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号”博士马中骐

2024-06-30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23期
关键词:学部委员高能物理博士学位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中骐研究员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马中骐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现摘发《南方周末》于去年采访马中骐的稿件,以纪念之。

1983年5月,新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如今,新中国各学科首位博士生马中骐已是84岁的老人,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里躬身耕耘了一辈子。

坐在苏州阳澄湖畔的养老院里,马中骐还记得40年前的那个下午。

1983年5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举行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会场里,上下两层坐满了各个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马中骐是唯一坐在主席台上的博士,他要作为代表发言,“紧张得不得了”。被选中发言,大概率因为他是首批博士中的“首位”。

马中骐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学家、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钱三强签发了他的博士学位证书,证书编号是“10001”,新中国第一号。现在,这份学位证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那天,总共有18人被授予博士学位。他们当中,6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人来自复旦大学,还有两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第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年龄偏大,一般在四十岁左右。”现场的发言中,马中骐提到了年龄。当时,马中骐43岁。从他第一次读研,到拿到博士学位毕业,用了16年。

1956年,16岁的马中骐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国家动员在职干部考研究生,马中骐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胡宁。一年后的政治运动浪潮中,他的学习生涯中断。1967年,马中骐回到兰州大学。直到10年后,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38岁的马中骐再次考取胡宁的研究生,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憋了十年不能搞科研,急得很。”接受记者采访时,马中骐说。由于此前已有学术积累,这回,他在高能所成为同学们的“大师兄”。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条例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

马中骐回忆,这年8月,组织上同他谈话,决定在研究生里挑一批底子好的,直接当博士生。他被选为“试点”,要求“抓紧写篇高水平博士论文出来”。

仅花了4个月时间,马中骐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1982年2月6日,马中骐在高能所的一间教室里作了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阵容豪华,由7位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组成: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还有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4位学部委员。

毕业后,马中骐留在高能所工作,始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一直到2005年退休。他在1991年获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三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马中骐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像杨先生那样,留个山头下来当然了不起。”马中骐说他的工作像“小砖头”,“大水来的时候,泥沙都被冲走了,但‘小砖头能留下来”。

住进养老院后,马中骐又出了三本书。其中有年轻时想解决的问题,但上班时比较忙,没时间做。“现在我花时间把它彻底证明了、推广了。我收到出版社寄来的账单,有人一下买了100本。这说明把它选为教材了。”马中骐对此备感欣慰。

(摘自《南方周末》 薛谦 代紫庭/文)

猜你喜欢

学部委员高能物理博士学位
盛宴已经结束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院士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中国的财政状况比西方大多数国家依然好很多”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学术大师支撑起来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从学部委员到院士制度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