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屿潜飞展新姿
2024-06-30赵静颜妍
赵静 颜妍
近年来,厦门市持续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以构建高颜值立体化城市为目标,精耕“第二空间”,以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规划发展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地平线以上,绿美擘画,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地平线以下,拓展地下空间,构建别有洞天的立体新城。随着地上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交相辉映,一座亮丽的“未来之城”雏形初显。
初夏时节,在厦门市筼筜湖畔的南湖公园内,杨柳依依,榕树繁茂,林间时有白鹭飞掠,身姿轻盈优雅,犹如白衣仙子般翩跹起舞。就在厦门市南湖公园地下,近期建造的一座规模2.5万吨的钢筋混凝土调蓄池,不仅可收集筼筜湖一部分区域的截流污水及初期雨水,还削减了入湖污染物,极大降低了溢流污染,保证湖体周边水清岸绿。
“地上建生态公园,地下处理雨污,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一地两用,综合效益大大提升。”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厦门市持续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以构建高颜值立体化城市为目标,精耕“第二空间”,以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规划发展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近日公布的《2023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中,厦门市跻身2022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排名前十。
地平线以上,绿美擘画,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地平线以下,拓展地下空间,构建别有洞天的立体新城。随着地上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交相辉映,一座亮丽的“未来之城”雏形初显。
扩大城市空间容量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据统计,厦门市目前已建成的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约2800万平方米,相当于15个鼓浪屿。
“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分层开发、功能复合等开发利用,可为城市发展打开新维度,有助于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有效缓解城市土地资源及地上空间的紧张状况。”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所副所长韦希表示,地下空间特有的功能优势在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方面,尤其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全省面积最小的城市,厦门市的地上空间寸土寸金。如何科学开发地下空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
“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厦门市很早就开始探索,且朝着一个目标坚定迈进:向地下要空间,向集约化土地利用要效益,全力发挥土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随着厦门市交通设施、停车设施、市政设施的逐步地下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催化出多重利好。
走进集美新城,一组庞大复杂的“生命线”正在地下有序运行,每天源源不断地为新城片区输送水、电、气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源。这组集纳电缆、通信、给水、污水和天然气管道等管线的综合管廊,长度超过20公里,不仅让该片区告别了“空中蛛网”般的生活环境,还释放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在人们看不见的地下,变化在不断发生。目前,厦门市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项目已进入过海段盾构阶段,正沿着海底向本岛端掘进。
综合性开发利用
地上地下立体通达
乘地铁抵达2号线湿地公园站,步行通过站厅,一个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广阔空间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湿地公园TOD的城市客厅。
“这个城市客厅,只是正在建设的湿地公园TOD项目的‘序章,规划设计的初衷是让市民能够更好体验轨道上的城市生活。”厦门市规划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待各地块项目陆续建成后,城市客厅将更像一个“都市核”,不仅是湿地公园地铁站厅的集散中心,更是承载市民活动、艺术展等多种城市功能的公共空间。
所谓TOD,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该模式将居住、商业、办公、文化、教育等多种城市功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通常是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400至800米半径范围建立的综合性社区。
“TOD可不是在地铁上盖房子这么简单,而是要建造‘长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具有生命力的迷你城市。”厦门市规划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湿地公园TOD项目围绕地铁2号线湿地公园站进行立体开发,以“交通一体化”为设计核心,通过打造地下、地面、空中三维立体交通体系,让该项目与地铁出入口枢纽空间实现无障碍转换,以后市民到达地铁湿地公园站,可随意通往该项目的每个地块、每个空间。
当前,随着厦门市轨道交通进入发展快车道,在立体空间内寻求土地高效利用的TOD开发模式,正在为厦门市城市发展翻开全新篇章。
“TOD开发模式,正为厦门市地下空间拓展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历史,是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创新中推动的过程。
从20世纪80年代起,厦门市便开启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序幕。近年来,随着轨道商业综合体、TOD成片开发项目的陆续推出,厦门市的地下空间开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除停车、商业、人防功能外,还引导公共服务、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功能在地下空间综合布局。
“目前,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正式进入综合性开发、多层次利用时代,且正在迈向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利用。”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统筹规划科学开发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为推动厦门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致力于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课题研究,在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创造性地将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分层次推进。
宏观层面,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厦门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控底线、定目标、谋形态、分时序,注重全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的整体统筹。
中观层面,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编制详细规划,管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功能等指标,引导空间布局和互联互通,如岛外新城目前正按时序组织编制重点片区的地下空间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其科学、有序建设。
微观层面,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地块城市设计出让图则,明确相关管控内容与互联互通要求,补齐“最后一公里”,确保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
“目前,厦门市正在建立地上地下复合空间资源一体化管控机制。通过规划统筹、层层传导,为的就是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让地下空间开发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地下空间的治理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运行管理水平。已出台的《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办法》从规划、用地、实施、不动产登记、信息、监督及使用管理等方面理顺相关部门职责,避免“多头管理”,并针对地下空间项目类型,相继出台城市绿地地下空间、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的相关管理条例,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未来,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持续铺开,通过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可实现全市地下空间建设运营智慧管理、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