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4-06-30李丽
李丽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家和学者开始在跨学科领域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应景”“冷拼盘”现象在当前所进行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极为常见,笼统地认为跨学科只是不同学科的简单叠加,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融合。下面,我以《传感器技术应用》课程为依托,开展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多学科育人功能,为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1.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我国中职教育者也在反思与重构教学方式,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希望通过各类学科的融合,发挥多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而跨学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相关研究表明学科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跨学科日趋明显,多知识结构人才产生创新理念的概率更高。
3.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需要。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将知识、技能、实践相结合,将跨学科的知识相融合,并衍生出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能力。这对推动教师快速成长、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以中职电类专业《传感器技术应用》课程为例
构建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该模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确定具体项目任务,围绕项目设定中心学科任务,以其为圆心,向外辐射出各跨学科任务序列。跨学科教师团队协调互助,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1.项目设定。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首要问题是确定该项目中心学科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跨学科教师团队根据完成中心任务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整理出跨学科任务序列,最后将中心学科任务和跨学科任务序列再次融合,形成从融合分解融合的闭合回路。
2.项目执行。项目任务设定后,跨学科教师团队依据各个任务序列开展课堂教学。(1)教师编制导学案与学习单。跨学科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分析学生知识基础,根据设定的项目任务,编制教学设计和学习单。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探讨、优化教学设计,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着重思考如何把跨学科理念融入到项目教学模式中。利用学习单,让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中心学科的教师是跨学科教师团队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统筹安排跨学科教师团队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顺序等。(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跨学科任务。以《温度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为例,为解决校园长明灯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节能减排要求,为校园设计红外感应智能路灯。红外感应智能路灯的设计和制作项目的中心学科任务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融合了光学电学知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应用、电子产品装配和Proteus仿真软件的使用等学科子任务序列,学生先完成跨学科子任务,再完成中心任务,进而完成整个项目。
3.项目评价。在项目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跨学科教师团队作为整个课堂的教学者和主导者,应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审视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学生通过成果交流和评价,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不断进行拓展创新。
三、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科融合的意识是否确立。长期以来,不同学科课程教学泾渭分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只能在本学科之内“带着镣铐跳舞”,不同学科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互融互通,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和视角难以真正确立。
2.跨学科知识是否深度融合。学科融合并不是简单地把各个学科知识拼凑在一起,更不是把各个学科知识进行机械式叠加,而是要实施学科知识的联姻,学科方法的互通以及学科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是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实施的核心所在。
3.教师团队是否胜任跨学科。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背景往往只熟悉某一学科的内容,这直接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基于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学科融合和二次创作的能力,这对跨学科教师团队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注:本文系广东省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立项编号:2023YQJK28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