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为桥梁的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2024-07-01邢红燕
邢红燕
导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语言领域强调“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阅读能力持久、稳定、能动地反映着幼儿对语言的记忆、倾听、模仿、创造与运用等综合指标,在幼儿园教育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绘本是一种典型的“桥梁书”,能在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之桥,帮助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尚浅的幼儿提升阅读能力。本研究立足于上述条件,探索相关培养策略。
一、幼儿阅读能力培养探讨
(一)内涵
阅读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储备(在幼儿园阶段主要是口头用语和书写能力,不一定要会写),在此基础上培养思维逻辑,包括情感思维(共情能力、辨认说话者和创作者意图的能力、情境迁移和创造能力)和理性思维(攫取和捕捉信息、归纳和确认主旨的敏锐度、精准性)。幼儿园阅读能力培养指涉范围宽广,并非简单阅读故事书、简报、图画、识字卡等儿童素材的狭义概念,具有读文、读图、读思、读情、读理乃至读人的广义内涵。
(二)价值
阅读是沟通交流、人际交往、语言运用、文字创作、行为处事等的核心前提。在当下素质教育、全球化改革和“双减”的教育环境下,阅读能力基础彰显出更重大的价值。研究显示,综合阅读水平越强的幼儿,思维活跃度、知识能力、学习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处事能力和情感水平越强,两种变量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逻辑关系,在长期稳定的学习时间内呈正相关。阅读能力是启蒙教育的地基,承载着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旨在让幼儿通过“读”的窗口认知世界、感受自我、理解他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三)指标
书写能力:学阶段是识字的黄金时期,包含对拼音、偏旁、部首、字音、字形、字义等的系统学习,幼儿园教育旨在为正式识字夯实基础。识字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幼儿需要能认识一些基本汉字的形态、意义和读音,积累口头语言资源库。
读图能力:于书写能力的薄弱和思维活性的旺盛,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园幼儿往往对色彩、线条、构图等图画信息较为敏感。他们拥有天生的读图能力,能精准捕捉画面叙事信息,或调动生活经验,或启迪想象思维,和精神层面和创作者进行互动。经过后天有意识训练和点拨,这种能力演化为成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进阶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读取一段话、一幅画、一本书、一件事时,幼儿可以穿越语言和图像的表层含义,抵达深层内涵,听懂、读懂、看懂作者的意图,将其和生活实践、个人经历、想象材料相结合,碰撞出主客体结合的思维模型,反作用于阅读,形成阅读—思考—再阅读的良性循环系统。
情感能力: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它是属于人类的美好语言。在阅读循环系统中,对语言材料和主题思想的读取最终都指向对情感的理解、参透、领悟层面。幼儿园阅读能力培养是以人为本的,情感是人的重要内核,情感能力也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前三个阶段实现智育之后,情感能力较强的幼儿还能在德育、美育层面有所进益,用阅读滋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实现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均衡发展。
二、绘本在幼儿阅读能力培养探讨中的桥梁意义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是一种特殊阅读材料,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用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素材,契合幼儿认知发展情况、阅读规律、兴趣需求等,兼具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智力开发、道德培养、情感滋润都颇有益处。
(二)绘本的桥梁性
桥梁性,指的是以学习者为客体对象的沟通、启蒙、过渡中介属性。首先,绘本因图文并茂、易于感受、生动形象、直观清晰等特点深受幼儿欢迎,能为教育者和幼儿建立沟通媒介。例如,在亲情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我爸爸》《我妈妈》《团圆》等绘本自动生成情感话题,创造交流契机,搭建互动桥梁。其次,幼儿虽然能对一件事物(如阅读材料)产生潜意识里的天然理解,但其学习行为缺乏自觉性和能动性,绘本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充满情感属性,能作为中间连接体对幼儿实施启蒙。例如,在科学主题活动中,相较于生硬、抽象的口头讲述模式,《太空邮递员》《星际太空鼠》《外星人日记》等绘本素材明显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启发性和趣味性。最后,幼儿认知经验不足,灌输式知识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合他们,绘本可以在知识主体和幼儿大脑之间搭建过渡桥梁,以幼儿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奥义。例如,在健康主题活动中,要想让幼儿认识身体结构、功能等知识,引入《不可思议的身体》《千变万化的脸》《奇妙的手和脚》《血液和心脏的奥秘》《骨骼的奥秘》《大脑的奥秘》《身体迷宫大探险》系列绘本,开展阅读活动无疑能最大程度将抽象晦涩的知识形象化、画面化、生动化,让幼儿充分内化吸收。
(三)绘本的桥梁性在幼儿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体现
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实则是一种阅读(对素材进行观察、模仿、内化、创造、应用)的过程,反之亦然。阅读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也是幼儿园主要开展的两大教育活动。绘本作为一种桥梁工具,融合了阅读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真正秉持寓教于乐方针。在趣味横生的教育模式下,它能帮助幼儿以一种形象直观的方式认字、以一种科学专业的形式读图、以一种联系生活的角度思考、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模式移情。知识不再是孤立、枯燥、死板的客体,而具有了思想性和感情性。阅读也不再是一种机械、冰冷、疏离的应试行为,而具有了亲切感和熟悉感。在以绘本为桥梁的阅读能力培养中,幼儿更具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能以更高效、理性、进取的态度看待学习过程,结合惬意的游戏心态和认真的学习心理,为识字、读图、思索和共情等阅读步骤作铺垫,让这个过程具有过渡性、缓冲性和延展性。绘本既是教师的教学媒介,也是幼儿的阅读伙伴,对幼儿自主学习进步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三、以绘本为桥梁的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形象识字,趣味积累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绘本作为桥梁书在识字培养方面优势显著,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绘本类型、风格、创作思路采用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首先,可以直接选择识字类素材。一是识字图画书,如《汉字是画出来的》,将羊、犬、阱、网、坐等简单的汉字以生动的图形模式展示出来,类似广告牌、指示牌、路标等,富于简洁明了的暗示、象征,能帮助幼儿在字形和字义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用持续时间更久、更稳定的图像记忆代替机械反复、容易遗忘的口头复述式记忆。二是绘本卡片,如《字源识字卡》,将人、身、女一类生活中经常使用、阅读中反复出现的汉字以卡片的方式呈现,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方便携带和使用,可以和识字竞赛、你比我猜、识字绘画等游戏相结合,助力幼儿阅读积累的高效提升。其次,可以选择某一类词性比较突出、文字风格简洁易懂的绘本。一是名词较多的作品,如《晚安,月亮》中含有气球、火炉、窗帘、地毯等生活用具,画面色彩明艳,诗歌般的语言朗朗上口,画风和叙事手法贴合幼儿日常实际,能以图像语言的形式让幼儿形成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通过口述字音记忆字形,形成潜移默化的阅读印象。二是形容词较多的故事,如《我妈妈》对母亲的形象有诸如甜美、舒服、美丽、凶猛等生动描绘,配以绚丽明快的画面和鲜明动人的人物,能为幼儿搭建肖像与心理之间的联系桥梁,让幼儿不知不觉建构表达逻辑,明白形容词和角色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积累阅读储备。最后,可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绘本,就不认识或感兴趣的词汇、句子进行讨论,开展识字游戏,侧重于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储存阅读材料。例如,针对《玛德琳》开展“人物描写类”词汇积累游戏,针对《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开展“事实描述性”词汇比赛,针对《猜猜我有多爱你》开展“比较类”词汇竞赛等。
(二)图文并茂,捕捉信息
阅读是一种观察行为,任何材料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有待读者发现和分析。在具备一定字词量的条件下,捕捉信息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绘本以图画信息为主、文字信息为辅,图文互动形成的隐含信息为延伸,从图、文、图文交互三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首先,可以选择无字绘本。这类绘本以纯图画为组成要素,以简练、准确的图像叙事手法锻炼幼儿阅读能力,如《雪人》展现了主人公和雪人短暂又美好的经历。运用问题引导法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厘清故事脉络和角色心理逻辑,教师可以提出“观察画面,雪人和主人公的表情发生着什么样的微小变化?”等暗含时间顺序、叙事细节的疑问。运用故事讲述法可以通过暗示、比喻等生动的教育技巧不动声色地引导幼儿关注阅读元素,掌握叙事节奏,教师可以提出“请几个同学为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大家说一说差异”等含有竞技性、对比性的要求。运用图画转换法可以调换幼儿的读者身份,让幼儿以创作者的视角重新审视画面细节,捕捉更多信息,教师可以提出“让我们以自己的理解重新绘画,看看和作者的区别”等充满启迪性、鼓励性的要求。其次,可以选择字多图少的绘本。这类绘本通常文学性较强,故事情节丰富曲折,阅读要求较高,如《游侠小木客》讲述误闯桃花源的女孩小羽与木客相遇并在桃花源里发生的一系列冒险故事,作品文字含量已经超越了常规尺度。针对这种素材,教师需要结合客观学情采取朗读法,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身份感,适当配以风、水、雨等背景元素的音效,或播放特定动画辅助刺激幼儿的感觉神经,重点从听觉出发提升幼儿的倾听能力和专注度。在无法最大限度调动视觉的情况下,幼儿的感知能力和探究欲反而能得到激发,他们会更注意倾听文字语言,猜测词义,感受语气,推测语境。教师要格外注重幼儿的临场反应,为幼儿答疑解惑,补充全部信息。最后,可以选择图文之间带有特殊关系的绘本。这类绘本在表达上通常运用了一些文学技巧,对提升幼儿阅读审美和素养卓有成效,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是一部颠覆传统文学范式的作品,小猪和狼面对审判各执一词,画面和文字之间多有矛盾和不协调。只需稍加引导,幼儿便能发现这种不和谐,将阅读行为从趣味阅读、感性阅读提升到批判性阅读、理性阅读层次。
(三)延伸阅读,思维训练
阅读需要延伸训练,教师可以将小学“群文阅读”概念适当运用于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思维进行拓展培养。首先,以特定绘本精读活动为基础。例如,引入《我有友情要出租》,引导幼儿学习字词,读懂咪咪和大猩猩之间从相识相知到分离过程的情感变化,夯实思维基础。其次,提出特定的思维议题。教师可以询问幼儿:“大猩猩和咪咪算是朋友吗?动物和人类可以当朋友吗?为什么他们分开了?分开之后还是不是朋友呢?”通过具有两面性、思辨性和辩论空间的问题,启迪和拓宽幼儿的思维,让幼儿集思广益,开展辩论大赛,在友好和谐、各抒己见的语言氛围中提升阅读思辨力。最后,鼓励幼儿开展类似的阅读活动,从学习客体变为学习主体。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展开“友情是什么”阅读讨论大会,让幼儿挑选或携带感兴趣的绘本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幼儿通过《光》论证友情应该是两个人之间相互理解的一种感情,有的幼儿通过《彩虹色的鱼》论证友情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即包容谦让,有的幼儿通过《石头汤》论证只要彼此相爱就会有友情。在思维的碰撞中,幼儿的阅读思维被打开,思路更宽阔,既表达了自我,也提升了阅读包容度。
(四)情境表演,代入情感
情境表演的目的是通过演绎绘本情节,代入特定人物的情感,联系生活场景进行情感迁移,提升共情能力。首先,选择适用于表演的绘本。例如,《花婆婆》一类主人公形象突出的作品、《爷爷一定有办法》一类戏剧冲突较强的故事、《光》一类着重心理刻画的素材、《小羊和蝴蝶》一类互动性较强的绘本都潜藏丰富的戏剧元素,隐含深沉的情感,对提升阅读情感颇有助益。其次,开展具体表演。教师要从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出发,启迪幼儿情感思维。例如,《花婆婆》的主角热爱自然、遵循自我,环境优美,情节虽然不跌宕起伏,却包含了人简单平凡、真挚动人的一生。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心感受花婆婆的性格特点,抓取外貌特点、肢体语言、心理刻画、神态描写等元素,通过声音、动作、表情、语言等还原角色,制作简易服装、道具和场景,在生动还原剧情的同时加入独特理解。最后,进行表演评价。教师可以从师长点评、演员自评、观众点评、互相评点、家长评价等多个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评价中,幼儿可以审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逐渐掌握阅读表达和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基于实践产生独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经验,带动理论的丰富,塑造情感素养,升华阅读体验。
四、结语
本文以绘本为桥梁,从四个维度出发探析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希望为幼儿的童年注入阅读的活力,让阅读滋养幼儿的心灵花园,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