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水平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024-07-01邓玥林袁勤俭
邓玥林 袁勤俭
关键词: 解释水平理论; 信息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采纳; 信息行为; 社交网络隐私悖论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4.07.015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24) 07-0163-07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简称“CLT”)的概念是由利伯曼(Nira Liberman)、萨格里斯塔( Michael D.Sagristano) 和特罗普( YaacovTrope)于2002 年在《时间距离对心理解释水平的影响》一文中提出的, 经Fujita K 等[1] 、Henderson MD 等[2] 研究发展, 形成了包括时间、空间、社会距离、假设性4 个维度较为完整的解释水平理论。其核心思想是: 人在认知外部事物时会在内心形成符号化的映像, 这种映像会因为感知事物心理上在距离自己时间、空间、社会、假设性等维度上的远近而具有不同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的特征。感知心理距离远时, 会用核心、一般、非语境化等抽象特征对事物进行高水平解释; 感知心理距离近时,会用外围、特殊、语境化等具体特征对事物进行低水平解释, 这种对事物不同水平的解释会指导人后续有关决策、预测、评估等一系列行为。
自CLT 提出后, 就广泛被心理学、认知行为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用来解释人们在不同心理抽象水平下如何进行决策制定、未来规划、风险规避等行为。为了揭示CLT 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CLT 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 孙晓玲等[3]整理了CLT 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等多种心理距离维度下的CLT 理论研究进展; 李雁晨等[4] 梳理了解释水平内涵的操作化演变以及CLT 的起源与发展; 更进一步地, Soderberg C K 等[5] 对106 篇CLT 相关论文进行元分析后发现, CLT 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们在购买决策、政治预测、事件评价中的认知行为机制, 并且这种认知行为机制在不同的时间、研究者、环境条件下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信息系统领域, 用户在线购买意愿、用户社交网络隐私悖论成因、信息系统设计与采纳等问题,都可以用CLT 中关于心理距离通过解释水平影响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观点来进行解释。因此, CLT 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 在文献调研中尚未见到针对信息系统领域应用CLT 的综述性文章。因此, 为了帮助学界把握CLT 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本文在梳理CLT 起源与演化的基础上, 对CLT 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述评, 以期帮助学者把握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应用情况, 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CLT 的起源及其演化
1.1 CLT 的起源
CLT 起源于时间解释理论。1998 年, LibermanN 等[6] 在《可行性和可取性考虑在近期和远期决策中的作用: 时间解释理论的检验》一文中, 通过4项实验研究提出了时间解释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面对遥远未来时间上发生的事件时, 通常会在心理留下有关事物中心特征与可取性的映像; 而在感知临近未来时间上发生的事件时, 会更关注事件的外围特征和可行性。
然而, 时间解释理论只揭示了时间远近会影响人感知事物时呈现出不同解释水平特征的规律, 并未解答这种感知规律对用户产生相应抽象程度行为的影响机制。由于行为也具有抽象层次(例如, “给予金钱” “帮助他人” 和“做一个好人” 分别对同一行为进行了不同抽象层次上的描述), 所以Liber?man N 等把时间解释理论拓展到行为层面, 将诸如选择工作偏好、产品偏好等[7] 行为操作化为具有不同的解释水平特征, 并引入心理学中的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将人们对事件在时间上带来心理距离的远近抽象化为时间距离, 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时间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实验后发现, 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大,人们在描述遥远未来或遥远过去事物时所使用的术语会具有更高层次、更抽象、更简单的特征, 即倾向于使用更广泛的分类类别、更具抽象意义上的原型化经验和更简单的偏好结构来预期在时间上心理距离远的事物[8] 。由此诞生了CLT 的基本雏形: 时间距离会通过影响人们对事件的解释水平, 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
1.2 CLT 的演化
虽然起初的CLT 只涉及时间距离对解释水平影响的研究, 但是Liberman N 等[8] 提出时间距离是解释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并明确提出未来研究应该试图把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等不同维度的距离放在一个统一的心理距离框架中, 探索CLT 原理是否可以适用于时间距离之外的其他心理距离维度[8] 。这一研究设想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验证与支持, CLT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善与丰富。
在空间距离的演化上, Fujita K 等[1] 、Hender?son M D 等[2] 最早通过实验发现空间距离对解释水平影响的作用机制与时间距离很类似, 即相较于临近距离的位置地点, 遥远距离上的位置地点更容易引起人们对事物进行高水平解释, 进而影响人们对事物推理与判断的抽象程度; 在社会距离的演化上,Smith P K 等[9] 发现社会距离, 即人所感知社会客体距离自身的相似度或亲密度, 会引发人们对信息进行不同解释水平的加工, 权力越大的人的社会距离越大, 通常以更多启发式或自上而下的抽象方式思考社会问题; 在假设性的演化上, Wakslak C J等[10] 将假设性概念化为心理距离, 并通过实验法发现, 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会导致个体用更加中心、抽象、一般的特征(高解释水平)而不是外围、具体、特定的特征(低解释水平)来理解与描述事件。随着这些研究的出现, 心理距离的内涵从只包含时间距离这一单一维度演化为包含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这4 种抽象维度的总和。为了研究这4 种心理距离分别对解释水平作用机制的差异, Bar-Anan Y 等[11] 在前述基础上使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法, 发现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可被视为心理距离的4 种形式, 它们以类似的方式构成与解释水平相关的假设,通过影响个体对事物的心理表征方式来影响个体的评价和选择过程。
随着CLT 中解释水平与各种形式心理距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Trope Y 等[12] 在深入研究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之间关系时进一步发现, 不仅心理距离会影响解释水平, 解释水平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们感知的心理距离, 即当人们感知事件的心理距离遥远时, 为了理解距离遥远的目标, 解释水平会变得更抽象, 这种高水平解释使人们更加重视事件在抽象层面上的特征, 会将事件与更长远的目标联系起来, 从而扩张了感知事件的心理距离。基于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Trope Y 等[13]在整合不同形式心理距离对解释水平影响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3 点归纳式发现: ①不同的心理距离在认知上彼此相关; ②不同的心理距离以相似的机制影响解释水平并被解释水平影响; ③不同的心理距离以相似的机制影响预测、偏好和行动。至此, CLT 的内涵基本定型: 人们感知事物所形成的心理距离是以此时此地的自我为参照点, 感知事物在时间、空间、社会、假设性等维度上被移开的距离, 事物带给人的心理距离越远, 人对其解释水平就越高, 越会增强相应心理距离的进一步扩张。
2 CLT 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
2.1 CLT 在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研究中的应用
在不同远近时间、赠予亲疏对象等不同的购买情境下, 用户感知在线购买平台上有关产品描述、评论或评价等信息时会关注其不同抽象程度的特征,从而影响购买意愿。因此, 一些学者引入CLT 探究了用户感知在线购买信息时进行高低水平的解释如何影响其购买意愿。
在感知不同抽象程度的产品描述方面, Yao FS 等[14] 采用实验法发现, 通过情境线索(阅读材料生成上下位类词)操纵用户的解释水平会在用户感知产品创意文本描述风格的抽象程度对网购意愿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即有创意的文字描述更能说服容易用抽象特征进行高水平解释的个体购买产品;在感知不同时间框架下的评论方面, Kim M 等[15]利用CLT 的时间框架思想, 使用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时间框架下的评论信息对311 名顾客在线外卖平台购买决策的影响, 发现负面评论的时间距离越近,越会增强顾客感知的评论有用性, 从而使顾客的购买意愿下降, 并且相比于远期决策, 这种效应在计划近期购买决策中更显著; 为了进一步探讨具有不同抽象水平特征的评价对用户在线购买意愿的影响,Chatterjee S[16] 进一步根据CLT 来确定基于在线购买情境的评价和评价者特征对评价帮助性的差异影响,并运用实验法发现, 在计划一次遥远未来的旅行(远时间距离)或为不太亲密的同事(远社会距离)选择礼物这类购买情境中, 评论者的可信度等抽象特征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更大, 而在计划临近采买或为亲密朋友挑选礼物这类购买情境中, 诸如详细性和可读性等具体评论特征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更大。
由以上研究可知, 不同抽象程度的购买情境下用户对在线购买平台上产品描述、评论或评价等信息的心理表征程度不一样, 进而引发不同的购买意愿。然而, 前述研究大多从时间距离或社会距离的单一维度探讨心理层面的解释水平在感知购买信息与购买意愿间的调节作用, 而用户购买产品所参考的信息应该是多种维度层面上的, 因此,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测量用户感知多维属性信息所得到的多维心理距离来扩展当前的研究结果。例如, 将在线购买信息中的文本描述创意性特征与产品图像拟人化等其他属性信息相结合, 或者将外卖评论中有关产品质量与易用性、交货地点、交货方式等服务质量的信息联系起来, 以综合考量这些信息是如何通过影响人们对其心理距离远近的感知来影响购买决策的。
2.2 CLT 在用户社交网络隐私悖论成因中的研究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 人们在关注到使用平台服务存在隐私泄露问题的同时, 依然存在选择披露自身隐私的现象。这种对隐私的关注和与隐私披露行为之间的差距称为隐私悖论。在近期与远期不同的时间框架下, 用户对隐私披露带来的风险与收益的关注会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特征, 因此,一些学者将CLT 应用于解释引发隐私悖论现象的认知行为机制的研究中。
在不同抽象程度的隐私披露心理感知方面, Hal?lam C 等[17]将CLT 应用于信息披露行为模型来解释用户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的心理机制。运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 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后发现, 与信息自我披露相关的隐私风险是抽象的并与远期披露意图更相关, 而社会奖励(即参与在线人际互动所获得的满足感)是具体的并与近期披露意图更相关, 并且这种代表近期意图的社会奖励会直接影响用户披露信息的行为;在不同时间框架下的隐私披露心理感知方面, 李贺等[18] 运用CLT 的时间距离效应进一步明晰了隐私悖论的心理机制, 将信息披露行为模型中的隐私风险与社会奖励发展为隐私关注与感知收益。通过问卷调查了340 名SNS 用户,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层次回归分析法发现, 近期隐私披露意图比远期披露意图对用户最终披露行为的影响更大, 在用户心理常用低水平术语描述的感知收益会通过影响近期隐私披露意图成为人们隐私披露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 在用户心理常用高水平术语描述的隐私关注仅对用户的远期隐私披露意图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产生了隐私悖论现象; 在不同抽象水平的隐私披露心理幸福感感知特征方面, Cloarec J 等[19] 基于CLT提出关注快乐这类具有高水平特质的心理感知会使用户更多地考虑未来在社交网络中披露隐私的回报。通过对649 名使用SNS 的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中介效应分析法发现, 当用户关注互联网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带有高水平特质的心理感知时,对快乐感的重视会随着时间而增强, 从而使其对消费者远期隐私披露意图的积极影响程度超过以往隐私悖论研究中的风险关注所带来的影响程度, 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感到更快乐的用户可能会出于想在未来获得个性化推荐回报的考虑而具有较高的隐私披露意图。
由以上研究可知, CLT 可以解释用户在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现象中的心理机制。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产生隐私悖论现象的成因是由于隐私关注与隐私披露行为在心理层面解释水平上的不一致而造成的。隐私风险关注与幸福感会在用户心理形成高解释水平的心理表征, 从而影响用户的远期隐私披露意图,但这不会影响用户的隐私披露行为; 而社会奖励与感知收益会在用户心理形成低解释水平的心理表征,从而影响用户的近期隐私披露意图, 进而直接影响用户的隐私披露行为。然而, 除了上述使用CLT 来解释用户近期隐私披露行为的心理机制, 未来还可以利用CLT 来构建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远期隐私披露行为的预测模型, 将远期隐私披露意图纳入远期隐私行为的影响因素中进行分析, 利于在市场上依赖长尾的信息系统提供商识别潜在的社交网络活跃用户并为其提供长远时间上的优化服务。此外,上述研究只关注了CLT 中时间距离的解释效应,未来研究可以探讨隐私关注和感知收益在空间、社会、假设性心理距离维度的解释效应, 从而更深入地研究隐私悖论成因。
2.3 CLT 在信息系统设计与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用户经常通过感知信息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等属性带来的心理距离来做出是否采纳信息系统的决定, 所以在信息系统设计与采纳的研究中, 一些学者引入CLT 作为理论透镜, 研究了触发用户对信息系统设计中不同抽象程度的感知如何影响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采纳。
2.3.1 CLT在信息系统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在移动应用场景方面, Price M 等[20] 运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收集了82 名社区和大学工作人员的移动健康应用程序(APP)使用日志, 采用混合模型方差法和PROCESS 调节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后, 发现基于用户不同抽象层次上的健康目标而设计的移动健康APP 有助于用户改善饮食和减肥。针对具有高解释水平思维模式(关注为什么要减肥这一目标)这类用户定制设计的APP, 可以在每次用餐时间之前为其推送高解释级别的提示(如回顾减肥这一目标的动因), 这有利于强化用户自我控制和健康饮食的行为。但如果对低解释水平思维模式(关注如何实现减肥这一目标)这类用户提供高解释水平线索, 则会降低其使用APP 的有效性。类似地, Adam M 等[21]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关注到了拥挤信息(CI)应用程序设计在CLT 作用下的效果。通过对360 名参与者进行在线虚拟网站实验收集数据, 并运用方差分析法后发现, 设计决策支持系统(DSS)时显示, 带有高即时性特征(实时反映)的CI 比带有低即时性特征(依据过去时间平均水平的通常性反映)的CI 更能让用户心理上感知到接近的时间距离, 从而诱导用户更具体地思考各自的位置, 这有助于让用户自觉增加彼此间的身体距离以遏制COVID-19 的传播。更进一步地, 在信息系统人工智能(AI)设计场景下, McDermott T 等[22]使用案例研究方法, 发现在人机界面交互设计中可以利用CLT 进行层次信息系统设计, 基于CLT 和AI 语言模型RECITAL 构建的一种面向未来指挥控制(C2)分层信息流系统的UI 界面设计, 可以有选择性地向具有不同心理解释层级需求的用户提供对应抽象程度的信息, 益于用户更方便有效地访问应用程序提供的信息, 如Waze 道路导航AI 应用程序会将前方事故的报告以渐进式披露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将推荐的新路线结果以大纲标题形式显示在界面顶部, 将事故路况详细信息放在界面底部的扩展模块,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所感知情境的抽象程度选择关注相应的信息, 当用户感知到事故的心理距离越近(如事故发生在前方50 米), 就越倾向于详细了解路况信息, 这能大幅提升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感知有效性。
由以上研究可知, 运用CLT 原理根据用户心理层面不同抽象水平情境下的需求为其提供带有相应抽象程度特征的设计功能, 有利于用户更好地感知系统设计的有效性。除了有效性这一带有抽象层级特征的因素, 随着开放网络的兴起, 用户需要自主学习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 带有具体层级特征的信息系统易用性就逐渐成为区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高下的因素。然而, 目前的研究缺少针对用户感知信息系统设计易用性方面的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考虑CLT 在用户感知信息系统设计易用性方面的作用机制, 以促进信息系统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2.3.2 CLT 在信息系统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在用户的解释水平对采纳信息系统研究方面,Ho C K Y 等[23] 采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收集了272 名高校被试对两种新电子学习系统(联合评价模式系统和单独评价模式系统)的意见, 通过随机向参与者分发两种版本的说明书来操纵被试的解释水平, 并使用方差分析法与回归方法分析数据后发现, 在联合评价模式系统中, 较高的解释水平提升了感知易用性对技术采用的影响, 而减弱了感知有用性对技术采用的影响, 这一效应在单独评价模式系统中被逆转, 表明不同的解释水平会增强或减弱用户感知信息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对其系统采纳的影响。在通过测量感知使用系统特征抽象程度带来的心理距离对信息系统采纳影响方面, 使用增强现实(AR)技术感知的4 种心理距离都能影响用户对系统的采纳, Chiang L L 等[24] 通过任务型实验收集了344 份有效样本, 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后发现, 增强自我信息系统(ARIT)塑造的具体、生动、临场感强、互动性强、符合消费者喜好的内容, 可以显著增强可回溯性(时间距离)与临场感(空间距离), 并有效减少陌生感(社会距离)和不确定性(假设性), 提升用户使用ARIT 在线试穿或购物时感知到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从而促进用户对ARIT 的接受与采纳。在结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对信息系统采纳影响方面, Choudhary P K 等[25] 还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对330 名知名信息技术公司专业人士展开横断面调查分析后发现, 在居家办公情境下, 当员工感知到的任务场景或政策遵守意识的心理表征抽象程度越高时(比如紧急工作需求场景下对核心特征的关注或对公司政策的遵守意识强),就越愿意采用同样具有高解释水平特征的远端个人移动设备中的企业移动系统(EMS)访问官方应用程序, 这说明用户所感知的心理距离会影响其对EMS 的采用。更进一步地, 在社会距离对信息系统AI 技术采纳方面, Lv X Y 等[26] 使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 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数据后发现, CLT 中的社交距离在用户对AI 技术应用程序的感知可爱度与采用AI 执行情感任务的意愿中起中介作用, 感知可爱度能通过减少用户与AI之间的社交距离来增进其采纳AI 技术应用程序的意愿。
由以上研究可知, 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时关于有用性、易用性、实用性等属性的感知会影响用户对信息系统的心理距离, 进而影响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采纳意愿。然而, 这一主题的应用没有突出CLT强大的时间框架解释效应, 未来可以在研究采纳意愿这一短期即时反应的基础上, 基于CLT 的视角进一步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长期持续使用意愿,探索随着时间的变化, 用户是否会更加关注系统的具体化而非抽象化特征, 从而拓展CLT 在信息系统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3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解释水平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知, 解释水平理论从最初的时间解释理论发展为时间、空间、社会距离、假设性4 种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 在研究人的认知行为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目前, 应用解释水平理论的信息系统相关研究已经涌现了一些成果,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用户社交网络隐私悖论成因、信息系统设计与采纳3 个方面。
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①研究维度有待拓展。解释水平理论涉及4 种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 目前, 除了解释水平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设计与采纳方面的研究有对4 种心理距离的讨论, 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与用户社交网络隐私悖论成因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时间距离或社会距离进行探讨的, 缺少对空间距离或假设性心理距离维度的应用研究, 更缺少将4 种心理距离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②理论应用有待深化。解释水平理论可以应用于预测、评估、决策等一系列认知行为研究中, 已有的信息系统领域研究大多研究解释水平理论在用户购买意愿、隐私披露、系统采纳等决策行为中的解释作用, 缺乏应用解释水平理论预测或评估用户思想与行为上的研究。③研究对象有待丰富。虽然解释水平理论的作用对象是人, 但是目前有关信息系统领域的解释水平理论研究大多是从用户感知的角度进行的有关用户心理表征对其决策行为的研究, 缺少针对信息系统设计方的解释水平理论应用研究, 更缺少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探索信息系统设计方与使用方在感知信息系统特征上不同抽象程度的差异对信息系统设计与采纳的影响研究。
针对以上不足,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 ①针对研究维度有待拓展的问题, 未来可以详细研究不同空间距离与假设性大小的心理感知在用户购买意愿与隐私悖论成因中的影响, 甚至可以将解释水平理论中的4 种心理距离结合起来分析其对用户购买意愿与隐私悖论的影响, 比如将用户考虑购买中感知的购买时间远近(时间距离)、交货地点(空间距离)、购买对象关系(社会距离)与商品确定性(假设性) 等抽象特征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以丰富现有信息系统领域内应用4 种心理距离维度的研究。②针对理论应用有待深化的问题, 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将解释水平理论应用在个性化推荐系统、信息评估系统、用户持续使用意愿预测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上, 将用户在不同解释水平情境下的心理描述抽象程度的特征提取出来, 构建基于用户心理距离变化规律的行为意愿研究模型。③针对研究对象不够丰富的情况, 未来研究可以将信息系统设计方、服务方、供应方等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解释水平理论中不同心理抽象程度感知对人不同行为的影响,来比较研究信息系统开发方与使用方对信息系统特征感知的抽象程度差异对其设计和采纳信息系统的影响, 以期使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与技术应用不断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