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人价值背景下数学文化的迁移与拓展策略

2024-07-01崔丽华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崔丽华

【摘要】数学文化的迁移和拓展,立足于“数”之根本、求索“学”之灵魂、翘望“人”之新生,可以构建文化迁移与拓展的“科学世界”“美学世界”“哲学世界”。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是数学学科课程本体的当代澄明,是数学美学、哲学的诗意回归,是学生数学生命实践活动的鲜活再现。应用数学的文化迁移、拓展,能让学生获得数学文化、数学精神浸润的同时,让自我的生命在数学文化中获得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理念;文化迁移;文化拓展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学科课程知识、方法、思想等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科课程育人,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育人,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育人,是数学文化、精神育人。基于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数学文化迁移、拓展,应用数学的文化迁移、拓展,让数学文化迁移、拓展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等的进阶。

一、立足“数”之根本,构建文化迁移与拓展的“科学世界”

数学学科知识是数学文化的根基。构建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的“科学世界”,离不开数学学科知识。离开了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文化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育人价值背景下,对数学文化的迁移、拓展,首先就是要构建一个文化迁移和拓展的“科学世界”。构建数学文化迁移与拓展的科学世界,要求教师按照科学的规律来教学。只有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的文化才能真正走近学生。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借助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这一数学文化史料,引导学生猜想、探究。首先,笔者呈现给学生一个圆以及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四边形,激发学生思考: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正六边形的周长和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圆的周长和正六边形的周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和正六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启发,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数学结论。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引发学生用“绕圆法”“滚圆法”等进行数学探究。在学生的数学实验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实验操作。如“绕圆时要注意什么?”(线要紧贴着圆周等);“滚圆时又要注意什么?”(滚圆时要做记号,从哪儿滚,还要滚到哪儿等)。正是在追根究底、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步走向深刻、走向智慧,他们的数学实验操作逐渐走向了精确,数学实验计算逐渐走向了精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入了“圆周率”的发展史,如“祖冲之与圆周率”“约率与密率”等,从而丰富、扩大学生的数学视界。立足于数之根本,构建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的科学世界,养成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获得过程和结果的积极质疑、反思和批判精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立足“数”之根本,构建文化迁移与拓展的“科学世界”,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数学学科本身”。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结果等不断地“祛蔽”“澄明”“敞亮”,从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抵达一种明亮的、无蔽的、敞亮的科学世界。

二、求索“学”之灵魂,构建文化迁移与拓展的“美学世界”

学生的数学学习,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具有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具有超越科学的美学精神。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数学学科课程内容之美、彰显数学学科课程之美,包括数学的严谨之美、抽象之美、和谐之美、深邃之美等。

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生数学学习只要结果正确就行。殊不知,这样的一种“降格以求”的数学教学目标、要求,往往会削弱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品质。英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罗素认为,数学拥有一种美,一种严肃的至高无上的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审美,更要引导学生立美、创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发现数学学习内容中的美的基因、素材、资源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之美的建构、创造的历程。比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从“埃拉托斯特尼筛法”“完美数”等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数学文化背景出发,让学生建构“百数表”中的素数,引导学生寻找千数表中的“完美数”。这一数学文化的迁移、拓展,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探究的积极性。其中,在引导学生建构“素数表”时,融入、渗透“既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列举思想;在引导学生建构“完美数”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相继融入、渗透了“素数与密码”“素数与生命周期”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数学视界,更让学生领略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数学文化的博大,数学思想、精神等的深邃。

学生因为思维、探究而让自身的学习充满活力,因为思维、探究而让数学学科课程充满诗意。在数学文化的熏染下,借助于数学文化引导学生展开迁移性、拓展性的学习,能让学生在“数学世界”中遨游。

三、翘望“人”之新生,构建文化迁移与拓展的“哲学世界”

人因为文化、精神的丰盈而诗意地栖居。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丰富、丰盈学生的数学文化,去构建文化迁移与拓展的“哲学世界”。构建文化迁移和拓展的“哲学世界”,不仅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更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关联,同时要融入、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关联、思想、方法,就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就能生成崭新的“人的世界”。生成崭新的“人的世界”,这是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教学的旨归。

从学生与数学学科课程的交往实践来看,教师要将教材中的“冰冷的美丽”还原为人类的、学生的“火热的思考”。要让冰冷的符号、公式、定理等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赋予数学学科生命、活力。作为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惊异之情,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学科知识意义和价值,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学科课程“为人”的存在。数学文化迁移与拓展,就是要促进学生与数学课程的“同生共长”。比如教学“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开展了“黄金比之美”的主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笔者首先出示一些黄金比的素材,如“蝴蝶的身长与双翅展开的长度”,如“海螺曲线”“手掌的长与宽”“身体中的黄金比”“植物中的黄金比”等,引导学生感知,从而让学生从艺术的视角去欣赏。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于直尺、计算器等去测量、计算,从而让学生认识“黄金比”。在大量的数学素材、活动中,学生自主建构了“黄金比”,领略到了“黄金比”的奇特,从而不仅从艺术的视角来观照,更从数学学科的视角来认识、把握。有了这样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黄金比”的认知,增进了学生对“黄金比”的感受、体验,而且让学生能逐步生成“黄金比”的数学眼光、“黄金比”的数学心灵,从而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捕捉“黄金比”、实践“黄金比”。有了丰富的感知、实践,学生就能逐步生成“黄金比”的概念,就能形成“黄金比”的观念。

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形成了某种具有哲学高度、哲学意义、哲学意蕴、哲学价值的观念,学生就能形成相关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就能形成相关的感受力、体验力、建构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只有让自我的数学教学进入到“哲学世界”、抵达“哲学境界”,才能直面学生的生命本身,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命成长进入到无蔽、敞亮、澄明、清朗之境。

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是数学学科课程本体的当代澄明,是数学美学、哲学的诗意回归,是学生数学生命实践活动的鲜活再现。数学文化迁移和拓展,能让学生获得数学文化、数学精神浸润的同时,让自我的生命在数学文化中获得发展、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何长梅.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1(26).

[2]谢军.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8(16).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育人价值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文化的迁移拓展策略研究”(立项编号:GH2021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