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2024-07-01林静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林静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教师不妨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活动、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角度出发,为幼儿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情境,让幼儿在丰富实践体验中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无形中提升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频次。幼儿具备好奇心强、认知水平较低、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年龄特点,容易被电子设备中动态图像、鲜艳颜色的小视频吸引,更多机会接触到病娇、暗黑文化,并盲目模仿其行为,从而影响三观的构建。教师适时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推出更多传统文化相关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丰富的实践操作中学习明辨是非,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一、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园本课程体系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传统文化信息,结合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整合园本课程内容,将传统文化素材适当融入到园本课程,构建系统的园本课程体系,让幼儿在更多的文化熏陶中,成长中华优秀传统品质。

1.构建园本课程

幼儿对传统的文化知识灌输形式不感兴趣,教师在构建园本课程时,以创新设计为原则,开发传统节日、体育运动、文化艺术、四季变化等主题活动,为培养幼儿民族归属感、自豪感、爱国精神创造有利条件。多元化的园本课程形式,丰富的课程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更多学习体验和感知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学习优良品德。

教师顺应四季变化构建园本课程,能够为幼儿带来个性化学习体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春游写生,让幼儿近距离亲近大自然,并挖掘相对应的童谣、古诗进行教唱、吟诵,让幼儿结合直观的风光感受诗词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夏天瓜果丰收时,教师准备一些瓜果蔬菜让幼儿辨认,在为幼儿传授种植技巧和不同各类植物习性时,适时融入《悯农》之类节约粮食的诗,让幼儿了解食物来之不易,从而能够做到珍惜粮食;秋天之时,教师鼓励幼儿搜集落叶和举办菊花展,带领幼儿制作落叶标本、观赏各色菊花,导入与菊相关的各色诗词的音频,以陶冶幼儿的心性;冬天不乏各类赏梅、评梅、赞梅的诗句、画作,教师带领幼儿欣赏这些诗句、画作,并出示一枝梅花道具,让幼儿对梅花有更直观的了解,对梅的品性解读更加深刻。四季变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幼儿深入了解四季的不同,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不同景致的细致描写,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

2.搜集网络素材

网络资源丰富,其中传统文化资源众多,教师结合幼儿的基础学情,针对性筛选幼儿能够接受的部分内容,适当融入趣味性元素,推出更多实践探索学习活动,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幼儿的直观思维较强,教师在活动组织时,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幼儿在直观的实践操作中内化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强化幼儿的学习体验。

网络资源中有丰富的故事视频、游戏组织、童谣创编、古诗教读等素材,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直观观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降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结合幼儿对分角色扮演游戏的热衷,通过网络搜集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带领幼儿对这些小故事进行创编,从背景音乐、旁白、台词、道具、动作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创设表演情境,让幼儿在表演实践或观看中深入理解小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幼儿启蒙书籍基本是《三字经》和《弟子规》,教师从网络中搜索对应的动画版视频,组织幼儿进行观看、模仿、跟读。幼儿对动画版视频比较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每句的意思,为幼儿内化传统文化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二、丰富传统文化活动,强化幼儿实践体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推出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文化主题活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推出文化主题

枯燥、繁复、冗长的文字,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以幼儿的认知水平也难以理解。教师围绕幼儿的兴趣取向、身心发展规律,筛选幼儿喜欢的活动主题,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营造轻松、生动的文化学习氛围,引导幼儿接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在幼儿的游戏化课程中融入贴近生活的传统游戏,是教师做出的创新探索,让幼儿在更多形式的传统游戏体验中,成长文化素养。

环境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为了布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幼儿对中国文化有初步了解,以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教师布设“我的家园,我装扮”游戏活动,带领幼儿一起将不同颜色的彩纸、宣传语、绘画作品,小故事等张贴到教室内外。幼儿对这样的实践游戏比较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活动,在所有幼儿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快速完成张贴任务。教师对幼儿装扮教室的行为给予表扬,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后续活动的调度奠定基础。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会被这些张贴的图画、书法、故事、宣传等吸引,从而在不断地观赏中成长人文素养。

2.游戏融合文化

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中融入不同的教育元素,能够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沟通能力等的有效途径。教师适当在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够让幼儿受到爱国精神、分享精神、勤劳精神等良好品德熏陶。游戏活动资源丰富,教师主动筛选、整合,推出符合幼儿成长需求的游戏活动,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师紧抓幼儿热衷游戏的心理特点,推出更多形式的游戏活动,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民间游戏进行适当改编,使其更适合当前幼儿的基本学情。“投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游戏,教师将其引入幼儿游戏,但尖锐的箭头具有危险性,并且壶口较小,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太大。为了让其适合幼儿玩耍,教师将较大开口的垃圾桶作为壶,利用废旧纸张制作若干纸团作为箭,这样的改编不仅保证了幼儿的安全,也提高了幼儿的命中概率。教师为活动赋予竞赛性,将幼儿进行小组划分,投中最多的小组获得小红花奖贴奖励,幼儿能够积极响应,顺利完成游戏任务。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介绍投壶游戏的演变历史,幼儿由于刚刚亲身体验过投壶游戏,对视频信息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加深刻体会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三、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校园建设发展

文化熏陶离不开环境的布设,教师创新园区建设发展,在园区公告栏、楼梯间、走廊等空余位置,张贴传统文化宣传语,绘制二十四孝等传统故事,营造传统文化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潜移默化提升文化积累,弘扬传统文化知识。

1.开展艺术活动

教师结合幼儿的动手能力、兴趣取向,筛选专业门槛较低的文化艺术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满足幼儿实践操作需求,避免难度过高造成幼儿产生畏难心理。在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幼儿在体验艺术魅力的同时,感受优秀文化的底蕴,拓宽文化学习视野,提升审美能力。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多样,是教师开发游戏活动的丰富素材库。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教师筛选实践性强、可行性高的艺术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让幼儿了解更多民间艺术形式,提升艺术审美能力。比如,在组织剪纸学习活动时,教师播放《渔童》《人参娃娃》《过年》等剪纸动画片,这些动画片中蕴含丰富的剪纸造型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让幼儿对剪纸艺术有深刻的了解。幼儿对动画片有特殊观看兴趣,能够认真完成观看,从动画造型中了解剪纸表现形式,从故事情节中了解中国传统春节的由来,感受剪纸艺术所带来的美好寓意。教师适时出示自己剪的作品,让幼儿近距离传看,并传授幼儿裁剪技法,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更多图案的裁剪。幼儿对剪刀的操作能力不同,所剪出的图案千奇百怪,不论创作出的作品效果如何,教师对幼儿敢于创作的行为给予正面鼓励,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创作的热情。

2.导入传统节日

幼儿有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生活经历,参加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但对这些节日蕴含的浓厚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了解甚少。教师从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角度展开活动设计,推出更多节日相关活动内容,借助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幼儿传授传统节日的由来、意义、习俗等知识,融入更多相关故事,激发幼儿参与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节日对应的节日活动项目众多,教师围绕幼儿的实践能力,适当渗透节日活动,能够为幼儿带来更丰富的节庆体验。在端午节时,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包粽子、赛龙舟的游戏,“龙舟”的制作材料可以选用废旧纸箱,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屈原的故事,学习屈原的爱国之情。在重阳节时,教师组织幼儿手工制作小礼物,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回家送长辈,引导幼儿尊师重道、尊敬长辈。在腊八节时,教师与食堂阿姨协商,为幼儿准备腊八粥,当幼儿对腊八粥的名字产生疑问时,为其讲解腊八粥的起源、流传,并对勇敢提出问题的幼儿给予表扬,肯定他的勇于探索行为。通过传统节日活动的不断渗透,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掌握愈发丰富,为传统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促进传统文化渗透,延伸德育管理训练

幼儿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对接幼儿的日常生活,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形塑幼儿的行为习惯,并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适当推出亲子活动,邀请家长配合活动训练,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1.渗透日常生活

幼儿的一日生活都在教师的关注下进行,教师有探索融合意识,梳理幼儿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探寻其中的切入点,融入传统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德育相关活动内容,为幼儿创造更多学习契机,让幼儿在更多的训练中了解、学习中华美德。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不失为明智之举,促使幼儿在良好的德育环境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幼儿尊师长、懂分享、惜生命、爱环境等品质。

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时,教师以满足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需求为原则,围绕幼儿基础学情进行活动内容筛选、活动形式规划,以提升活动的契合性。幼儿不是一味的知识接收方,教师适当进行课程留白处理,为幼儿预留自由发挥空间,交还幼儿学习主动权,让幼儿发挥想象,进行自主探索。在手工制作活动时,教师摒弃传统的传授制作方法后,让幼儿观看成品进行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幼儿分为几组,不限主题的自由创作,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个作品。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剪纸、捏橡皮泥、绘画、折纸等操作,并将小组成员的作品聚集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幼儿能够观察他人的制作,从而有意调整自己的创作,以配合提升作品的整体效果。

2.对接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分为园内和园外两种形式,教师在活动组织时,结合活动主题,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策划相应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在园内亲子活动开展时,教师邀请家长进课堂,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了解幼儿的品德进步情况,并与幼儿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与他人相处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在园外亲子活动延伸训练时,教师明确任务目标,倡导家长起到表率作用,注意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通过家园通力合作,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延伸,教师对接幼儿的生活实际,延伸传统文化教育训练,组织不同形式的亲子活动,让幼儿在更多的训练中成长良好品德。在亲子活动设计时,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协商幼儿的德育方向,制定针对性德育方案,以及注意事项等,倡导家长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有了家长的配合,亲子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家长针对幼儿的行为,及时给予正面肯定以,使幼儿产生继续保持礼貌的自信心,从而逐渐养成彬彬有礼的品德。在亲子活动任务布设时,教师推荐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要求家长与幼儿一起观看,并共同讨论影片内容和观影体验,将观影体验反馈到家园信息交互平台,组织更多家长和幼儿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内化相关知识、加深学习体验提供助推力。亲子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能够及时纠偏幼儿的行为,引导幼儿学习尊重生命、理解他人、友善礼貌的良好品质。

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以传统节日、传统游戏、传统故事为依托,推出更多较高契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学习,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明,为幼儿民族情感的产生提供有效助力,引导幼儿成长为具有责任感、使命感、民族感的个性化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秀秀.谈幼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

[2]李春花.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J].家长,2020(05).

[3]孙彩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23(08).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