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消“清考”背景下普通高校应对举措

2024-07-01焦亚林闫俊杰

公关世界 2024年10期
关键词:应对举措普通高校

焦亚林?闫俊杰

摘要:2018年教育部要求取消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清考”制度。取消“清考”制度后,探索新的考核模式,保障育人质量成为各高校学科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清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必要性,就取消“清考”制度,提出几点普通高校的应对举措:从思想上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行动上改革考试弊端,加强过程性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制度上建立补考、重修预警机制,防微杜渐;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

关键词:取消清考;应对举措;普通高校 ;高校考核

引言

考试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起着评价、评估、诊断、选拔、甄别的作用[1],考试因作用而存在不同,社会中的考试更多是为选拔人才,教学中的考试更多是为评价教学的效果。“清考”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考核方式,由来已久。它指大学课程结业时,学生在期末考试及其后的补考均未通过时,学校又不允许重修或重修考试仍然没有通过的情况下,在毕业前学校给予学生的最后一次考试机会。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补考机会,减少因“挂科”而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比例。大学扩招后,“清考”制度在高校更为流行。但“清考”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流于形式、忽视质量、破坏教育公平等。随着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多,人才质量良莠不齐,差距日益悬殊。而“清考”制度则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一项重要原因。在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为了落实国家的政策号召,完成民族复兴的重任,建设学习型国家,教育部于2018年8月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高校严把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逐步取消“清考”制度[2]。

一、“清考”制度取消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考录取比例的升高,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达到了普及化程度,大学生在智能、技能和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日益悬殊[3],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如果不严格把控学生考核,培养高质量的高素质人才也将逐步成为空谈。“清考”是学校严控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卡”,也是“挂科”学生达到学科结业要求的最后机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顺利毕业都至关重要,但很多高校的“清考”制度不严,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导致“清考”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测试知识与技能及人才质量把关的作用。“清考”制度的不严还给大学生带来“只要考入大学,就能毕业”的懈怠的心理,致使上课睡觉、打游戏、逃课的学生比比皆是,让本应积极进取和增长才干的大学生活沦为了“混日子”。“清考”已然演变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放水闸”因此高校取消“清考”制度刻不容缓。

二、当前高校“清考”制度存在问题的缘由

(一)高校对“清考”不够重视

“清考”是在原有的正常的考试基础上降低了标准,清考本是针对一些临近毕业的学生特设的一种考试,这些学生通常经过了正常的考试不通过,后又经历了重修、补考、重修后仍不能达到学业合格的标准,因此学校通过设立“清考”制度,是让其通过考试达到正常毕业的一个“快速通道”。从考试的作用来看,清考降低了考试标准,完全流于形式。无论是高校组织考试的教师,还是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学生都不重视,面对考试中学生作弊,相互抄袭的现象监考教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高校对“清考”不够重视,让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找到了不劳而获的捷径,助长了他们依赖“清考”达到毕业的心理。

(二)淘汰机制缺失,迫使“清考”制度普遍存在

当下很多高校的培养人才机制是“严进宽出”高校针对那些不守规则、把学业当“儿戏”的学生没有具体的措施杜绝其现象的产生,对那些严重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不符的大学生,高校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清退或者留级,同时高校也没有相应的淘汰机制,或者有类似的方案也从不实施,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最终学校为了完成就业率,迫于学生就业压力,考虑到“挂科”的学生就业困难为了保证他们顺利达到毕业标准和毕业之前找到工作,在毕业之前学校通过组织“清考”,让这部分学生按时毕业就业。凡是参加考试者均可以通过,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取消“清考”制度,严把高校人才“严进严出”,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落实。

(三)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高校的考试方式与中国其他的考试方式是一脉相承,都偏向于“应试取向”,高校通过考试来评定、评价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俨然成为教育部门评定、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方式,如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人才选拔、培养的过程中考试的内容、方式,评判的标准,都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今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基本是靠死记硬背知识点,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仍然是主流趋势。面对一直以“应试取向”的考试形式,部分大学生早已厌烦,开始对考试形式产生抵触心理,出现消极应对考试的现象,最终他们消极的态度造成“挂科”的后果,因此他们最终走向了“清考”的道路,也让“清考”制度愈演愈烈。

三、“清考”制度取消背景下,高校考核制度路径探究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实现理想的灯塔,也是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被家长和教师高度重视,在学生考入大学之前,高校的自由、丰富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被高中生所憧憬,在备战高考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他自然将考入理想的高校作为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争分夺秒、孜孜不倦,考取高分是他们的理想信念。但进入大学校园后,缺少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鼓励、监督等,加以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的缺失,懈怠、懒散、贪玩成为常态。此外,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学生多被父母视为“心头肉”“掌中宝”,进入高校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也被精心关怀,致使了学生身上普遍存有不肯吃苦、内心脆弱、自理能力弱、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进入大学后,这样的不良性格并不利于学生在错综复杂的集体生活中积极面对生活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没有强有力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大学生很难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得过且过、学无所获、考试“挂科”也就不足为奇。

国家的发展需要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以创新为驱动的新的国家发展模式中,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且能够脚踏实地、刻苦专一、孜孜以求的专业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4]。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因而,在大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培养学生刻苦、勤奋、进取的品格,不仅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也为学生探寻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二)加强过程性考核

目前很多高校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虽已考虑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但除少数实践性强的课程外,这种考核模式的考核分数分配中期末考核分值占比大,平时成绩分值占比小。且平时成绩以考勤、作业为主要考核指标,这不仅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考核,而且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演变为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重视期末考核而忽视平时学习。例如有些学生平时“旷课”,期末借用同学的课堂笔记,靠“死记硬背”也能通过期末考试。甚至这些“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借助于课程的“考试范围”或“考试重点”也能得到与学习认真的学生差不多的总成绩,这有失公平。显然高校的这种考核模式存在弊端,教育部于2018年10月发布《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强调了高校在考核过程中应当加大过程性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

建议课程考核评分标准中扩大平时成绩的占比,并严格平时考核,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严格平时学生的考勤;平时作业突出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授课突出学生地位,改变“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给学生留足参与课堂发言、讨论的时间[5],增加学生参与度。除此之外,创新平时考核的方式,不仅靠考勤和作业作为评分的依据,制定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例如,分组研讨和汇报、章节测验、文献阅读、调查报告、学习笔记等。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不仅能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考核,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建立补考、重修预警机制

不同于高考升学之类的选拔性考试,高校学期末的课程考试属于检验考试,其目的不在于淘汰差生和选拔优生,而在于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或应用等是否达到了其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该课程的基本要求[6],因而即使正考时出现不及格的情况,经过重修或补考及格后也能达到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除身体或心理疾病以及其他特殊原因外,通过合理规划时间以及认真和勤奋地学习,在课程考核中达到及格水平是容易实现的。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处在困惑迷茫的状态,在大学校园各种诱惑之下,这些曾经对大学生活充满期望,并怀有理想的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7],在看似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中丧失斗志,变得慵懒。进而不上课,或上课睡觉,也不再思考、总结或归纳所学知识,致使期末考试出现“挂科”现象。

懒散、贪玩以及没有合理的时间规划是学生“挂科”的主要原因。建立有效的补考和重修预警机制,及时提醒学生课程教学进度,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和习惯等及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来复习、思考和总结所学知识,为课程考核做好准备。严格把控课程考核中包括试卷出题、考试和评分在内的整个考核过程,以严格的考核来打消学生“投机”“应付”和“侥幸”等懒惰心理,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认真听课、复习以及积极思考和总结才能顺利通过课程考核。在预警制度中设置合理的惩罚措施,对“挂科”门数较多的或多次重修、补考还达到不到考核要求的进行降级或清退处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严控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学困生”帮扶机制

虽然因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收比例逐年提高,高校大学生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但能通过高考选拔,并成功进入大学的学生,其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一般不存在缺陷。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因习惯上、性格上、心理上或学习态度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成为“学困生”[8]。

相对于中学,高校课外时间大大增多,自主学习是主要学习方式,而积极的学习态度、自律的行为习惯、具有激励作用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时间规划是完成高校学业并学有所长的基本条件。然而部分学生却会因不能客观面对或有效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产生懈怠或厌恶学习的心理。比如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家庭贫困、自卑的性格、不善交际或受浮躁社会风气或“学习无用论”的影响等。当这些不良心理、负面情绪或困难得不到有效疏导和解决时,学生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而成为“学困生”,并长期处于此困境不能解脱。建立对“学困生”帮扶机制,这不仅能为“学困生”通过课程考核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及时给“学困生”提供指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建议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突出对“学困生”关注,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组成的帮扶管理小组,制定“学困生”帮扶方案和实施措施,对“学困生”进行甄别、成困原因分析和实施具体帮扶。比如对厌学心理的,鼓励其参与研学小组和课堂积极发言等,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的,除鼓励其客观和积极面对困难的同时,对其进行助学金帮扶;对自觉自律性差的“学困生”,帮助其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规划的同时,鼓励其积极完成学习目标,监督其实施情况。

结语

高等院校课程结业考试虽然不属于人才选拔考试,但也应体现公平性原则和方向指导性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清考”制度的诸多弊端已不符合高等教育要求。清考制度取消背景下,探讨有效应对策略,调整和改革现有学生管理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改革现有考核制度,突出过程性考核,把控学习质量,并建立有效地建立补考、重修预警机制和“学困生”帮扶机制,有效防治不能正常完成学业学生比例的同时,也有效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旭辉,伍虹儒.高校教学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No.708(32):33-34.

[2]徐红.当下我国高校清考问题的质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04):98-101.

[3]肖迎红,严文志.全方位提升过程性考核教学质量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07):124-125.

[4]李美娟.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5):92.

[5]曲兰兰.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J].智库时代,2018(43):200-201.

[6]侯作富,胡胜良.高校学生补考和重修问题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32):89-90.

[7]王嘉滢.高校补考制度的困境和改革——以上海交大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105-106.

[8]闻敬.心理健康导向下的高校特色安全教育—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2,22(03):1697-1698.

猜你喜欢

应对举措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及应对措施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应对举措分析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