害的标准,需要从茶园种植、收获直到茶产品制作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符合茶类对自然品质特征的要求。与常规种植相比,无公害茶叶有害物质含量需要处于较低的范围内,包括农药残留含量、有害微生物含量等,满足国家相关的标准,不可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满足市场准入条件。

二、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现状分析

我国的种茶历史较为久远,而且饮茶的传统一直维持到现在,在现代生活水平日益增高的背景下,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实际发展无公害种植技术时,却面临很多问题。

1、茶树的品类较为单一

无公害茶叶品种较少,市场扩展方向不足,从而导致无公害茶叶种植发展受到影响。

2、无公害茶叶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水质因素、空气因素等,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加,农业破坏、工业破坏以及建筑破坏,都导致无公害茶叶种植工作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影响茶叶的品质。

3、无公害茶叶种植区域的肥力不足

茶叶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的丘陵区域,南方丘陵区域的降水较多,而且土质较为松散,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在种植过程中,土壤中矿物质流失严重,肥力下降等问题,都会影响无公害茶叶种植。

三、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1、科学整地

首先,需要做好清理翻整工作,在茶园种植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深耕深翻,对种植区域做好土质管理,可以进一步疏松土壤,在翻地时,可以按照耕地面积,选择合适分量的有机肥均匀播撒。其次,种植密度也要合理规划,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结构条件选择合适的行间距,保证每株茶树间距合理,畦间距适宜为1.2米,株间距为33厘米,畦间距可以根据实际的坡度进行合理调整,如果种植区域坡度过大,可以适当的减少畦间距。如果坡度较少,需要适当扩大畦间距。

2、播种以及定植

首先播种时间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种植环境以及气候条件进行调整,一般适宜的种植时间在降水量集中的时候,在降雨量充足的环境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种植的成活率。在播种茶树时,适宜的茶树种植温度应当在10℃以上,适宜的降水量应当在80毫升。茶树种植可以分为春播以及秋播,春播种植大约在每年的2~3月份,秋季的合理种植时间在每年的10月份。种植规格一般为每公顷用种量大约60千克。定植密度大约为150×33厘米,定植密度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定植中,需要按照实际的茶树采光通风情况进行选择,一般幼苗定植距离需要间距畦面25厘米。小叶茶树的移栽定植距离大约在150厘米,大叶茶树的距离需要适当延长至165厘米。

3、水肥管理

在优质高产有机茶的种植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应当在2%以上,在茶园施肥工作中,主要以农家肥以及有机肥为主,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机肥的使用量按照每公顷45吨。在完成移栽定植后,每年也要合理追肥。追肥合理时间一般在春茶采收后、夏茶采收后以及秋茶采收后。具体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份、5月份以及10月份。在追肥时,可以选择开沟埋肥的方式,在施肥时,需要尽可能规避高温的时间段。在茶树的畦旁挖开深度25厘米的沟,然后将有机肥埋入。在开沟施肥工作中也要做好杂草清理以及松土工作,防止杂草与茶树生长争夺营养。在其他的生长时间段应当根据茶树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及时补充适量的有机肥微量元素。

4、茶树修剪

茶树的修剪一般在幼树生长到30厘米的时候进行,将距离地面15厘米位置的茶树新枝剪掉。第二次修剪时,在距离第一次修建位置上方15厘米的地方再次修剪,茶树的适宜高度应当保持在30厘米左右。第三次修剪需要在第二次修剪处往上10厘米的位置进行修剪,保证茶树距离地面统一的水平位置进行修剪,在修剪茶树时也要将茶树上的弱枝、病枝及时地清除。

对于成年的茶树一般选择轻修、深修的方式交替进行修剪。在春季萌芽前对茶树进行轻修处理,轻修一般在距离树冠3厘米的位置进行。深修一般每3年进行1次,修剪时间一般在秋茶收获后,在距离树冠下方10厘米的位置进行修剪,并且及时将枯枝、病枝清除。

5、茶叶采收

茶树经过修剪定植后,待植株生长到70厘米高度时,待新梢生长到6叶的时候,既可以采收茶叶,对于幼龄的茶树,在采收时需要坚持采高养低的摘取原则,成龄茶树需要遵守采主留侧的采收原则。

四、无公害茶叶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无公害茶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茶叶市场也进一步扩大,在这种种植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无公害茶叶种植,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并且对栽培技术进行改良,实现茶叶种植高产。

1、生态茶园建设

由于无公害茶叶种植对茶园的水质条件、空气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推动无公害茶叶高质量种植的过程中,需要从改变种植环境着手,加强生态茶园建设。

生态茶园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就是茶园规划工作,生态茶园建设需要选择在空气清新,并且水质优良,土壤没有受到污染的区域种植,满足无公害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在茶种的选择上,也要根据实际的种植环境,选择具备优异抗寒能力、抗旱能力以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在建设生态园区时,需要坚持“一树、二水、三草”的原则,“一树”指的是在茶园种植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间隔距离种植茶树,建立茶园防护林网。在一般种植情况下,最适宜的茶树种植距离为50厘米。“二水”指的是在种植茶树时,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的耕地治理以及小型蓄水池建设,这样有助于茶园的后续灌溉。“三草”指的是做好草生植物的栽培,让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得到改善。“一树、二水、三草”的原则能够有效改善生态茶园的种植环境,实现无公害种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对土壤环境进行改良

在无公害茶叶种植工作中,对种植土壤也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茶园建设区域在丘陵区域,这些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肥力下降较快,茶叶种植较难推进,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良土壤环境。对于肥料的使用,需要明确肥料的用量,目的为提升茶叶的品质。在茶叶种植工作中,可以积极使用农家肥,合理施肥能够提升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提升无公害茶叶质量。合理的肥料组成,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平衡土壤中的养分,改善土壤中的微生菌群结构,起到活化土壤的目的。加强茶园套种工作,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也可以增加茶叶种植经济收入。茶园覆盖稻草,对土壤中的酸碱度进行调整,防止杂草过度生长。

3、茶园精细化管理

为保证无公害茶叶种植质量,需要做好精细化管理。从茶园翻耕、修剪等多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保护茶叶的品质。在冬季,茶园种植区翻耕时可以施入有机肥,并且修剪茶树,修剪树冠可以提高茶树芽的质量。在推进无公害茶叶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茶树修剪,将茶树上的病弱枝及时剔除,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动力。茶园中的杂草以及枯枝叶也要做好清理,将其合理销毁,防止病菌以及虫害躲在残枝中过冬。在修剪茶树的同时也要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喷洒,及时铲除叶蝉等常见害虫的幼虫及虫卵,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

4、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茶红锈藻病、螨害等,在老茶园中或者古茶树种植区域中,最常见的病害有膏药病等。对病虫害进行治理时,需要以监测预防作为基础的治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监测,然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茶园中可以设置自动监测仪器,对园区中的病虫害信息进行收集,然后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依据分析数据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人工干预。

在无公害茶叶种植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治效果,从而提高茶叶品质以及茶叶产量,对于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常用方式有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农业防治主要指的是选择抗病害能力较强的树种,并且在管理中做好修剪、采摘等工作,尽可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率。物理防治主要使用的手段为灯具诱杀等。生物防治可以选择培养病虫害的天敌,维持茶叶园的生态平衡,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化学防治手段是使用一些无公害的低残留农药例如白僵菌等进行有效防治。在防治工作中,应当坚持综合防治原则,积极采用各种措施,保持生态平衡。各个环节不应相互影响,保证效果。对于病虫害管理的薄弱环节,也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可以多种植行道树、遮阴树,保证足够的植被覆盖量。

五、无公害设施栽培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

设施茶园的栽培方式是近几年的新型茶树栽培管理模式,春茶开采时间,比常规栽培大约提前30天,减少霜冻等情况对茶树新梢造成的伤害,提高茶树种植经济收益。当前塑料大棚茶园种植模式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设施栽培环境下,茶园的覆盖遮阴情况,会对秋茶、夏茶品质造成影响,对于设施栽培环境下春茶的品质进行研究,发现会显著提升茶叶的品质。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以及茶多酚,这两种物质会直接影响茶叶的味道,一般情况下,多酚类的成分会带来苦涩的味道,而氨基酸呈现酸味、甜味,其中咖啡碱会表现出苦味。在设施栽培的环境下,绿茶的氨基酸以及浸出物的含量会明显上升,而茶多酚以及咖啡碱的含量会下降,证明大棚栽培能够提升茶叶的鲜爽程度。茶多酚是茶叶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儿茶素、黄酮类等是主要的成分,其中儿茶素能够影响茶汤的滋味以及茶汤的颜色,通过大棚栽培种植后,茶多酚的含量更低,但是儿茶素的品质却显著提升,此外,在设施栽培环境下,酯型儿茶素等含量显著提升,这又可以增加茶汤的浓烈度。香气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设施栽培的环境下,可以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而常规种植只含有43种。相同的香气组分,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1、设施栽培环境对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通过设施栽培环境对茶叶的主要成分影响进行分析,茶叶的氨基酸以及浸出物的含量升高,而茶多酚、酚氨比等数值会降低,根据生化成分与茶叶滋味关系,茶汤的滋味与氨基酸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呈正相关关系,与酚氨比呈负相关关系。此外,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会表现出苦涩的味道,而非酯型儿茶素会表现为爽口且涩的味道,这两种成分越高茶叶的味道更为优异。在设施栽培环境中,茶叶生化成分的变化,可以提高茶叶鲜爽的味道。

茶叶中的各项成分出现差异的原因,与环境、温度、湿度、是否露天等因素有关,设施栽培模式,太阳的辐射率处于弱光照,这样茶树中的氮素代谢速度加快,而碳素的代谢会减少。设施茶树种植的湿度也有利于氨基酸含量的累积,导致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常规栽培,茶多酚的含量降低。此外,设施栽培昼夜温度相差较大,这样有利于成分的积累,提高茶叶浸出物含量。

2、设施栽培对香气的影响

设施栽培的茶叶香气成分沸点较低,并且香气种类较为丰富,低沸点的香气是影响茶叶清香味道的主要原因。常规栽培方式中,顺-苿莉酮等高沸点成分较多。这些成分是影响茶叶香气的主要成分。茶叶中香味的主要构成有糖苷等物质,通过设施栽培,茶叶中的低沸点香味成分较多的原因与种植环境有关,在高温的种植环境中,会对茶叶的香气成分物质造成影响,茶叶中的低沸点香气成分积累量更多,茶叶成分由于内外温度以及湿度不同有关。

3、优化茶园设施栽培环境的措施

设施栽培对茶叶的色泽以及汤色的影响差异较大,在种植管理上应当适当增加太阳的透光度。在中午的强光条件下,设置遮阳网,在其他的时候加强通风。建立合适的散射光环境,让茶叶的色泽得到改善,并且保持合理的氨基酸含量。适当地提高透光率可以增加茶多酚的含量,让茶多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氨基酸的含量越高,保证茶叶的品质更优异。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对茶叶生长进行调节,从湿度、温度等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茶叶品质。

茶叶种植已经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茶叶也成为大多数人喜欢的饮品,为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茶叶的种植工作,并且对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究,从茶园建设、土壤改良等多个方面着手,实现精细化管理,论述病虫害防治各种方案的优劣势,不断更新栽培技术,实现无公害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37300安徽省六安市梅山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茶树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茶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