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与应用
2024-06-30贺炜
贺炜
数形结合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与数据相结合,找出图形与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解决数学中的相应问题。在教学中,数形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解题思路,还能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总而言之,数形结合的核心内容就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的知识构架有着正向的引导意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图形“圆”完成三角函数基本公式的推导。
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考量图形圆与多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明确公式由来的具体过程。
3.参与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使用数形结合思想推导出诱导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有效的求值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教师在屏幕上投射问题:
1.三角函数的符号分别是哪些?
2.sin30°=,那么sin210°,sin330°,sin150°的值是多少呢?
教师设问1: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即那些涉及0°至90°之间角的函数。但是我们面对大于90°的角时,之前学习的正弦函数概念似乎不再适用。当遇到一个大于90°的角时,该如何处理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先前的知识点,引出新的探讨话题:锐角三角函数之外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思考这些角位于哪个象限,为后续利用数形结合理论推导公式奠定思维基础。)
◆环节二:思维延伸,学习新知
教师设问2: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呢?我们能否制定出一些策略来逐一克服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审视第一个问题:如何确定特定角度的正弦值?
明确:在sin210°中提取角度值,将其分成180°和30°。180°即为π,如果能明确任意角α与(π+α)之间的三角函数联系,那么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探究1:任意角α与(π+α)之间的三角函数联系。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图片(如图1)。
图1 角α与(π+α)的位置
教师设问3: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角α和角(π+α)的终边有何联系?
2.如图1所示,角α和角(π+α)的终边各自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1和P2,该怎么描述这两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呢?
3.假设点P1的坐标是(x,y),那么如何表示点P2的坐标?
4.研究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tanα和tan(π+α),cosα和cos(π+α),sinα和sin(π+α),这些函数在α和π+α时的值有何联系?
明确:α与(π+α)在图形中呈原点对称关系。同样,点P1和点P2的位置也呈原点对称。如果点P1的坐标是(x,y),那么点P2的坐标将是(-x,-y)。基于这一点,总结出以下规律: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接下来就可以解决课堂伊始的问题了。
sin210°=sin(180°+30°)=-sin30°=-。
(设计意图:本练习旨在深入探究角与角之间的正弦和余弦关系。鉴于此问题出现于课堂开始,因此学生需要教师的持续指导,逐步揭示这些角度之间的数学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作,教师扮演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图形来发现数学关系,从而实现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数值的过渡。)
◆环节三:思维拓展,深化理论
教师设问4: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sin210°的问题,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sin330°。谁来告诉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330°=360°+(-30°),即角α与-α的关系。
探究2:任意角α与-α之间的三角函数联系。
教师设问5:接下来我们带着分解式观看大屏幕(如图2所示),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角α及其补角-α在单位圆上的终边有什么关系?
2.如何描述点P1和点P2在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
3.请确定点P2在坐标系中的具体坐标点。
4.探讨sinα与sin(-α),cosα与cos(-α),tanα与tan(-α)的值之间的关系。
明确:角α及其对应角(π+α)在坐标平面上关于x轴呈现镜像对称。点P1和点P2在x轴上呈现对称分布。若点P1的坐标为(x,y),那么点P2的坐标将是(x,-y)。通过分析和推导,可以总结出一系列数学公式。
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
解决课堂问题:sin330°=sin(360°-30°)=-sin30°=-。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首个问题的启发性指导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与合作,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师生的参与度,还激发了他们在数学和几何领域的探索热情。通过在数与形的互动中深入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
探究3:角α与(π-α)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教师设问6:接下来我们解决最后一个问题:sin150°,已知sin150°=sin(180°-30°),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角α与(π-α)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看黑板(如图3)继续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3 α与(π-α)的位置
1.角α和角(π-α)在单位圆上的终边有什么关系?
2.如何描述点P1和点P2在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
3.请确定点P2在坐标系中的具体坐标点。
4.探讨sinα与sin(π-α),cosα与cos(π-α),tanα与tan(π-α)的值之间的关系。
明确:角α及其对应角(π-α)在坐标平面上关于y轴呈现镜像对称。点P1和点P2在y轴上呈现出对称分布。若点P1的坐标为(x,y),那么点P2的坐标将是(-x,y)。通过分析和推导,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系列数学公式。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
也就是说,sin150°=sin(180°-30°)=sin30°=。
(设计意图: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可观察学生的进展,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图象中发掘公式的奥秘,同时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环节四:总结概括,加速记忆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背诵上述推导公式,同时板书写下公式。
教师设问7:这些口诀十分容易混淆,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些规律来加速记忆呢?
明确:在分析三角函数的符号特点时,我们注意到,对于函数sin(α),其值前面所加的正负号取决于角α所处的象限。具体来说,当α被视为锐角时,符号的确定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则:函数名保持不变,而符号的选取则依据角度所在的象限。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这些三角函数公式的特点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一原则有助于我们快速判断函数值的正负,简化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采用“十字口诀”法,根据角所处的象限来判定函数符号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含义。通过这种逐步解析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三角函数在不同象限的符号规律,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公式。)
◆环节五:课堂练习,实际应用
教师出示习题一
利用诱导公式计算:
1.cos225° 2.sin
3.sin(-) 4.cos(-2024°)
教师引导:在审视这些数学题目时,同学们可能会发现给定的角度值超出了0到2π的标准范围。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计算过程中,将这些角度值转换至0到2π区间内。如何进行转换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诱导公式来完成。
教师出示习题二
利用诱导公式化简。
(设计意图:学生应将诱导公式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在解决这些题目时,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单位圆协助运算,帮助其将每个角转换为熟悉的锐角,从而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体会题目背后的逻辑。这样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构建解题思路,使问题变得更容易理解。)
◆环节六: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经过这节课的深入学习,我们掌握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学会如何使用诱导公式来转换角度。
数形结合的策略:在解决三角函数问题时,结合数形结合的策略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构建解题思路。
问题解决的步骤:通过实例学习,逐步理解在面对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时,如何通过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部分来解决。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通过练习将所学的诱导公式应用于具体题目,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