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及推广策略

2024-07-01姜兴广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7期
关键词:大豆作物病虫害

姜兴广

在我国,大豆和玉米作为不可或缺的民生与产业基石,其庞大的消费需求对国计民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鉴于这两种作物皆为春季至夏季播种的主要粮经作物,它们之间的土地竞争导致了供需失衡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在农业科技持续不断地革新与变革中,一种创新性农业种植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逐渐崭露头角并广泛普及。

为达成增产增收的目标,着重优选具有优良抗逆特性的大豆和玉米品种,同时强化田间精细化作业管理,确保每个生长阶段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呵护。在此基础上,依据作物全生育期内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积极构建病虫害早期预警系统,并实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综合防治策略,从源头上控制病虫草害,保障了整个复合种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

1、提升作物产量

由于大豆与玉米在生物结构上的显著差异,如株高和根系特性,它们的带状混种策略巧妙地利用了这些自然特性。通过精细的土地管理和种植密度调控,这种技术优化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使在维持玉米生产稳定的同时,也能额外收获一季大豆,从而整体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大豆独特的固氮特性在共生种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能增强土壤的养分,形成玉米和大豆间的营养协同效应,从而推动作物生长速度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2、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

从探究对比大豆与玉米的独特生长习性出发,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增益效应。玉米,作为典范的C4植物,展现出对光照和温度的高度亲和性,其光饱和点相对较高,而光补偿点却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其在充足的阳光下表现出极佳的光合作用效率。相反,大豆作为典型的C3作物,具有卓越的耐荫特性,这为采用带状交错种植策略——即将玉米与大豆进行复合种植提供了可能。通过巧妙设计株距和株型差异,这种种植方式得以优化空间利用,增强光热能源的有效转换,进而提升大豆和玉米的整体生产潜能。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种植模式显著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直接推动了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双重增长,使得光能利用率提升了至少3%,同时对于氮、磷等关键营养元素的吸收也得到了明显的促进,显示出明显的增产效益。除此之外,带状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还具备一定的灾害防护功能:由于玉米植株较高的身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风害,同时也能够充当天然遮阳伞,有助于减小地表水分蒸发,增加田间湿度,从而间接提升了大豆的抗旱性能。

3、生态效益显著

为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推出了一套化肥和农药使用优化策略,其中大豆与玉米的轮作种植模式恰好符合这一目标导向。这种种植模式通过两种作物之间的协同效应,大豆作为天然的生物固氮作用,能显著增强土壤中氮素的循环,使其固氮能力提升超过10%,进而提高整体氮肥利用率,使得玉米种植时对氮肥的需求大幅下降。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玉米种植方式,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每公顷地的氮肥施用量可以减少75公斤以上,同时农药使用率也下降了超过10%。显而易见,这种种植技术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而且有力推动了山嘴子镇农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对作物产量与土壤条件的影响

1、作物产量提高

通过精细的农业管理策略,农民能够巧妙地交织种植玉米和大豆,这使得大豆玉米带状共生高产种植法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这种并行种植方式不仅提升了空间效率,还显著提升了整体农作物产出。在复合种植模式的影响下,玉米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农民有望实现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双重增长。尽管大豆和玉米在生长形态和生理生态上有所区别,它们在资源争夺中呈现出独特的动态。通常情况下,玉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巧妙地平衡了两者的需求,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了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2、调整土壤微生物结构

研究表明,在对比单一农业经营模式后,采用交替种植的大豆-玉米复合体系对提升土壤磷有效性具有显著效果。在该复合种植环境中,观察到土壤内细菌和真菌群落的数量及构成呈现动态演变,进而强有力地提升了根系微生物生态系统的丰富度和复杂性。尤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轮作体系运作期间,玉米根际土壤内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得以明显扩充,同时有害微生物以及病原体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大豆-玉米交替种植的独特高产种植策略不仅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高度利用效率,甚至能够在一年内进行双季收成,展现出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套种种植方式,大豆与玉米相互之间能形成营养协同效应,进而优化根瘤菌的固氮功能及其对氮肥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有效降低了农田内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农药施用总量,体现出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地块选择与耕整土地

根据土壤类型和pH值优先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确保作物生长所需的基础条件。同时,土地耕整可确保土壤质地适宜,并通过加入有机物质和合理施用肥料来改良土壤结构。据统计,适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高作物的吸肥能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2、品种选配

以提高大豆产量、确保玉米单产为目标。在玉米选种方面,要尽可能地选择紧凑或半紧凑、高产、耐密性强、矮秆的品种。在大豆选种方面,应选择耐密、耐阴、抗倒伏的品种。在选择上述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到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习性和遗传特点。玉米不耐阴,喜光,为短日照作物,玉米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2℃~30℃,其种子萌发的温度为6℃~10℃,玉米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但对土质要求较低。大豆喜温,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但高温会使豆苗过早停止生长。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具体包括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气候环境等。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具有较大增产潜力、品质优良的大豆品种。为了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在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去除有霉变、病害的种子。

3、播种农机

播种农机对行距有一定要求,通常玉米行距控制在40~60cm,大豆行距应控制在30cm左右、株距控制在20cm左右,如果土壤性能非常好,可以适当缩小行距,但要求缺苗率不超过2%,播种深度合格率不低于85%。播种前先进行覆膜作业,可以人工覆膜也可以机械覆膜,之后使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农机完成作业,农机包括大豆点播机、玉米点播机等,农机可同时满足2~4行播种。错开玉米和大豆播种时间,一般情况下在4月下旬即可播种玉米,播种深度为4~5cm;5月初可播种大豆,播种深度为3~4cm。在“3+2”种植模式下,玉米种植穴距30cm,播种量75000粒/hm2,保苗量70500株/ hm2。大豆行距可以适当缩小,保持在15~20cm即可,穴距25~30cm,播种量为150000粒/hm2,保苗量为117000株/hm2。

4、田间管理

及时而科学地施肥是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高产的重要步骤。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推荐在大豆的生长初期和玉米的拔节期进行追肥。大豆追肥时,每亩适宜施用氮、磷、钾肥约为15kg、5kg、10kg,而玉米追肥时,每亩适宜施用氮、磷、钾肥约为30kg、15kg、25kg。这样的施肥方案有助于满足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养分需求,提高产量。同时,实施科学的灌溉管理。根据降雨情况,首先,要保证播种后的浇水充足,以促进大豆和玉米的顺利出苗。然后,根据作物的生育期和土壤水分含量,合理确定灌溉的频次和用水量。根据实际调查数据,适度增加灌水频次,采用滴灌或渗灌技术,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浪费。此外,密切关注病虫害情况。根据历年防治数据,建议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拔节期和花期,进行定期的病虫害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通过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可有效减少产量损失,提高作物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5、化学除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杂草防除应坚持综合防治原则,可在玉米和大豆播种前,用草铵膦喷雾处理,杀灭已经出苗的杂草,降低杂草基数。除草剂使用以播后苗前封闭处理为主,使用时期宜早不宜迟(播种后2d内)。可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500L/hm2搭配20%草胺膦1200~1800g/hm2或5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300~600g/hm2,应根据土壤墒情调节用水量。针对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应于大豆2~3片复叶期、玉米3~5叶期及时采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除草过程中应通过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防止产生药害,玉米按10.5~15.0g/hm2比例施用75%噻吩磺隆,或按1800~2250mL/hm2比例施用5%硝磺草酮·20%莠去津;大豆施用300mL/hm210%精喹禾灵乳油和300g/hm225%氟磺胺草醚。药剂使用自走式分带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定向喷雾,或使用定向喷头进行人工喷雾,对于难防杂草可后期人工拔除。

6、病虫害防治

苗期至抽雄期是病虫害暴发高峰期,会直接影响作物产能,因此应采取综合防治方案控制病虫害。①物理防治。针对虫害,可以在田间布设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等捕杀害虫,特别是夜蛾、白粉虱等害虫具有趋向性,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②生物防治。针对玉米螟等害虫,可以在其卵期、幼虫期释放天敌,如赤眼蜂等;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喷施300亿个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病虫害。③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性选择药剂。针对金龟子、夜蛾、粉虱虫、叶螨虫等害虫可以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mL/hm2兑水450kg/hm2、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450g/ hm2;针对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可以采用20%唑螨酯悬浮剂1200倍液(用量为450kg/hm2)、0.3%苦参碱水剂3000mL/hm2;针对玉米锈病、大小斑病等病害,可以选用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525mL/hm2、17%氟环唑悬浮剂750mL/hm2。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措施

1、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首先,强化示范基地的构建策略应注重与当地农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合作,挑选那些具有典型性和教育价值的田地作为实验平台。在这里,将集中演示大豆-玉米轮作复合种植法的精密设计,包括其精确的种植布局、适宜的株距配置以及精准的水分和肥料管理等关键环节。同时,引入专业的技术顾问团队,他们在实地操作中提供即时解答,解决农民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进一步,着手构建一套全面的农民教育体系。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特别强调的是,教学将侧重于技术的实践应用,通过模拟操作和实例解析,帮助农民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要点。此外,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如制作详尽的操作手册和视频教程,以直观且具说服力的方式展示技术的实际效益和经济潜力。通过多元化媒体的推广,旨在提升农民对新型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从而推动这项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

2、完善适用机具配套

首先,强化与农机企业的联系,确保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配备充足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应倡导与区域内的农机制造企业深化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创新研发,优化专属于此种植技术的农用机械。这种深度合作旨在确保农机的性能和技术水准能满足田间作业的实际要求。同时,政府需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如减税或低息贷款,来降低农民购买先进农机的财务压力。这些举措旨在激发农民采用先进农机的热情,从而加速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的机械化进程。另外,推广设立农业机械共享平台,比如合作社形式,集约化采购并提供农机服务。通过集体采购,合作社能以更经济的方式获取设备,并将它们广泛供给农户,从而缓解个体购买的经济压力。这种模式不仅能降低农机投资成本,还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推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3、科学配置资源

传统的双作轮作体系在大豆与玉米混种配置上略显刻板,其成效深受地域性气候变迁等多元因素制约。鉴于此,在探索并实践高效的大豆-玉米带状交错种植增产栽培策略之际,必须强调灵活性与适地性原则,针对各地特性挑选出最匹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以及最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和手段。在我国科技日新月异、农业机械化进程全面深化与普及时刻,将前沿的机械化操作融入农作物生产之中,不仅推动了大豆与玉米的精确条播作业,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种植效率。在实施这种创新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时,广大农户需遵循严谨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同时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致力于达成玉米与大豆丰产丰收的目标。通过这样的种植模式升级与精细化管理,有望激发更多农民的生产潜能,进而实现收入的增长,有力地支撑起我国农业迈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通过创新实践大豆与玉米交织型共生种植技术,实现了对这两种作物互补特性的深度挖掘与协同效益的最大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产量增长与品质优化。为了实质性地推动这一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必须着重关注并严格执行一系列关键步骤:首先,对适宜的作物品种进行精准筛选;其次,严谨地筹备播种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选准播种时间窗口、采用高效的种子预处理措施;接着,实施有效的土壤封闭策略以保障幼苗健康生长;随后,在肥料与水分管理上做到精细化调控;同时,不容忽视病虫害及杂草防控环节,力求全方位呵护大豆与玉米的和谐共生生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交织型共生种植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从而有力地提振本地大豆与玉米产业的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122316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山嘴子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大豆作物病虫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